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风格,初步了解婉约派词的典型特征 2、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材分析 1、《雨霖铃 寒蝉凄切》是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婉约派诗歌词的代表作。借这首词,可以让学生了解婉约派词的典型特点,以此类推理解其他婉约词。 2、《雨霖铃 寒蝉凄切》的理解难度不大,词中使用意象基本上是常见的,典型的离别类。众多意象的组合,营造的离别意境具有典型型。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
2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能力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理解处于模糊状态。这造成学生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学生与诗人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只追求诗歌的通解,不追求欣赏体悟。不过,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也有部分的诗歌积累,所以,在课堂上营造欣赏诗歌的氛围是有可行性的。然后借此氛围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投入到诗人的精神境界中 ,以获取心灵的启迪。 2、学生的情感分析 诗歌是一个极度主观的文学形式。诗人们个个经历丰富,因此运用及其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内涵。由于高一学生经历简单身处顺境,对逆境的理解不深。而在诗人们的多愁善感中,更多的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对际遇的不满。这导致学生很难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3重点难点
1、充分展示婉约词的特点,引导学生领悟该词的意境和情调。 2、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高山流水
由《高山流水》导入(幻灯片1-2)伯牙为子期绝弦,造就一段高山流水会知音的佳话。朋友的离去带给人们什么样的感受,伯牙不在抚琴,而柳永呢?他留下了《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脍炙人口,为什么呢?
活动2【活动】第一朗读《雨霖铃》——品意境,柳岸晓风残月(幻灯5-6)
*描述画面。请学生就所描述的画面说感受,为什么记住了这个画面?(幻灯片3)探究问题1:词中出现的景物,有哪些?会形成怎样的氛围?这种氛围和人的哪些主观感受有关? 重点体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教师点拨:意象的内涵,营造的氛围。(1)、画面色调——清、冷、凉。(2)悲凉,凄惨 (3)、联系特定情境。(景依旧可能再有,人可不在了。)小结:婉约词的意境特点(幻灯7)
活动3【活动】第二次听/读 :——品感情,一把相思泪(幻灯8)
探究问题2:思考离别之情按照什么顺序写?探究问题3:诗人的离别之情,与什么有关?诗人离别之后想到什么?背景介绍:诗人的“无奈”踏上的填词之路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想(我)走了又走,傍晚的云气沉沉空阔千里.(见板书)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想象) 教师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小结:婉约词的情感特点(幻灯9)
活动4【活动】第三次朗读,白描与虚实相济。——品技巧,好风凭借力(幻灯10-15)
1.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小说细节补充:《红楼梦》共读西厢,黛玉劝宝玉)2、虚实相济:诗句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诗句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活动5【讲授】【总结归纳】幻灯16-18
1、婉约词的特点2、婉约词的手法
活动6【作业】课后检测
1、分析《扬州慢》的表现手法2、分析《虞美人》意境特点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