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配套教学设计(25)

文档属性

名称 雨霖铃 配套教学设计(25)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4 15:15:0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能力比较差,这个课文刚好讲到离愁别绪,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容易引起兴趣的话题,所以尽量做到以情激情。在描述画面中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也顺带把诗歌鉴赏的手法贯穿其中。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
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雨霖铃》教案
教学步骤 :
一.导入:城南旧事MP3《离别》
“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 (学生回忆,教师提示)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等。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离别马嘶中的呆望;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中包含的至理。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爱情词,一起走近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情弦的脉动。
二、知人论事:关于柳永,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
学生《利用导学大课堂》概括: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教师点拨:《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狂傲自负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三、感知:听朗读录音思考词眼是什么?伤离别
四、分析讨论:请学生找出其他的句子与“伤离别”的联系。
1.词中抒情的句子。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难分难舍:
A.大意理解: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情饮酒;就在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船夫催促登船起程。
B:感情解读:
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
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留恋和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不想“别”而又不得不“离”。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无奈眷恋:也许我们能控制得住感情,但是无法无法控制的是泪水。
A.大意理解:两个人手拉着手,脉脉含情,泪眼相对,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竟然说不出话来。
B:感情解读:
这两句写情态。(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忧伤失意:
A.大意理解: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没有不因离别而伤心的;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就更令人难以忍受了!
B:感情解读:
问:那句话点名了这首词的主旨(“伤别离”)。又把作者这种离愁更推进一层?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问:“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话? (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孤寂痛苦:这一离别就是一年,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风情,又跟谁诉说!
A..大意理解:这一离别就是一年,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风情,又跟谁诉说!
B:感情解读:“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惆怅而已。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更见用情之切,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2.请学生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1.寒蝉 长亭 骤雨初歇
景物感情解读:
寒蝉:
忧愁悲苦
寒蝉自鸣,怎么会有“凄凉”之意呢?这是作者赋予的。这就叫做融情于景。
长亭:
送别之意,离愁别绪。
长亭是供送别的人休息的地方,古人讲“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恋人一直送到长亭,依依不舍,时已傍晚,突出依恋之深。
骤雨:凉意,内心悲凉。
很急的雨。一场大雨使得一对恋人又赢得一段时间,一个“骤”字写出了离别在即的紧迫。此时一对恋人的心情能不——“伤!”
总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烟波 暮霭 楚天:苍茫落寞
苍茫落寞 是他的内心独白 想象离别之后的情景
问:词人用怎样的修辞手法(比喻)词人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烟波”千里浩淼,“暮霭”深沉浓黑,“楚天”开阔无边,作者的前途是渺茫的,作者的感慨也是无限的。
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杨柳岸 晓风 残月 :凄清孤寂
问:如何理解此时此景中诗人的感情呢?身于“杨柳”、“晓风”、“残月”的情景中,你会产生怎样的情绪?
古人用“杨柳”作为赠别的信物,它成了送别的象征;
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是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别离;
“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离别之意。
小结:一问、一答,普普通通的一个设问,却浓缩了全问的情感:愁-一种因恋人离别而无比迷茫的愁。
情绪:冷落、空虚、孤寂、惆怅。
总结:再来认知整体。这首词的写法注重了两点:其一是直接抒情,其二是借景抒情。而后者是这首词的主要抒情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融情于景,以情带景,情景紧紧融汇在一起。这种情概括起来讲就是“伤”。
小结(展示幻灯片): 景物    特点:
寒蝉 长亭 骤雨: 凄切悲凉
烟波 暮霭 楚天 : 苍茫落寞
杨柳 晓风 残月: 凄清孤寂
五。分析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融 情 于 景
虚 实 相 生
总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上阕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生动地表达伤离别的感情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