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山东省聊城市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真题】山东省聊城市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3 14:37:57

文档简介

1.(2024·聊城)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最可靠的史料应是
A.神话传说 B.甲骨卜辞 C.遗迹遗存 D.史书记载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最可靠的史料”,结合所学可知,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可信度最高,而历史遗迹遗存属于一手史料,故选C项。
神话传说属于二手史料,真实性有待于历史考证,排除A项。
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文物史料,有能了解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排除B项。
关于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史书记载是后人所作,主观性强,属二手史料,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学研究材料的相关知识。
2.(2024·聊城)“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值。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措施是
A.休养生息 B.平抑物价 C.盐铁官营 D.尊崇儒术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值。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建立之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田地荒芜,为巩固统治,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故选A项。
汉武帝时期,以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发展,排除B项。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排除C项。
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董仲舒的建设,尊崇儒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休养生息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历史知识。
3.(2024·聊城)胡床,椅子和方凳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主要得益于
A.科技文化发展 B.民族交流交融
C.中原人民南迁 D.江南地区开发
【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胡床,椅子和方凳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与交融,相互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故选B项。
少数民族的坐具引入内地,主要得益于民族交流交融,与科技文化发展关联不大,排除A项。
中原人民南迁有利于江南开发发展,与少数民族坐具引入内地关系不大,排除C项。
少数民族坐具引入内地体现了民族交流交融,江南开发是经济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4.(2024·聊城)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直到今天仍发挥重要作用。”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段颁奖词评价的是
A.灵渠 B.都江堰 C.漉水 D.大运河
【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据材料“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结合所淡定可知,材料描述的应是隋唐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故选D项。
灵渠,秦朝开凿,连通湘水与漓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排除A项。
都江堰,战国时期,泰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排除B项。
淝水,位于今安徽境内的河流,东晋与前奏在此爆发过淝水之战,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
5.(2024·聊城)唐诗通常会把时空背景转换成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宋词经常提及不为两宋控制却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中国西北地区,如辛弃疾的“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这主要表明
A.唐诗宋词风格多样名家辈出 B.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学的繁荣
C.家国情怀是超越时空的情感 D.秦朝汉朝边境贸易较为兴旺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据材料“唐诗通常会把时空背景转换成秦汉”“宋词经常提及不为两宋控制却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中国西北地区”,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国家一统,唐代诗词以秦汉时空为背景,体现了超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故选C项。
唐诗宋词风格多样名家辈出,但与材料所表达的超越时空的家国情怀不符,排除A项。
材料表明唐诗宋词超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推动文学繁荣,排除B项。
材料表明唐诗宋词超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没有体现秦汉边境贸易较为兴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诗宋词,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6.(2024·聊城)宋朝时,“士常出于农民之秀者,后世之所诩耕读传家,统治阶级不断自农村中来”,如政治改革家王禹俩"世为农家,本人是一个‘磨家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宋朝实行
A.重农抑商政策 B.奖励军功制度
C.重文轻武政策 D.科举取士制度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宋朝”“士常出于农民之秀者,后世之所诩耕读传家,统治阶级不断自农村中来”,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特别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度,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扩大了选官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故选D项。
材料描述的是农民阶层进入统治阶层,而重农抑商政策强调重视农业,抑制商业,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农民阶层进入统治阶层,没有体现了奖励军功制度,排除B项。
宋朝重文轻武,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与农民入士信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朝科举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7.(2024·聊城)"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段材料评价的应是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三省六部制度 D.行省制度
【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结合所学可知,“十省分天下之治”指的是元朝时期,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上实行了行省制度,故选D项。
西周建立,实行分封制度,与“十省分天下之治”不符,排除A项。
秦朝统一,实行郡县制度,与“十省分天下之治”不符,排除B项。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与“十省分天下之治”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相关史实。
8.(2024·聊城)学者王世桢论述明朝社会状况时写道:“今宗藩之最巨者,不过以财自娱,如江南一富室而已。"这一状况主要反映了江南地区
A.文学艺术发展 B.社会经济繁荣
