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3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修3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4 15:5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致西伯利亚囚徒 普希金
1825年12月,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这次起义是俄国贵族革命者发动的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的武装起义,领导起义的贵族革命者在俄国历史上被称为“十二月党人”,他们抛弃了财产地位和家庭,奋不顾身地为俄国劳苦大众谋幸福,被俄国人民视为英雄。沙皇尼古拉一世血腥镇压了起义,绞死了起义的五位领导者,并对十二月党人残酷迫害,将百余名起义者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在这些被流放的囚徒中,有普希金的许多同志和朋友。想到朋友们正在西伯利亚矿坑服苦役,诗人写下这首诗托人捎给他们。写作背景普希金(1799.1837)是19世纪气势恢弘的俄罗斯文学的源头。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以自己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代,因而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 ?? ?普希金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他的诗歌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和诗体小说三类。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年)、《自由颂》(1817年)、《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年)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年)。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 《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年)、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年)及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年)。 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及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普希金城的亚历山大宫殿 普希金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中学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毕业后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度、讴歌自由的诗,因此触怒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于1820年被流放到俄国南部。
普希金在南俄流放期间,创作了许多抒情诗和浪漫主义的叙事诗,如“高加索的俘虏” 、“强盗兄弟” 、“巴赫切莎拉伊的泪泉”等。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诗作中前辈诗人的影响逐渐消失,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30年,普希金完成了自1823年就开始创作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 。这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第一部典范作品,也是普希金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第一部作品。 1831年 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结婚后,定居彼得堡,在7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养育了4个子女。
30年代中期,普希金与当局的矛盾日益加剧,此时一个法国流亡者丹特士又放肆地追逐他的妻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普希金于1837年 2月8日与丹特士决斗,身负重伤,两天后去世。
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景色。普希金在流放期间,时常坐在这块石头上陷入遐思,四周的牧场、湖泊、丛林和风车都曾出现在诗人的作品中。石头上雕刻的诗句是普希金1835年重返故乡时所作。
普希金故居。这座由木板搭建的房子是普希金在流放期间的“乡村创作室”,诗人众多作品诞生其间。
普希金故居内的书房。房间是普希金模仿他所崇拜的英国诗人拜伦的房间布置的。
这是圣山(现名普希金山)普希金墓附近的普希金雕像。
普希金和他的妻子12月党人起义是在1825年12月俄国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发动的起义。这次起义是俄国贵族革命者发动的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的武装起义。贵族革命者抛弃了财产地位和家庭,奋不顾身地为劳苦大众谋幸福。他们被人民视为英雄。沙皇尼古拉一世血腥镇压了起义,5个领袖被绞死,100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更多的人手牵连。他们中间很多是普希金的朋友。 俄国十二月党人大多是贵族出身,在专制的沙皇统治时期养尊处优,绝无衣食之忧,但是他们是最早觉醒的一批人。他们有高尚的品德,为推翻专制的沙皇统治,推翻落后的农奴制,为国家为民众谋利益,不惜抛弃财产地位和家庭,义无反顾地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遭受残酷镇压,沙皇把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他们依旧不屈不挠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十二月党人值得尊敬的是他们的起义不是为了争夺权力,而是为了推翻专制暴政。为了理想,这些贵族青年宁愿走向刑场,走向流放地,这是高尚的人格使然。普希金的诗,体现了这种人格理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得可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学生能通过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对文本的研习,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不同人格追求。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你认为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12月党人的敬意,用希望鼓励战友的斗志,激励他们继续战斗,也以此来激励自己。诗人以无畏而自由的歌唱,传递了对战友的真挚情感,表达了诗人对革命的必胜信念。2. 开头部分诗人为什么要寄语那些“囚徒”要“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
因为诗人知道,在矿井深处服苦役,犹如在地狱里挣扎,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支撑,肉体的折磨决不能使高贵的灵魂屈服。
3. “你们的悲痛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推翻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诗人为什么把希望称作“灾难的忠实的姐妹”?用自己的话说出其中的含义。
把“希望”说成是“灾难的姊妹”,表现出革命者的不屈精神和乐观态度 。
5. “临降”意思就是“降临”,在这里为什么说成“临降”?
这样做是为了押韵—形式为内容服务,翻译时比较好地再现了原诗音韵上的和谐优美。6.普希金在写这首诗时仍受当局的监视,为什么还把他的诗歌称作“自由的歌声”?
普希金把自己的诗歌称作“自由的歌声”,并非因为他在牢狱之外,也不是专制政权放弃了对他的压制,而是指在他诗中所表达的反对专制、歌唱自由的理想追求,表达了诗人对战胜专制的自信。7.“枷锁”“利剑”分别象征什么?
