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指南录>后序》[教学目的]
1、了解序言的写法。
2、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和“……为……所……”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
导读法,比较阅读法。 正音(1)德祐( yòu ) (2)缙绅( jìn )
(3)纾祸( shū ) (4)觇北( chān )
(5)献谄( chǎn ) (6)诟虏帅( gòu )
(7)贵酋( qiú ) (8)羁縻( jī )( mí )
(9)二阃( kǔn ) (10)渚洲( zhǔ )
(11)自刭( jǐng ) (12)殆例( dài )
(13)巡徼( jiào ) (14)檄文( xí )
(15)毗陵( pí ) (16)邂逅( xiè )( hòu )
(17)余僇( lù ) (18)愧怍( zuò )
(19)号呼靡及(háo ) ( mǐ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南宋大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作家作品 文天祥是( )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诗人。字( ) ,一字宋瑞,号( ) 。《指南录后序》选自( ) ,《指南录》是取( ) 一诗中( ) 的句意命名。南履善文山《文山先生全集》《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扬子江 《金陵驿》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已半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南宋状元宰相
西江孝子忠臣
—祠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主题 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 文化常识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第一部分(第1 — 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第二部分(第6 — 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段落划分: 探讨提问: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探讨提问: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明确: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探讨提问: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明确:
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小结第1节段意: 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探讨提问: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明确:
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探讨提问: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含垢忍辱地前往)?明确:将以有为也探讨提问: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 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探讨提问:“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 明确: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小结第2、3节段意: 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探讨提问:第4段写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
第1层,得脱后的喜悦;
第2层,受误会后的困境;
第3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探讨提问: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有哪些?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明确: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小结第4节段意: 写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难历程,表现了作者经历艰险,仍力图中兴的心愿。探讨提问:在第5节中,两次使用“呜呼 ”一词,它在体现层次和表达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明确:第一个“呜呼”引出种种“及于死 ”的危难,说明作者自己将生死置之度外;第一个“呜呼”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一步,抒发对于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痛何如哉! ”主要是为国事而痛惜,是脱离险境后的伤痛。探讨提问:这段文字中连用了多少个“死”字?这样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连用了21个“死”字,构成了生动有力的排比句式,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为解救国难 而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探讨提问:这段文字和全文有什么关系?明确:这段文字是全文抒发感慨、表达心态的高潮,是前一部分的深化与后一部分的提引。小结第5节段意: 以抒情为主,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抒发饱经痛苦以后的无限感慨和为国赴难的大无畏精神。探讨提问:
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探讨提问:
结集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兴复国。)探讨提问:第7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明确:这一段作者感慨自身尽忠尽孝,“誓不与贼俱生”的决心以及“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顽强意志。小结第7节段意: 写出作者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探讨提问: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小结第8节段意: 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总结提问:课文第5节连用22个“死”字,历来受到读者关注。这一段的内容与后文“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一段的议论有什么样的关系?(见课本44页) 明确:第4段痛定思痛,扣住一个“死”字,概括九死一生的经历,表现出“生”之不易。作者万死不辞,是为了“将以有为也”。第6段“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从当时社会的君臣父子伦理角度阐述报国之志,论述为臣者为子者的人生选择。前面说“死”,这里说“生”,二者关系是什么?自己活下来的意义在哪里呢?这段议论,理性地述说生的目的,表明自己死里逃生正是要为国家作出新的牺牲。这一段表白性的议论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展开,对自己克服万难坚定南归的目的作进一步说明,阐述自己为国牺牲的决心,文章的主旨在此得以提升。思考与探究1、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2、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3、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说明了什么? 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心情是:“予不得爱身” ,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 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小结: 本段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1、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思考与探究
第一阶段 :“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第二阶段: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第三阶段:“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2、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 ,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
3、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
将以有为也 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4、“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
5、在叙述中用了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找出,并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 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奔”,急不择路;“变?”“诡”,形势突变后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等反映了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小结: 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研读第五段,翻译词句:
A、为巡船所物色
B、几彷徨死???????????????????????????
C、竟使遇哨 D、所陵迫死????????????????????????????
E、邂逅 F、层见错出
D、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搜寻
走投无路
假使
凌侮逼迫
遇上
通“现”痛苦的事情过去以后再回味当时所受的痛苦,那是多么痛苦啊!1、这一段采用哪些表达方式?叙什么事,抒什么情?
2、中间写了多少个死,写这么多死的作用是什么?思考与探究 叙述、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叙述了种种危险的遭遇,表明了作者忧国、爱国的心志。 二十二个。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作者为解救国难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十三个“先帝”让刘禅以先帝为榜样,继承并发展刘备的帝业。 诸葛亮希望刘禅能像他父亲一样,勤勉治国,礼贤下士。
多次提到刘备是为了给刘禅做榜样。 3、??两个“呜呼”,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讨论) 第一个呜呼:环境险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感情 第二个呜呼: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悲痛
第一个矣:统领句子,提示下文,重读 第二个:总结上文,轻读 第三个:处在文意转折之前,宜急收。小结: 本段以抒情为主,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抒发饱经痛苦以后的无限感慨和为国赴难的大无畏精神。阅读第六段,思考与探究:1、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2、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3、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 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中兴复国。小结 本段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诵读第七段,思考探究:1、第7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这一段作者感慨自身尽忠尽孝,“誓不与贼俱生”的决心以及“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顽强意志。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读第八段,思考: 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小结:
本段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写作特点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表现在: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写作特点 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
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杨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 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心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作为一位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他的报国行为是感人的,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当然他企图以言辞说动敌人是对敌方估计不足。总 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能翻译一些重要句子。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完成讲义上的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