C.市民阶层扩大 D.农业科技改进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今宗藩之最巨者,不过以财自娱,如江南一富室而已”可知,意为再有财富的王室成员,也不过是像江南的一个富裕家庭一样,仅仅是为了享受财富而已,说明明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发展,故选B项。
材料反映了江南经济繁荣,没有涉及文学艺术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江南经济繁荣,没有体现市民阶层扩大的状况,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江南经济繁荣,没有涉及明朝农业科技的改进,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朝经济的繁荣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明朝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9.(2024·聊城)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这里的"捷音"是指
A.《尼布楚条约签》 B.东南沿海倭患解除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答案】D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句诗反映了1683年,清朝派遣施琅率清军进攻台湾,打败了郑氏政权,将台湾纳入了清朝的版图,实现了“耕凿从今九壤同”的局面,故选D项。
1689年,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与材料诗歌内容不符,排除A项。
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戚继光临危受命,肃清东南沿海倭患,排除B项。
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发生于西北地区,与“海隅”没有关联,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对台湾管辖,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0.(2024·聊城)1850年,马克思在论述某一战争的影响时写道:"“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8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之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该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850年”“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8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之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结合所学可知,8年来的那场战争是指1840-1842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商品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故选A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与材料时间1850年不符,排除B项。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与材料时间1850年不符,排除C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与材料时间1850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
11.(2024·聊城)19 世纪60年代到9年代,清政府彀育改革的重点是创办语言、军事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19世纪90年代以后,清政府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危机加深 B.洋务运动兴起
C.《辛丑条约签订 D.革命思想传播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教育改革的重点由创办语言、军事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转向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教育改革是为洋务运动服务,是办学形式的改革,19世纪90年代以后,清朝教育改革已转向制度性变革,主要原因是19世纪末,列强侵略进一步深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故选A项。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发展,与19世纪90年代以后不符,排除B项。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与材料时间描述不符合,排除C项。
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不是19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重点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清朝教育改革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4·聊城)1913年2月23日出版的《独立周报》中写道:“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訾庭目面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这段材料最有助于了解辛亥革命的
A.背景 B.条件 C.过程 D.影响
【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北洋政府;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13年2月23日”“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可知,材料意为“我们受土匪军队的祸害,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障,哪顾得上什么代议、国会”,说明辛亥革命后,下层民众对民主政治认识不清,辛亥革命对民众的影响不大,所以这段材料最有助于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故选D项。
辛亥革命的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等,与材料信息内容不符合,排除A项。
辛亥革命的条件主要有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
辛亥革命的过程首先是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响应,清朝灭亡,民国建立,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3.(2024·聊城)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中国近代某一领域的重要变化,该领域是
A.社会习俗领域 B.文化教育领域
C.物质生活领域 D.城市生活领域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剃发留辫到剪掉辫子”“磕头跪拜到躬握手”“女子缠足到禁止缠足”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推动了中国社会习俗领域的近代化,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风俗革新,没有体现文化教育变化,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风俗革新,没有体现物质生活变化,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风俗革新,没有体现城市生活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近代生活风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近代生活风俗变化的相关史实。
14.(2024·聊城)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
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这里丘吉尔强调的是
A.中国抗战的作用 B.中东地区的重要性
C.侵华日军的狂妄 D.中英矛盾的消失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可知,材料表明丘吉尔认识只有中国抗战,才能防止日本进军西印度洋,肯定了中国抗日战争起到的作用,故选A项。
材料强调中国抗战的作用,与中东地区的重要性无关,排除B项。
材料强调中国抗战的作用,没有涉及侵华日军的狂妄,排除C项。
材料强调中国抗战的作用,没有涉及中英矛盾的消失,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5.(2024·聊城)根据形势变化,1950年1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上,中央对我国财经工作方针作
了及时调整;战争的支出第一,维持市场的支出第二,带投资性的支出第三。这里的“形势变化”主要是指
