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李达梅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即“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二)文言知识
掌握“乃、道、盖、观、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一些词类活用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学习作者反思人生、总结经验的做法,从而更好地掌控未来。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能够在写作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
1.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住重点;所谓“拨”就是解决疑难,排除障碍。“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2.归纳法: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今天,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即将学习的《游褒禅山记》,也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的。古往今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但记下自己心得的人则不多,王安石是这少数人里面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一)字音
褒禅山(bāo) 庐冢(zhǒnɡ) 仆道(pū) 梵 语(fàn) 懈怠(dài)
瑰怪(ɡuī) 洞穴(xué) 归咎(jiù) 罕至(hǎn)
(二)通假举要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
(三)词类活用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4)由山以上五六里(名词用作动词,向上走)
(5)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色)
(6)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用作名词,到的人)
(7)往往有得(动词用作名词,心得,收获)
(8)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0)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
(四)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表示数目。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凡。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读书人,泛指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于”为介词,对;“是”为代词,这件事。
今义:合用为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了。
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五)文言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译文: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他墓旁盖的房舍。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
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
(3)有碑仆道(省略句)
译文: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2.组织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注意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明确:本文先写未能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5、6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并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游山示意图。
2.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总结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老师问:“舍”字,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学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
明确: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
老师总结规律:“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此,从“舍”的名词词性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建造房屋,给人居住”之意,故释为“筑舍定居”。这便是通过词的位置以及词与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
前两段中,活用词类还有:
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
明(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
注:另有“侧、深、见、至、穷”等活用词类,不一一赘述。
3.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1)第1段,主要写了些什么呢?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给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写了“褒禅山”名称的由来,提及了别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误称、本称,为后文议论埋下伏笔,做好铺垫。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2)第2段主要写了作者游洞的经历,给我们哪些启示?这一段中,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随众者戒,切勿轻信人言。第2段略写游前洞,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感。
对比有(见下列表):
前洞 后洞
地势地貌 平旷 幽深
前往的游览者 甚众 已少,又加少矣
所到达的深度 浅 深
另外,还有见到奇景时的欣喜心情与出洞后的后悔心理相对比。
作用:为议论作铺垫。
(3)合作探究以下两个关于字词释义的问题:
①第1段“而卒葬之”句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卒”字,教材作“死”解释。但有人认为,应当作“最终”解释。请你根据语言的“咬文嚼字,瞻前顾后”的原则,说说自己的见解。
②第1段“盖音谬也”句中的“谬”字,能不能还有不同于课本“错误”的解释呢?
(学生的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1.查辞典,归纳“名、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第二课时
一、提问导入,探究文本
教师提问:
第2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况下,听信“怠而欲出者”,无功而返的遗憾心情。这些都是描写,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都为第3、4段的议论埋下伏笔。
1.诵读第3段。
(1)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
(2)提问:
①第3段,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以分为三层:(1)借古人“求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深而无不在”引出下文的议论。(2)说明“志”“力”“物”的重要。(3)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②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
明确:“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③第3段的议论,与前文哪两处照应?
明确:第一处: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第二处: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小结:“随之止”。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为人处世、断大事之要害和大忌。
2.读析第4段。
教师范读。
①提问:第4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启示我们:为人处世,应该深思而慎取(前面加上“不可以不”,表示强调)。
②追加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明确:其文漫灭。
③追加提问:“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明确: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④追加提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明确: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何可胜道也哉”中,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3.略讲第5段。
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这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见过,是哪一篇呢?说说这样做的好处。
明确:《小石潭记》。好处:①古代游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二、总结文本,深化认识
1.提问:本文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明确:本文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所感,把游山和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尽吾志”和“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作者从古人“有得”谈起,接着以“有志”为中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行分层议论,在“至”与“悔”上做文章。先说“至”,作者肯定“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说明“有志”是“至”的首要条件。而后又用两个“亦不能至也”,说明“力”和“物”在一定条件下对“至”也会起决定作用,因此,“有志”还不能说是充分条件。最后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不能至”和“尽吾志也不能至”两种情况,得出“有悔”和“无悔”两个不同的结论,从而强调“有志”的必要性,这正是作者的“所得”,也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2.提问:现实生活中,王安石是否做到了文中提及的几点成功的要素?
明确:①适时切入“背景知识”(多媒体投影):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年后的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的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②教师点拨:王安石变法失 ( http: / / www.21cnjy.com )败的原因很复杂,也不是语文课的探讨范围。但是,用错了人(“物”的因素),仅仅倚仗皇帝的支持(“力”的因素),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三、合作探究,拓展知识
1.毛泽东曾写过这么一首诗:“暮色苍茫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笔者注:《七绝·为××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并说说,在观景上,毛主席较之王安石的先进之处。
2.试通过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一文,寻找文中影响其后来实行变法的价值观。
读《孟尝君传》
(北宋)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四、课堂练习
整理虚词“其”字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