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同步练习
第I卷(选择题)
1.“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是某一单元的学习主题,以下不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
A.统一六国 B. 三国鼎立
C. 孝文帝改革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2.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了( )
A.长安 B.许 C.洛阳 D.建康
3.“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有关这一主题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B.唐朝时,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C.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D.清朝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4.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C.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
5.“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下列哪项改革凸显了这一现象
A.商鞅变法 B.张骞出使西域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文成公主进藏
6.“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是:( )
A.说汉话 B.穿汉服 C.改汉姓 D.以法治国
7.计算圆的面积,就必须要用到圆周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科学家是:
A.贾思勰 B.郦道元 C.祖冲之 D.张衡
8.“东汉末年分三国……”这是周杰伦的一句歌词,它反映了东汉末年三足鼎立的历史现状,三国分别是魏、蜀、吴。请问三个国家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A.蜀、魏、吴 B.魏、蜀、吴
C.吴、魏、蜀 D.魏、吴、蜀
9.嘉兴有件传家宝——子城。它是嘉兴历代府衙所在地,位于市中心府前街,始建于231 年。据此推算,子城建造时嘉兴隶属于( )
A.东汉 B.三国吴 C.西晋 D.三国蜀
1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
C.明朝中后期我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
11.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下列人物中,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是( )
A.秦孝公 B.汉光武帝
C.汉武帝 D.北魏孝文帝
12.九年级(1)班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探究活动,下列史实与这一主题无关的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B.唐朝时,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C.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D.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13.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开始南移。下列不属于该时期经济南移原因的是
A.北方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
B.南方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C.南方新建了许多水利设施
D.北方人口开始南迁,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
14.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其中主要是因为他们( )
A、与汉族贵族联姻
B、采用了汉族的官制
C、学习汉族的礼法
D、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了汉族姓氏
15.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赤壁之战曹操败北 B、曹丕定都洛
C、刘备在成都称帝 D、孙权称王建立吴国
16.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日益落后。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
A. 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
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
C. 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
D.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
17.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农业生产要“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他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
A.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B.不误农时,因地种植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勤劳致富
18. 新编历史剧(豫剧)《北魏孝文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创作,于今年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正式公演。北魏孝文帝雄才大略,提倡汉化。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
A.使用汉语 B.让鲜卑人采用汉姓
C.与汉族通婚 D.让汉人用鲜卑习俗
第II卷(非选择题)
19.人类历史之河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亡。面对历史的洪流,伟大的历史人物直面于变化,求索于天地,选择去改变,创造了一段又一段历史的传奇。
请回答:
(1)公元前356年,在城门立柱随后在秦国开展一次巨大改革的商鞅使秦国富强起来,为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请问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2)西汉初期遵循黄老无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但也随之产生了思想相对混乱的新问题,为了达到思想上的一统,汉武帝采取了谁的建议?并实行了什么措施?
(3)作为鲜卑族的王者,他顺应历史的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洪流,改汉姓、穿汉服、写汉字、说汉语,全面的学习汉族文化。请问他是指谁?这次改革在历史上又有何作用?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丰裕的人。
——《史记》译文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丰(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三:从西晋永嘉(西晋怀帝年号,307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313年)年间到刘宋末,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万人,形成北方民众纷纷南下的浪潮。
——《中国通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江南地区在西汉时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地区在南朝时的发展状况。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江南地区从材料一发展到材料三状况的原因。
2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和”,又有“战”,请各举一例说明。
(2)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列举内迁的少数民族(至少列3个)。
(3)西晋后期,大量的北方人迁往江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摘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魏主”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少数民族皇帝,他是谁?
(2)材料一反映是“魏主”决定将都城从平城迁往何处?
(3)材料二反映的是“魏主”改革的哪项内容?你还知道他有哪些改革措施吗?
(4)“魏主”的改革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汉武帝时史官,4 ( http: / / www.21cnjy.com )2岁时开始编写《史记》。在他专心著述的时候,因得罪了汉武帝,获罪下狱,受了腐刑(宫刑)。不幸的遭遇,使司马迁受到极大的精神刺激,曾一度想一死了之,但他想起父亲的遗言,又以古人在逆境中发愤有为的事迹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并以极大的毅力完成了《史记》一书。
材料二 张衡,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他除了发明地动仪以外,在科学方面还有许多成就。有人却讥笑他说:你能使机轮自转,木鸟自飞,为什么自己不能飞黄腾达当大官呢?张衡说:“我绝不会为了谋求高官厚禄而去奉承权贵。君子不怕官位不高,只怕品德低下;不以俸禄不多为羞,只以知识贫乏为耻。”
(1)古人在逆境中发愤有为的事迹还有很多。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2)从司马迁和张衡的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3)材料中的“魏王”是何人?
(4)根据材料内容,说出“魏主”的姓应改为什么姓?
(5)根据所学的知识,请你对“魏王”迁都的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1.A
2.C
3.D
4.B
5.C
6.D
7.C
8.B
9.B
10.B
11.D
12.D
13.C
14.C
15.D
16.C
17.B
18.D
19.(1)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进步;秦国落后,秦孝公决心变法。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孝文帝;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20.(1)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
(2)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可对外供应;
(3)为躲避北方战乱,北方民众纷纷南迁;南迁民众带来劳动力和生产经验、物品等。
21.(1)“战”——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反击匈奴或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组织了漠北战役;
“和”——西汉初的“和亲”政策或“昭君出塞”。
(2)匈奴、鲜卑、羯、氐、羌
(3)原因:北方战乱多,南方社会安定;
影响: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22.
(1)孝文帝
(2)洛阳
(3) 改汉姓 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人通婚、采用汉制、学习汉族的礼法
(4)促进了民族融合
23.(1)如孔子、孙膑、孙子等在逆境中发奋有为的故事。
(2)学习他们刻苦钻研、不畏强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官清廉的优秀品格;不羡高官富贵、安于贫困的思想境界;身处逆境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对真理执著追求的精神等。
(3)北魏孝文帝。
(4)改姓前叫拓跋宏,改姓后叫元宏。
(5)前因: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那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后果:迁都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人口达五十万左右,城中有很大的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