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品味鉴赏名句,掌握抒情手法。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了解婉约派风格特点。
2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
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在把握情感的同时,能赏析作者的艺术手法,在赏析手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诗词的情感,并能掌握鉴赏的一般思路。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鉴赏名句,把握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艺术特色虚实结合的写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雨霖铃
李叔同写了这样一首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
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同学们,你还能想起哪些离别的诗句呢?
活动2【讲授】雨霖铃
(二)知人论世:
1、介绍作者:柳永(约987——1053),
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都市繁华、儿女情长和羁旅行役。工于铺叙和白描,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2、解题: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
“采其声为《雨霖铃》曲”。象征离愁别恨。
(三)整体感知:听录音,朗诵
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为什么?
整体感知本词的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
(四)理解课文,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1、请找出直接抒发词人感情的句子,并概括词中感情。
明确: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2、请找出词中借景抒情的诗句,并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句。
提示:赏析思路
手法+依据+作用(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感情)
教师示例: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借景抒情。 这一句给我们点出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寒蝉、长亭、日暮、雨歇,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按照示例的思路去完成,等会来一起分享你的结果。
3、概括典型意象(学生完成,教师指点)酒:愁
柳:谐音“留”,古有折柳送人的风俗。
晓风:悲凉
残月:离愁。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
长亭:送别的地方
4、请分析鉴赏本词虚实结合的手法。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虚实结合的含义,向学生介绍这种艺术手法。
实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写: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4、联想:由此及彼
然后,让学生找出本词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然后按鉴赏思路来分析。
赏析思路:手法+依据+作用(虚实结合+实写+虚写+感情 )
(五)课堂小结:
概括艺术特点1、直接抒情2、借景抒情3、虚实结合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杨柳、晓风、残月 烟波、暮霭、楚天
当时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当时人们对柳词的喜欢程度。柳永为何能赢得普通民众的如此厚爱?他不像李白和徐志摩(《赠汪伦》《再别康桥》),把离别写得洒脱、自在,甚至有时还略显欢快,这种打出常规的、别具一格的写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写的是最常态的离愁别绪,却同样成就了他的声名,为什么?因为他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不断渲染加强对读者的情感刺激,文字明白晓畅,又不失精致、典雅、大方。既有文人内涵,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给读者崇高的审美享受。
活动3【作业】雨霖铃
1、背诵本词。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
1、边城:唐代边境城镇,与吐蕃对峙.
2、安西:安史之乱后陷落,作者写此诗时安西已被吐蕃辖管三十多年。
3、碛:qì,沙漠。
4 练:白绢,泛指丝绸
本诗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