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统编2024七上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情境课堂教学课件
第二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大单元建构
2
单元知识归纳
3
课堂小问
4
单元时序坐标
1
单元时序坐标
秦朝建立
商鞅变法开始
约前
2070年
约前
1600年
前
1046年
前
771年
前
770年
前
476年
前
475年
前
356年
前
256年
前
221年
夏
商
西周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东周
奴隶社会时期:早期国家
封建社会时期:社会变革
夏朝建立
商汤灭夏
商朝建立
武王伐纣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东周建立
东周灭亡
大单元建构
大概念:社会
变革
政权演变
社会革新
经济变革
政治变革
思想变革
夏
新制度:
世袭制
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私田出现
手工业:青铜业等有所发展,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商业:商品交换市场出现,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商鞅变法
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瓦解→推行县制
选官制度:世袭制→军功爵制
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
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
老子
孔子
百家争鸣
商
西周
新文字:
甲骨文
新制度:
分封制
新变化:分封制、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东周
春秋
战国
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推 动
促进
指导
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单元知识归纳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7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二)商朝的统治
2.统治措施
3.盘庚迁殷
3.灭亡
1.建立
(三)西周的兴衰
4.灭亡
1.建立
2.分封制
3.灭亡
2.统治措施
1.建立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____建立夏王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夏朝建制度、世袭制、建军队、定刑法、设监狱。
2.统治措施
(1)制度变革: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_______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意义: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
3.灭亡
夏朝后期,夏王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攻伐夏王桀,夏朝灭亡。
禹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世袭制
奴隶制
(二)商朝的统治
1.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____(今河南商丘)。
2.统治措施:商朝任用贤才、发展经济、监狱刑罚、加强控制。
3.盘庚迁殷:受战乱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商王______迁都到殷。
4.灭亡
(1)原因:①奴隶地位低下,社会矛盾日趋尖锐;②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③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
(2)概况:公元前1046年,被周武王所灭。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盘庚
亳
(三)西周的兴衰
1.政权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立,定都_______(今陕西西安)。
2.分封制
(1)目的: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势,扩大统治范围。
(2)依据:__________远近和功劳大小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血缘关系
镐京
(3)主要内容
(4)意义
①积极: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②消极: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导致春秋诸侯争霸混战的局面。
3.西周灭亡
公元前771年,________时期,西周被犬戎所灭。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周幽王
周王
诸侯
(宗亲和功臣)
授予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可在封地内再次分封
进献贡赋、服从周王调兵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一)王室衰微
(二)诸侯争霸
1.原因
5.影响
1.原因
2.表现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3.概况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2.口号
4.性质
(一)王室衰微
1.原因
(1)_______逐步瓦解。
(2)大国诸侯国势力崛起,各自为政,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2.表现
(1)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朝觐(jìn)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
(2)大国诸侯势力雄厚拥有强大影响,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
(3)大国诸侯操控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分封制
(二)诸侯争霸
1.原因
(1)王室衰微,出现强大的诸侯国;
(2)诸侯国为了追逐自身利益,从事结盟和军事讨伐活动。
2.口号
“_________”
3.概况
________、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末期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齐桓公
尊王攘夷
4.性质
争霸战争。
5.影响
(1)消极:社会动荡不安,给社会和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2)积极:
①出现局部地区统一趋势,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②为__________创造了契机。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
“蛮”“夷”等长期交往,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民族交融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__________和牛耕出现,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2.手工业: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金属_____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货币
铁制农具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战国七雄
(二)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背景
1.表现
2.概况
3.重大战役
5.性质
1.时间
2.领导人物
2.都江堰
3.原因
4.内容及作用
5.结果
6.意义
6.结果
4.特点
(一)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背景:(1)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小诸侯国不断被大国兼并。反映了统一的趋势;
(2)韩、赵、____三家分晋;
(3)田氏代齐。
2.概况:齐、楚、燕、韩、赵、魏、秦。
魏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重大战役:桂陵之战(相关成语:围魏救赵)、马陵之战(相关成语:减灶诱敌)、郢之战、______之战(相关成语:纸上谈兵)。
4.特点: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战争惨烈、残酷。
5.结果: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长平
(二)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
2.领导人物:_______、商鞅。
3.原因:(1)经济(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2)政治: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秦孝公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4.内容及作用
商鞅变法的内容 作用
政治 确立___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
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稳定社会秩序
县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商鞅变法的内容 作用
经济 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富国)
统一_______ 促进经济的发展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也壮大了秦国的军事力量(强兵)
度量衡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结果: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杀,但新法已深入人心,仍被继续推行。
6.意义:
(1)积极: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2)消极:商鞅变法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统一中国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表现
(1)农业: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3)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都江堰
(1)概况:公元前256年,在蜀郡郡守______的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堰。