A.西藏和平解放 B.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C.朝鲜内战爆发 D.土地改革取得咸效
【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0年1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战争的支出第一”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出兵干涉,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所以财经工作方针调整为以国防支出为第一,说明“形势变化”主要是指朝鲜内战爆发,故选C项。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1952年底,我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抗美援朝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2024·聊城)1962年,我国农业生产力开始恢复,农业生产水平上升,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关系得到改善。
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八字方针的贯彻落实
C.工业布局的明显改善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1962年,我国农业生产力开始恢复,农业生产水平上升,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关系得到改善”并结合学可知,基于严重的经济困难,1961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工农业比例关系的改善,故选B项。
1953-1957年,“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1962年,工农业比例关系改善得益于八字方针,与工业布局的改善无关,排除C项。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初步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国民经济的调整,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国民经济调整的相关史实。
17.(2024·聊城)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主要是因为,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
A.互相尊重主权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D.平等互利原则
【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据材料“万隆会议”“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第一届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针对帝国主义的破坏,攻进中国,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扭转了会议方向,促成万隆会议圆满成功,故选B项。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互相尊重主权原则是1953年提出,排除A项。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1953年提出,排除C项。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53年中国提出平等互利的原则,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万隆会议。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
18.(2024·聊城)“裁判官说:‘如果船员,客店店员﹑骡马店伙计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和骡马店伙计。’"《罗马法大全》中的这些记载主要反映了罗马法
A.重视物权保护 B.注重诉讼程序
C.倡导法律至上 D.保护人身安全
【答案】A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据材料“如果船员,客店店员﹑骡马店伙计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和骡马店伙计”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罗马法保护人们的私有财产,反映了《罗马法大全》对物权保护的重视,故选A项。
诉讼程序是法律规定的解决案件争讼的步骤和方法,与材料的物权保护不符合,排除B项。
法律至上,是指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材料强调的是法律保护物权,排除C项。
人身安全保护包括人的生命、健康、行动自由、住宅等安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罗马法大全》,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9.(2024·聊城)对于欧亚非地区而言,“美洲对旧世界作出的真正正面贡献,是它的植物大军"”"。这支“植物大军"中包括
A.葡萄 B.玉米 C.稻 D.粟
【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据材料“美洲对旧世界作出的真正正面贡献,是它的植物大军”,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物产,如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传播到其他地区,故选B项。
葡萄原产于亚洲,排除A项
稻原产于我国,排除C项。
粟原产于我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物种交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
20.(2024·聊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K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等
传世艺术作品广为人知。这些艺术作品均体现了
A.苦行禁欲观念 B.神权至上思想
C.人文主义精神 D.民主共和理念
【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文艺复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的、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结合所学可知,《蒙娜丽莎》刻画了人性之美,《大卫》展现了人的力量,《西斯廷圣母》描绘了母性亲情,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宣扬了人的价值、尊严关注现实生活和人的感情,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选C项。
文艺复兴宣扬追求现实生活,反对苦行禁欲观念,排除A项。
文艺复兴强调人的价值作用,反对神权至上观念,排除B项。
民主共和理念是一种政治思想,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文主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文艺复兴的相关史实。
21.(2024·聊城)1526年,一位非洲国王控诉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以至于我们国家的人口正在大量丧失""+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这段材料可以佐证
A.三角贸易的出现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奴隶制度的消亡 D.殖民争霸的加剧
【答案】A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据材料“1526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欧洲殖民者从欧洲出发,达到非洲掠取人口,转卖到美洲种植园当奴隶,形成“臭名昭著的黑奴三有贸易”,导致非洲人口急剧减少,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堆加了原始积累,所以这段材料可以佐证三角贸易,故选A项。
1765年,珍妮机发明,开始了工业革命,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反映的是三角贸易出现,奴隶制度并未消亡,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矛盾重重,导致殖民争霸的加剧,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黑奴三角贸易,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2.(2024·聊城)林肯在一次演讲中说:“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这说明林肯在美国内战中的首要目标是
A.缓和南北矛盾 B.废除奴隶制度
C.进经济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
【答案】D
