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课件(27)

文档属性

名称 雨霖铃 课件(27)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59.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4 15:16:03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 柳 永
雨霖铃
柳永(约987——1053),
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都市繁华、儿女情长和羁旅行役。工于铺叙和白描,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解题
《雨霖铃》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象征:离愁别恨
教学目标
1、体会词中情感
2、把握两种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3、学习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听录音,朗诵。
整体感知
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
①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
“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
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
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何处” 要读出疑问语气,
“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教师范读
1、请找出直接抒发词人感情的句子,并概括词中感情。
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2、请找出词中借景抒情的诗句,并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句。
赏析思路:
    手法+依据+作用
 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感情 
赏析示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一句给我们点出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寒蝉、长亭、日暮、雨歇,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典型意象


晓风
残月
长亭
—愁
—谐音“留”,古有折柳送人的风俗。
—悲凉
—离愁。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
—送别的地方
3、请分析鉴赏本词虚实结合的手法。
赏析思路:
    手法+依据+作用
 虚实结合+实写+虚写+感情 
1、实写:
2、虚写: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4、联想:由此及彼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相济)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词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概括艺术特点
1、直接抒情
2、借景抒情
3、虚实结合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杨柳、晓风、残月
烟波、暮霭、楚天
别前 景语 :寒蝉、骤雨    (实) 长亭、兰舟
别时 场景:执手相看泪眼
别后 景语:烟波、暮霭、楚天   (虚) 酒、柳、风、月



根据板书背诵《雨霖铃》
借 景 抒 情
虚 实 结 合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6分)(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
 1、边城:唐代边境城镇,与吐蕃对峙.
 2、安西:安史之乱后陷落,作者写此诗时安西已被吐蕃辖管三十多年。
3、碛:qì,沙漠。
4 练:白绢,泛指丝绸 
  本诗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诗中前两句暮雨、低雁、芦、笋为实写(1分),
  营造了春天阴沉昏暗的意境(1分),
  表达了诗人对紧张恐怖边境的担忧之情(1分);
  诗中后两句遥远的驮铃声为实写,驼队应该穿过沙漠后到安西为虚写,(1分)
  是想象的繁华的丝绸商运之景,
  诗歌通过想象和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作者盼望收复安西边镇 ,恢复往日繁荣的感情(1分) 。
黄昏时分,边城阴雨连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中低飞,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透过丝丝细雨,看见远处的沙漠在低吟着,似乎在诉说着久违的感觉.
河边的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每一片嫩嫩的叶子,都被雨水洗刷着,争着向上生长,仿佛看到了春天的到来,生命的希望.
这时,从沙漠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驮铃声,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支驮运货物在缓缓行进的骆驼队伍,由远及近,穿过沙漠,到达遥远的安西.
同时,诗人的那颗无比沉重的心也随那逐渐向远方消逝的驮铃声,越过了沙漠,飞到了那虽然远在视线之外,却时时进入思念中的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