姓名
????????赵欢乐
单位
??????郯城美澳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宋明理学》
一、教材分析
《宋明理学》 是人教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第三节内容。宋明理学是儒学的重要发展,儒家思想在此阶段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 地位,它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对以后中国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宋明理学在本专题以及整个教材中具有重要 地位。本节课内容哲学色彩较浓,是比较难于理解的一节。本课的学习对学生全面把握儒学的发展历程、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政治学科相关哲学内容具有重要 作用。
教学重点:宋明理学家的主张。
教学难点:宋明理学的内涵;以及对中国历史文明进程的影响。
?
二、学生分析
学生们在初中 只学到儒家思想的出现和汉代的独尊儒术,没有涉及到理学的部分。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但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儒学的基本内 涵,且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这部分的学习中,蕴含着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21世纪技能要求,以及本课涉及了 诸如世界的本原、理等哲学概念的理解,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密切,在理解上存在着某些障碍。
三、教学目标
一:分析史料的基础上能够得出儒学陷入危机的原因,并且学习到论从史出的方法;知识梳理,概述隋唐儒学的发展。
二:能够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以及主张?;在史料解读、情境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理学对于儒学新发展的体现。
三:合作探究宋明理学的影响;?形成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历史素养。
四:情境体验理学之果影响古今,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在感悟和收获中养成乐于合作,勇于探究的人文素养。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本 课知识较难理解,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提供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史料,帮助?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有较为深刻和直观的认识。同时,通过对这些历史材料的解读,帮 助学生培养提取有效信息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本课第一部分宋明理学的背?景,利用从网上下载的图片和几段文字,让学生了解“三教合一”的背景。第二部分在 讲解宋明理学的主张时,主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提供相关史料,使得生硬的理论知识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掌握,同时通过不同主张之间的表格对 比,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历史事物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对比、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在整个课件的设计过程中贯穿的思想就是通过生动直观的图片及史料,并设计多种课堂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课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采用平常所用“天理”一词导入“理”这个概念
?
PPT
讲授
一、宋明理学的背景
1、时代发展,儒学难以控制人心
2、佛教、道教盛行,儒学遭受危机
3、三教合一,儒学不断思考探索
二、宋明理学的内容
1、含义、代表人物
2、程朱理学的主张
3、陆王心学的主张
三、评价
1、消极影响
2、积极影响
?
?
PPT
探究
? ? 1、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 ? 2、理学的局限性?
?
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
?
总结
???老师指导
学生展示、互评、练习
?
?
?
?
?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这一课的难度较大,学生在初中学习历史时从未接触过有关理学的知识。同时,宋明理学带有丰富的哲学层面内涵,且史料中文言文表述繁多,深奥难懂,无法大量引用。如“格物致知”“致良知”等,应该注意概念的深入浅出。因此这堂课最重要的要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讲懂讲透,让学生真正听懂、听明白,尽可能将艰涩难懂的理论浅显化、通俗化,弱化哲学层面的内容,只给学生讲明最核心的主张,同时例证时贴近学生,让学生易懂、易于接受,深刻体会宋明理学的影响。
?通 过多媒体辅助手段,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及历史资料,让学生对宋明理学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直观的认识。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 息并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比、归纳、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宋明理学的深入解读,让学生真正感悟宋明 理学带给我们的启示:作为新时代的读书人对国家对民族应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走进现实、以感性破解概念、以浅显透视深刻、让学生参与其中。
课件25张PPT。教学目标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与前代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蛮不讲理
天理何在
理所当然
天理难容
天理昭彰【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第3课 宋明理学一、儒学危机——理学产生的背景西汉 ——儒学独尊,思想正统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迅速传播隋朝 ——主张三教合一唐朝 ——奉行三教并行江 南 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儒学危机第3课 宋明理学理学创立:儒家
义理道教
思想佛教
思想理学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其核心是理。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第3课 宋明理学二、程朱理学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万事皆出于理。
——《二程遗书》人伦者,天理也 。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二程遗书》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
——《朱子文集》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子文集》天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朱子语类》(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2)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秩序(3)认识论——格物致知第3课 宋明理学二、程朱理学物皆有理。
穷理格物。
——《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天理、人伦圣言、世故在明道德之善非求科学之真程朱理学的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明初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用纲常名教,更加束缚了人的思想。
(3)传播海外,形成“朱子学”学派第3课 宋明理学三、陆王心学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内心反省 发明本心——认识论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王阳明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致良知(核心)和知行合一——认识论——主观唯心主义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道”成为社会道德中的至上准则。第3课 宋明理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重气节、品德第3课 宋明理学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第3课 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发奋立志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第3课 宋明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第3课 宋明理学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第3课 宋明理学 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岳麓版)宋明理学的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改变了秦汉以来儒学的进取精神,把民族精神引向萎靡和颓废, 理学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钳制了思想,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利于中国向近代化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第3课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第3课 宋明理学1.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是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言行
B.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C.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D.为了规范普通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2.“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3.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随堂练习4.宋代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
C.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说明理学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6.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7.“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8.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①思想: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受到道、佛教的冲击,“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②政治: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③经济:商品经济发展,重商逐利之风盛行。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④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新儒学 汉代以后,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学在冲击与吸纳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至北宋时形成理学,成为宋明时期的官方哲学。西方学者一般将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New-Confucian-ism)。宋明理学之为新儒学,其所以为新是指,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在具有理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之上,通过诠释心性与本体、伦理与天道的联系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使儒家道德学说获得了形上性和整体性的论述,传统儒学内部的逻辑结构、价值转向、道德结构都获得了新的认识。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精华的发扬光大。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民族气节和道德,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理学的成熟朱熹全面总结北宋以来儒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1)在理气关系方面: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2)理学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强调个人学习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以达到“仁”的最高境界。 (3)政治理论方面: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还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4)理学经典方面: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作注,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朱熹理学的影响:朱熹成为仅次于孔孟的一代宗师,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慧能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王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解读: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心学出现的影响:
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观点?争鸣宋明理学谈 “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相同点:
①都属于理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新发展;
②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③都主张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④实质都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欲,维护专制统治;
⑤都属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影响深远
不同点:
①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理先而气后,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离开人的意识就任何事物都不存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②道德方面理学主张人们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③认识论方面:理学提出“格物致知”;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
④影响不同,朱熹的学说影响东亚,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