【知识点】美国南北两种制度的矛盾;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据材料“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可知,材料表明,林肯不希望联邦分裂,主张维护国家的统一,故选D项。
缓和南北矛盾,解决南北分歧,但不是首要目标,排除A项。
材料表明林肯的首要目标是维护统一,没有涉及废除奴隶制度,排除B项。
美国内战,废除了黑奴制度,统一了国内市场,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美国内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3.(2024·聊城)某同学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埃及的华夫脱运动的资料,准备制作一期板报。这期板报最恰当的主题应是
A.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B.'紧张的国际局势
C.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D.殖民体系的崩溃
【答案】C
【知识点】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大地产制,促进了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埃及的华夫脱运动,争取了埃及形式上的独立,为民族民主运动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综上可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卡德纳斯改革、华夫脱运动,体现了亚非拉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故选C项。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是一次激进的民族改革,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无关,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没有体现国际局势的紧张,排除B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于的相关史实。
24.(2024·聊城)“开足马力,全速前进"是─幅宣传1930年苏联经济政策的画作的标题。如果给这幅画作
添加一个副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A.面落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决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
C.大力推动私营中小企业发展 D.争取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开足马力,全速前进”“1930年苏联经济政策”,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苏联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大规模的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所以,“开足马力,全速前进"反映了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争取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故选D项。
1918-1921年,苏俄实行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1918-1920年,三年内战,苏俄人民决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排除B项。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大力推动私营中小企业发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史实。
25.(2024·聊城)《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中写道:“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但是,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二战前“一些大国”
A.遏制经济危机 B.行绥靖政策
C.抵黜纳粹势力 D.倡导欧洲和平
【答案】B
【知识点】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据材料“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面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英,法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推行绥靖纵容政策,1938年,《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英法绥靖政策,无法得出是否遏制经济危机的结论,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英法绥靖政策,出卖小国利益,没有抵制纳粹势力,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英法绥靖政策,出卖小国利益,并非真正倡导和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绥靖政策,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6.(2024·聊城)   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答案】280;589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故答案为:280;589。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与隋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27.(2024·聊城)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人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答案】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人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故答案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前期的繁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28.(2024·聊城)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上将壮烈殉国;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   将军血洒疆场。
【答案】张自忠;左权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故答案为:张自忠;左权。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29.(2024·聊城)1964年,中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   发射成功。
【答案】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取了巨大成就,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故答案为: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两弹一星。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30.(2024·聊城)   年被称为“非洲年";   年不结塑运动正式成立。
【答案】1960;1961
【知识点】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1960年,非洲有17年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称为“非洲年”;20世纪50年代,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苏的控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1961年,年不结塑运动正式成立,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争霸格局。
故答案为:1960;1961。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31.(2024·聊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学派,各陈其说,史称“百家争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岛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这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意乎!
