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宋]柳永
回忆有关离别的古典诗词。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回京》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赠汪伦》
解 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
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
翻制而成。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
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
此曲。
走进柳永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他的词风行一时。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认识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向仁宗举荐他,但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外 。
作者介绍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朗读雨霖铃师生共同鉴赏
思考
1.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本词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看似简单写景,好像只在对着长
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
刚停,但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
异样的情味,连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
单纯的建筑物。时当秋季,景已萧瑟,
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
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
闻,无处不凄凉!看来这是一个很好
开头,起句便给全诗酿造了一种足以
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全诗定了凄
切的感情基调。
情——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矛盾
恋人在都门外的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这七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矛盾何其尖锐。
情——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两人相对而立,
手握手,眼对眼,泪
眼婆娑。这时是“举手
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是“相对无言,惟有泪
千行”。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景——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分析。
――用了“虚景实写”的艺术手法。这两句是词人的内心独白。“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
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字以去声领格,显出激越之情,后再用两个“去去”连用,更显激越之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蔼”,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词人面对着这样一幅画面,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离心爱之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沉,愁思也越来越深。
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触景生情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万里悲秋常作客
秋风秋雨愁煞人
自古逢秋悲寂寥
共同感受
普遍情感
“自古”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清秋节更让人难以承受离别之苦?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愁
象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谐音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寓意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象征
离愁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此去经年,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情
技法探究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
其实,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烘托,点明后用景物来烘托,更有意味。
诗歌中的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如:
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
请同学们再在《雨霖铃》里再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和效果。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鉴赏短文。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