“枷锁”象征沙皇专制制度的束缚。
“利剑”象征革命者继续战斗的精神。
普希金的这首诗歌本身就好似自由的歌和一把利剑。这首诗歌在12月党人中广泛传诵,对他们是极大的鼓励。8.诗中多次用到“不会”与“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许多“不会”与“会”,突出志向不会消亡,大家的期望的时辰回降临,爱和友谊会来来到你们身边,自由的歌声会传进你们苦役的洞窟……自由的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对革命具有必胜的信念,同时激励朋友坚持斗争。 9.你认为本诗的基调是怎样的?
?是鼓励战友的诗篇,悲壮中充满乐观。这首诗歌写于特定的年代,表现出战斗者的豪情。虽然起义失败但诗歌的基调高亢,豪迈奔放,充满了必胜的信念。文体知识政治抒情诗特点:在题材上反映社会生活重大事件,突出明显的政治内容;在风格上追求气势雄壮、激情洋溢;在语言上注重节奏韵律的铿锵,便于朗诵。朗诵诗歌想到战友们忍受的地狱般的苦难,普希金写下了这首鼓励战友的诗篇,悲壮中充满乐观。分析感悟如果你是诗人:说说自己写这首诗的用意。(立足诗句,抓住文本)
如果你是囚徒:谈谈自己读这首诗的感受。(立足诗句,抓住文本)问题探讨:
(1)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你认为这首诗歌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枷锁”“利剑”分别象征什么?
(3)普希金在写《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仍受当局的监视,为什么还把他的诗歌称作“自由的歌声”?
(4)诗人为什么把希望称作“灾难的忠实的姐妹”?用自己的话说出其中的含义。
(5)你认为本诗歌的基调是怎样的?(抒发对12月党人的敬意,用希望鼓励战友的斗志,激励他们继续战斗,也用希望激励自己。)(1)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你认为这首诗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枷锁”“利剑”分别象征什么? (“枷锁”象征沙皇专制制度的束缚。“利剑”象征革命者继续战斗的精神。普希金的这首诗歌本身就好似自由的歌和一把利剑。这首诗歌在12月党人中广泛传诵,对他们是极大的鼓励。)
(3)普希金在写《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仍受当局的监视,为什么还把他的诗歌称作“自由的歌声”?
并不仅仅因为他在牢狱之外,而是指他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反对专制、歌唱自由的理想追求,这种追求永不停止。
(4)诗人为什么把希望称作“灾难的忠实的姐妹”?用自己的话说出其中的含义。
要革命就会有流血牺牲,就会有灾难。而在斗争中才会有胜利的希望。把“希望”说成是“灾难的姊妹”,表现出革命者的不屈精神和乐观态度。
(5)你认为本诗歌的基调是怎样的?
是鼓励战友的诗篇,悲壮中充满乐观。这首诗歌写于特定的年代,表现出战斗者的豪情。虽然起义失败但诗歌的基调高亢,豪迈奔放,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诗文分析
(1)在开头部分诗人为什么要寄语那些“囚徒”要“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
(2)“你们的悲痛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指的是什么?
(3)“希望”对于“西伯利亚囚徒"和诗人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找出相关诗句说明)
(4)为什么最后送上的是“利剑”而不是“鲜花”?
(1)在开头部分诗人为什么要寄语那些“囚徒”要“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
因为诗人知道,在矿井深处服苦役,犹如在地狱里挣扎,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支撑,肉体的折磨决不能是高贵的灵魂屈服。(2)“你们的悲痛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指的是什么?解放农奴,推翻沙皇暴政。(3)“希望”对于“西伯利亚囚徒”和诗人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
对于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而言,“希望”就是爱和友情,只要爱和友情仍在,他们就能战胜苦难,实现理想。在用希望激励战友的同时,诗人也用希望激励自己,他希望的是“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黑暗的牢狱会覆亡”,诗人向沙皇暴政发出了诅咒,预示了它的覆亡。因为这是写给战士的诗。
(4)为什么最后送上的是“利剑”而不是“鲜花”?这首诗写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气氛,表现出战斗者的豪情。
诗的格调高亢,壮志凌云,豪迈 奔放,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小结有感而发《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在十二月党人中广泛传颂,给了他们巨大的鼓舞.请试着代表十二月党人,给诗人写出一首《致西伯利亚囚徒》的答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答诗 当那琴弦的热情的预言
忽然传到我们的耳边,
我们的手猛向宝剑伸去,
但摸到的却是身上的锁链。

不过请放心吧,诗人!
我们以锁链和厄运而自豪。
我们虽被监狱的铁门幽禁,
却暗自对着历代沙皇嘲笑。
奥多耶夫斯基
我们悲惨的事业将不会落空:
星星之火必将燃成熊熊的烈焰,——
我们信奉东正教的人民
将集合在神圣的旗帜下面。
我们要把锁链打成利剑,
重新点燃自由的火炬,
我们身怀着自由扑向沙皇——
人民才能愉快地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