(2)功能: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3)影响:
①对当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________”;
②对后世: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天府之国
李冰
第7课 百家争鸣
(一)老子和《道德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
1.简介
2.著作
1.背景
2.概况
3.影响
2.思想主张
1.简介
2.著作
2.思想主张
(一)老子和《道德经》
1.简介:老子姓李,名丘,字聃(dan),春秋后期楚国人。
2.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是道家的经典。
3.思想主张:
(1)思想核心:老子思想的核心是“____”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3)哲学主张:①道法自然: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②朴素的________思想: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③处世主张: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百家争鸣
道
辩证法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_____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著作: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_____》一书。
3.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______”:提出仁者爱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百家争鸣
论语
儒家
仁
(2)政治思想:①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②以礼治国: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当时的社会政治秩序。
4.教育成就:他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_________,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5.文化成就: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改为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百家争鸣
有教无类
6.儒家学说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
1.背景
(1)经济大发展: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政治大变革:
①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②“_________”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百家争鸣
学在官府
2.概况
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思想保存
儒家 孟子 (1)主张实行“_____”,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 (2)提出“_______,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3)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孟子》
荀子 主张实行“_____”,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荀子》
仁政
民为贵
礼治
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思想保存
墨家 墨子 (1)主张“_____”“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2)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3)主张统一思想 (4)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墨子》
兼爱
百家争鸣
道家 庄子 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法家 韩非 (1)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
(2)反对空谈仁义,强调_________,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以法治国
百家争鸣
3.影响
(1)对当时: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2)对后世: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三)《诗经》和“楚辞”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天文
(1)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记载。
(2)《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这是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3)《______》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颗彗星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
2.历法
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干支纪年在甲骨文中也有记载。__________,人们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春秋
战国时期
3.医学
(1)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
(2)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 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3)《黄帝内经》:战国时期问世,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的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望、闻、问、切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
(1)记载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2)地位: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3)发现的意义:①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②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开始。
商朝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2.青铜器
(1)用途及功能: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2)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3)典型代表:_________(也称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利簋、三星堆青铜面具。
司母戊鼎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三)《诗经》和“楚辞”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2.“楚辞”
战国末期,屈原、宋玉等人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其中屈原的代表作《______》,表达了屈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离骚
课堂小问
问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有何联系?
【答案】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
求取得政治上的权力,周天子无法控制诸侯,分封制逐渐瓦解,形成诸侯争霸局面,各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家学派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推动了思想上的变革与繁荣。
问题二:如何评价“百家争鸣”?
【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的争芳斗艳,形成了中国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
面对礼崩乐坏的历史环境,思想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这种思想的解放和创新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诞生和发展,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不同的观点相互竞争、借鉴和融合,促进了理论的深化和完善;“百家争鸣”不仅奠定了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基础,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成为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基因;“百家争鸣”的思想家们的哲学理论和道德观念至今仍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思想活跃度和文化创造力,也为后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
问题三:夏商周时期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阐述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案】
(1)工艺技术:在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制造技术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商代的青铜器造型复杂、装饰精细,显示出了高超的铸造技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更是丰富多样,装饰华丽。
(2)礼器文化: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饮活动,这些青铜礼器象征着国家政权和贵族身份等级。
(3)艺术价值: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尤其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纹饰著称,成为中国青铜艺术的高峰。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