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文德育融合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
教材简析:
本课《古诗词三首》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乡村生活”主题的第一课,本课前两首是七言绝句,第三首是词,三首诗词都描绘了乡村的美景和纯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四时田园杂兴》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风光:雪白的麦花,稀疏的油菜花,夏日的日照,路边的篱笆墙,飞舞的蜻蜓和蝴蝶,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恬静和闲适。《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乡村明丽活泼的春景:稀疏的篱笆墙,悠长的乡间小路,嫩绿的新叶,嬉笑的孩童,金灿灿的油菜花,飞舞的蝴蝶,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情态和趣味。《清平乐·`村居》展现的是乡村生活的场景:低矮的茅屋,缓缓流淌的小溪,茂密的青草地,和悠闲的农家生活:逗乐的翁媪,田间锄草的大儿子,编织鸡笼的二儿子,溪边卧剥莲蓬的小儿子。三首诗词的内容与单元主题一致。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感受诗词描绘的意境,是理解诗词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同时可以通过体会情感来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三首诗词描绘了乡村宁静闲适的乡村生活并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音认识“杂,篱,剥”,读准“兴、乐、剥、亡”在诗词中的读音,正确书写“蜻蜓、茅檐”等生字词语。
2.抓住诗句内部格律特点,读通读顺诗句,读出情感,背诵三首诗词,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词意思,并能描绘乡村美景,在诵读、理解、想象中体会乡村宁静、安适、悠闲的农家生活,感悟作者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音认识“杂,篱,剥”,读准“兴、乐、剥、亡”在诗词中的读音,正确书写“蜻蜓、茅檐”等生字词语。
2.抓住诗句内部格律特点,读通读顺诗句,读出情感,背诵三首诗词,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德育融合:
1.了解三首诗词创作的背景。
2.感受诗词中格律、形式、情景相融、意境深远等表达的魅力,感悟田园生活闲适,作者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读准读顺读懂诗词
1.读导语,导入新课
(1)出示导语: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首描写乡村美景和生活的诗词《四时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
2.读诗词,读准诗句,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1)自由读诗词,读准带拼音的字的读音
(2)理解词义:篱落,惟有 蛱蝶;徐公店 梳梳 翁媪 锄豆
(3)强调多音字和通假字的读音,理解诗词题目的意思
杂兴(xìng):随兴致而写的诗。四时:四季。
宿(sù):住宿在新市的徐公店
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居住在村中。
“亡赖” 通“无赖”:古文中指小孩子调皮,淘气。现代指耍赖的人。“亡”读(wú)
卧剥(bō):躺在地上剥莲蓬。
(4)指名分别读三首诗词。
3.读诗词,读出味道
第一、二首:抓住每句诗的结构特点读出诗句的节奏,抓住关键词读出景物、人物的特点,抓住韵脚读出诗句的韵味。
第三首:抓住长短句读出诗词的节奏,抓住韵脚读出诗词的韵味,借助平仄音读出诗词韵律。
4.整体感知田园诗词的主题
(1)学生交流:三首诗词描绘了哪个地方哪个季节,乡村的哪些画面和生活?
(2)师补充: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苏州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本首是第25首,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风光。
《宿新市徐公店》南宋王朝偏安杭州。新市在杭州北边,为京畿之地,这里盛行酿酒,为宋代酿酒中心,政府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楼,痛饮大醉,因留住新市徐公店。第二天醒来,诗性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清平乐~村居》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德育融合:本环节通过古今汉字的读音和意思的对比,已经依据格律、韵律进行诗词的诵读,在实践中感受诗词的特点和魅力,然后通过补充背景资料了解诗词创作的历史文化,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想象画面,描绘乡村美景,体会乡村生活
1.出示《四时田园杂兴》:
(1)读着诗,你看到了江南初夏乡村的哪些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景物构成的画面?