——以上材料摘自《吕氏春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则材料所表达的思想分别属于哪一学派。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的影响。
【答案】(1)学派:材料一属于道家学派;材料二属于儒家学派;材料三属于法家学派。
(2)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1)据材料一“……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符合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主张。据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据材料三“……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意乎”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家主张改革变法,材料出自《韩非子》,韩非子属于属于法家学派。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之间互相辩驳、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这种自由的思想交流方式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故答案为:
(1)学派:材料一属于道家学派;材料二属于儒家学派;材料三属于法家学派。
(2)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2024·聊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站带顿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关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新民主生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大革命失败与第五次反“国剿”失败两次生死考验。经历了大风大浪的共产党人愈加坚毂与成熟,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愈加深刻。走向了独立自主的革命新阶段,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高中华《中国共产党如何从两次生死考验中走出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从“两次生死考验”中走出来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能够从“两次生死考验”中走出来的原因。
【答案】(1)大革命失败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原因: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正确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革命策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知识点】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
(1)大革命失败后:材料二“ 新民主生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大革命失败与第五次反“国剿”失败两次生死考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大革命的失败,使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1927年共产党先后组织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制据”的局面。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大革命失败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两次生死考验”并结合所学知识,由于中共临时中央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原因:据材料一“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站带顿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可知,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正确领导;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据材料二“经历了大风大浪的共产党人愈加坚毂与成熟,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愈加深刻。走向了独立自主的革命新阶段,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可知,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革命策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等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大革命失败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原因: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正确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革命策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33.(2024·聊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部分)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3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1984年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9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0年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3年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侣议
——整理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1)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3)中国改革开放特点鲜明。根据下表中的“说明”,在A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特点 说明
全面性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生态等各个领域。
A
以试点为先导,边总结边推广。
创新性 不断突破旧有观念和体制束缚,进行制度创新等。
人民性 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答案】(1)含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1984年5月,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中港口城市;1985年2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到1993年,经过努力,我国对外开放逐渐形成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陆的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3)A:渐进性。
【知识点】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
(1)含义:根据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形成过程: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1984年5月,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中港口城市;1985年2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到1993年,经过努力,我国对外开放逐渐形成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陆的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一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3)据材料“以试点为先导,边总结边推广”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改革开放从试点到全国推广,体现了渐进性的特点。
故答案为:
(1)含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1984年5月,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中港口城市;1985年2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到1993年,经过努力,我国对外开放逐渐形成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陆的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3)A;渐进性。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改革开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4.(2024·聊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不可能在其他地方诞生。
——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历程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并概括工业革命的特点。
【答案】(1)原因: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英国拥有最多的殖民地,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早期的殖民掠夺为英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2)成就:瓦特改良蒸汽机。
特点:首先发生在英国,随后扩展到美法德等国;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尚未结合;开始于轻工业部门;动力是蒸汽动力;能源以煤炭为主。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
