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配套教学设计(21)

文档属性

名称 雨霖铃 配套教学设计(2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4 14:50:4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了解柳永生平及其词的风格。
2. 理解本诗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结束唐诗单元的学习、鉴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诗歌。要鉴赏词的艺术魅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词的发展脉络,掌握诗与词的联系与区别,把握词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为深入鉴赏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教两个理科班,学生的思维活跃,感悟能力强,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较活跃。因此只要老师创设出浓郁的鉴赏氛围,搭设好层层深入学习的台阶,学生就能够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每个人的风采,做学习的主人。
3重点难点
1. 鉴赏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2. 体味“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手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诉“别”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子丹和荆轲的“壮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与孟浩然“酒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李白与汪伦的“情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是白居易与朋友的“惨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苏轼与其亡妻的“梦别”。
二、知人论世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因曾任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他出生书宦世家,性格放浪,屡试不第,终身潦倒。曾写《鹤冲天》一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广为流行,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三、解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
相传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整体感知
1. 找出词眼,主旨句;把握情感基调。
明确:
这首词的词眼是:“伤离别”,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哀婉、悲伤、凄凉。
(一)赏析上阕
1. 离别前,勾勒环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解读意象
①寒蝉 :
“早秋乍寒时,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冷清清暮秋时候,杨柳寒蝉一片愁。” ——卢挚《沉醉东风》
②长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十里长亭霜满天,青丝白发度何年 ” ——白衣卿相《别思》
首句通过选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意象:鸣声悲凉凄切的寒蝉、送别时的长亭,渲染了凄切悲凉的环境气氛,烘托出浓厚的离愁别绪。
2.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无绪”如何理解?
明确:
没有好的情绪。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
这边一对有情人离情依依,食不下咽之时,那边船家却因“骤雨初歇”雨刚停急着催促登船!
“留恋”表明诗人不愿分别,但“催发”不得不离,这种主观的留恋、不愿离和客观的催发、必须离在此时形成强烈的矛盾,使得别情达到高潮。
3.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此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点拨:白描手法、细节描写
画面描述:两双手无力却又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纵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泪眼相对,无语凝视。此时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却无可奈何的情态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
4.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象中,登上离别的船后所见到的景物,整幅画面给人感觉如何?
点拨:画面虽然视觉广阔,但仍饱含愁绪。
想到离别后,离你越来越远,独自一人在茫茫的烟波迷雾中前行。天空虽辽阔,却愁云密布,仿佛暗示此去的前程:路途遥远,前路未卜,更让人感觉心情凄苦沉重。
小结:
上阕紧扣“别”字,按照离别的过程: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无处不流露离别的伤痛。而下阕,作者又如何进一步刻画离别后的心理?
(二)赏析下阕
1.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联系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理解为何离别的感伤在清秋更甚?
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自古逢秋悲寂寥”,所以古人经常将秋天与“悲伤”的感情相联系。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颂,甚至有人将它作为柳永婉约词的代表。试分析此句的妙处。
解读意象:
①柳:
古人多折柳送别,柳与“留”谐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渭晨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②.晓风: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晓风”意味着离。
③残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
此句通过铺陈,勾勒出黎明时江岸的秋景,“杨柳”、“晓风”、“残月”这些自然景物,在古人眼中都带有离别的特殊含义。作者组合了这些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将情与景相交融,烘托出酒醒后凄清冷寂的气氛,抒发孤独愁苦之情。 因此,这两句虽写景,但景中含情,情与景相辅相成。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良辰美景”为何“虚设”,作者强调了良辰美景之时,那平常呢?
明确: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
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
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能对着远方寄托哀思
最终以想象中“此去经年”的孤寂来结束整首词,既突出了未来迷茫,又流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五、全词小结: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
上片实写: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
下片虚写:写别后的情景,重在刻画心理。
全词情景交融,情感意挚,凄婉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
六、布置作业:背诵《雨铃霖》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