村庄空地上,果树上的梅子在阳光照耀下金黄发亮,性子饱满圆润,似一个个挂在枝头的黄灯笼;田地里,雪白的荞麦花开得正旺,一片连着一片,似天上纯洁的白云落在了地上,油菜花正在慢慢退场,只剩下稀稀疏疏的一部分散落在田间地头,随着微风摇曳。夏日的白天慢慢地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村子里没有人经过,只有蝴蝶和蜻蜓在花间嗡嗡地飞舞。
(2)江南初夏的乡村,给你怎样的感觉?(宁静,悠然)
(3)想象:村子里的人都干什么去了?(农忙时节,大家都去田里劳作去了)
拓展: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结合诗句和生活经验具体说一说,人们会进行怎样的劳动。
(4)小结:范成大的六十首田园诗,除了写乡间的景色以外,还写了乡间农人的日常生活。
2.出示:《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诗,借助注释和插图完成学习单
村庄里,家家户户都围起了篱笆院,在( )的篱笆墙旁,有一条( )小路伸向( ),路边花草树木成行,树上的花已( ),而新叶刚刚( )没有形成( )。( )在乡间小路上( ),( )一只黄蝴蝶,可蝴蝶( )菜花丛中后就再也( )。
(2)想象:乡村的孩子们除了追蝴蝶以外,还会有什么有趣的活动?
拓展: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3)小结:乡村里孩子们是自由自在的,更是有趣的。
3.出示:《清平乐·村居》
(1)自由读诗词,借助注释插图,指名描述上饶一带乡村的景色:
村子里的茅草屋茅檐又低又小,一条小溪从门前流过,清澈的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屋后是一片片庄稼地,小溪的尽头处有一池荷塘,挨挨挤挤的荷叶间莲蓬探出了小脑袋。
(2)想象:在这首词中,描写了一家五口人的生活状态, 老翁和老妇人在喝酒逗乐,他们会聊些什么?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在干什么?这是怎样的三个孩子?(抓住“醉,卧”来体会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
有了这样的逗乐和勤劳能干的大儿子、二儿子,活泼可爱的小儿子,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氛围?
(3)指导朗读。
德育融合:在理解诗词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和乡村生活的美好。图片
三、对比阅读,发现诗词表达异同
1.对比阅读一:两首诗的表达有何不同
对比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诗在选择事物和人物的描写上有什么异同?
(1)两首诗都选有“蝴蝶”这一景物。第一首通过描写蝴蝶的动态来衬托乡村的宁静和安然,第二首通过儿童追黄碟的动态来以动衬静,写出了乡村的情趣。第一首人在画外,第二首人在画中。两首诗都有“篱落”这一景物,两个景物都是静止的,是对乡村宁静的描绘。
(2)不同的景物体现了不同的季节特点。第一首是初夏时节,第二首则是暮春时节。
2.对比阅读二:诗词的异同
(1)对比阅读三首诗词,诗词的形式有什么不同?
(2)第二首诗和第三首词在描写人物上有什么不同?
《宿新市徐公店》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以此表现乡村生活的情趣。《清平乐·村居》描述的是乡村一家人的生活状态,表现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祥和安宁的美好生活画面。
(3)都是写初夏季节,第一首和第三首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四时田园杂兴》描写的是乡村初夏有代表性的景物,《清平乐·村居》描写的是对居住环境中的景物的写实。
德育融合:在对比中了解古诗词的形式特点和相关知识,在对比中再次走进古诗词描绘的画面,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四、抓关键词句,领悟诗词的情感
每一首诗词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再读读这三首诗词,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到了作者的情感?
《四时田园杂兴》中“惟有”意思是“只有”,只有蝴蝶、蜻蜓在飞舞,是悠闲的,相反,劳动者此刻是忙碌的,是充实的;《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无处寻”多么有趣的画面,与纷杂的社会生活相比,激起了作者对孩童生活的回忆和向往;《清平乐·村居》,一个“醉”字,一个“喜”字,直接揭示了作者醉在这幸福祥和的氛围里,喜爱这温暖而又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这样的生活画面,更激起了作者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希望天下太平安宁。
德育融合:此环节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为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古诗词情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喜爱的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