(1)据材料一“ 除了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不可能在其他地方诞生”可知,材料表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主要原因是17世纪后期,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英国拥有最多的殖民地,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早期的殖民掠夺为英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2)成就:据材料二“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历程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特点: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随后扩展到美法德等国;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尚未结合;开始于轻工业部门;动力是蒸汽动力;能源以煤炭为主。
故答案为:
(1)原因: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英国拥有最多的殖民地,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早期的殖民掠夺为英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2)成就:瓦特改良蒸汽机。
特点:首先发生在英国,随后扩展到美法德等国;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尚未结合;开始于轻工业部门;动力是蒸汽动力;能源以煤炭为主。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35.(2024·聊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简表
项目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9世纪中期工业产量在世界所占位次 1 2 4 3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2.3 2.9 5.6 9.1
1913年工业产量在世界所占位次 3 4 2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在世界所占位次 1 2 4 5
——整理自吴于度,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等
材料二 1950—1980年期间,美国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从40%降到22%,而日本的比重从2%上升到9%,欧洲的比重从21%上升到30%。
——史敏《美国经济地位衰落的症结》
(1)综合上表内容,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一,材料二所述现象对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结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德、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战的爆发,削弱了欧洲的优势地位;美国的地位受到日本和欧洲的冲击,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认识:国家的综合国力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国家间力量的消长影响国际格局等。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战后的欧洲的联合;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
(1)结论:据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简表”可知,19世纪中期工业产量在世界所占位次中,英国、法国分别位于第一、第二,美国、德国分别位于第三、第四;1913年工业产量在世界所占位次中,美国、德国分别位于第一、第二,英国、法国分别位于第三、第四。但是1913年殖民地面积在世界所占位次中,英国法国分别位于第一、第二,德国、美国分别位于第四、第五,由此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德、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影响:据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简表”可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战的爆发,削弱了欧洲的优势地位。据材料二“1950-1980年期间,美国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从40%降到22%,而日本的比重从2%上升到9%,欧洲的比重从21%上升到30%”可知,美国的地位受到日本和欧洲的冲击,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材料一反映了一战爆发前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美日欧的经济发展变化,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国力发生了对比变化,由此得出国家的综合国力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国家间力量的消长影响国际格局等。
故答案为:
(1)结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德、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战的爆发,削弱了欧洲的优势地位;美国的地位受到日本和欧洲的冲击,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认识:国家的综合国力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国家间力量的消长影响国际格局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国际格局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国际格局变化的相关历史知识。
1 / 11.(2024·聊城)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最可靠的史料应是
A.神话传说 B.甲骨卜辞 C.遗迹遗存 D.史书记载
2.(2024·聊城)“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值。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措施是
A.休养生息 B.平抑物价 C.盐铁官营 D.尊崇儒术
3.(2024·聊城)胡床,椅子和方凳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主要得益于
A.科技文化发展 B.民族交流交融
C.中原人民南迁 D.江南地区开发
4.(2024·聊城)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直到今天仍发挥重要作用。”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段颁奖词评价的是
A.灵渠 B.都江堰 C.漉水 D.大运河
5.(2024·聊城)唐诗通常会把时空背景转换成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宋词经常提及不为两宋控制却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中国西北地区,如辛弃疾的“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这主要表明
A.唐诗宋词风格多样名家辈出 B.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学的繁荣
C.家国情怀是超越时空的情感 D.秦朝汉朝边境贸易较为兴旺
6.(2024·聊城)宋朝时,“士常出于农民之秀者,后世之所诩耕读传家,统治阶级不断自农村中来”,如政治改革家王禹俩"世为农家,本人是一个‘磨家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宋朝实行
A.重农抑商政策 B.奖励军功制度
C.重文轻武政策 D.科举取士制度
7.(2024·聊城)"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段材料评价的应是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三省六部制度 D.行省制度
8.(2024·聊城)学者王世桢论述明朝社会状况时写道:“今宗藩之最巨者,不过以财自娱,如江南一富室而已。"这一状况主要反映了江南地区
A.文学艺术发展 B.社会经济繁荣
C.市民阶层扩大 D.农业科技改进
9.(2024·聊城)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这里的"捷音"是指
A.《尼布楚条约签》 B.东南沿海倭患解除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10.(2024·聊城)1850年,马克思在论述某一战争的影响时写道:"“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8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之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该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2024·聊城)19 世纪60年代到9年代,清政府彀育改革的重点是创办语言、军事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19世纪90年代以后,清政府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危机加深 B.洋务运动兴起
C.《辛丑条约签订 D.革命思想传播
12.(2024·聊城)1913年2月23日出版的《独立周报》中写道:“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訾庭目面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这段材料最有助于了解辛亥革命的
A.背景 B.条件 C.过程 D.影响
13.(2024·聊城)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中国近代某一领域的重要变化,该领域是
A.社会习俗领域 B.文化教育领域
C.物质生活领域 D.城市生活领域
14.(2024·聊城)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
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这里丘吉尔强调的是
A.中国抗战的作用 B.中东地区的重要性
C.侵华日军的狂妄 D.中英矛盾的消失
15.(2024·聊城)根据形势变化,1950年1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上,中央对我国财经工作方针作
了及时调整;战争的支出第一,维持市场的支出第二,带投资性的支出第三。这里的“形势变化”主要是指
A.西藏和平解放 B.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C.朝鲜内战爆发 D.土地改革取得咸效
16.(2024·聊城)1962年,我国农业生产力开始恢复,农业生产水平上升,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关系得到改善。
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八字方针的贯彻落实
C.工业布局的明显改善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17.(2024·聊城)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主要是因为,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
A.互相尊重主权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D.平等互利原则
18.(2024·聊城)“裁判官说:‘如果船员,客店店员﹑骡马店伙计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和骡马店伙计。’"《罗马法大全》中的这些记载主要反映了罗马法
A.重视物权保护 B.注重诉讼程序
C.倡导法律至上 D.保护人身安全
19.(2024·聊城)对于欧亚非地区而言,“美洲对旧世界作出的真正正面贡献,是它的植物大军"”"。这支“植物大军"中包括
A.葡萄 B.玉米 C.稻 D.粟
20.(2024·聊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K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等
传世艺术作品广为人知。这些艺术作品均体现了
A.苦行禁欲观念 B.神权至上思想
C.人文主义精神 D.民主共和理念
21.(2024·聊城)1526年,一位非洲国王控诉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以至于我们国家的人口正在大量丧失""+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这段材料可以佐证
A.三角贸易的出现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奴隶制度的消亡 D.殖民争霸的加剧
22.(2024·聊城)林肯在一次演讲中说:“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这说明林肯在美国内战中的首要目标是
A.缓和南北矛盾 B.废除奴隶制度
C.进经济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
23.(2024·聊城)某同学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埃及的华夫脱运动的资料,准备制作一期板报。这期板报最恰当的主题应是
A.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B.'紧张的国际局势
C.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D.殖民体系的崩溃
24.(2024·聊城)“开足马力,全速前进"是─幅宣传1930年苏联经济政策的画作的标题。如果给这幅画作
添加一个副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A.面落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决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
C.大力推动私营中小企业发展 D.争取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25.(2024·聊城)《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中写道:“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但是,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二战前“一些大国”
A.遏制经济危机 B.行绥靖政策
C.抵黜纳粹势力 D.倡导欧洲和平
26.(2024·聊城)   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7.(2024·聊城)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人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28.(2024·聊城)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上将壮烈殉国;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   将军血洒疆场。
29.(2024·聊城)1964年,中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   发射成功。
30.(2024·聊城)   年被称为“非洲年";   年不结塑运动正式成立。
31.(2024·聊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学派,各陈其说,史称“百家争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岛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这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意乎!
——以上材料摘自《吕氏春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则材料所表达的思想分别属于哪一学派。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的影响。
32.(2024·聊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站带顿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关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新民主生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大革命失败与第五次反“国剿”失败两次生死考验。经历了大风大浪的共产党人愈加坚毂与成熟,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愈加深刻。走向了独立自主的革命新阶段,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高中华《中国共产党如何从两次生死考验中走出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从“两次生死考验”中走出来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能够从“两次生死考验”中走出来的原因。
33.(2024·聊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部分)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3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1984年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9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0年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3年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侣议
——整理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1)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3)中国改革开放特点鲜明。根据下表中的“说明”,在A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特点 说明
全面性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生态等各个领域。
A
以试点为先导,边总结边推广。
创新性 不断突破旧有观念和体制束缚,进行制度创新等。
人民性 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4.(2024·聊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不可能在其他地方诞生。
——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历程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并概括工业革命的特点。
35.(2024·聊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简表
项目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9世纪中期工业产量在世界所占位次 1 2 4 3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2.3 2.9 5.6 9.1
1913年工业产量在世界所占位次 3 4 2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在世界所占位次 1 2 4 5
——整理自吴于度,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等
材料二 1950—1980年期间,美国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从40%降到22%,而日本的比重从2%上升到9%,欧洲的比重从21%上升到30%。
——史敏《美国经济地位衰落的症结》
(1)综合上表内容,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一,材料二所述现象对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最可靠的史料”,结合所学可知,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可信度最高,而历史遗迹遗存属于一手史料,故选C项。
神话传说属于二手史料,真实性有待于历史考证,排除A项。
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文物史料,有能了解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排除B项。
关于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史书记载是后人所作,主观性强,属二手史料,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学研究材料的相关知识。
2.【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值。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建立之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田地荒芜,为巩固统治,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故选A项。
汉武帝时期,以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发展,排除B项。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排除C项。
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董仲舒的建设,尊崇儒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休养生息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历史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胡床,椅子和方凳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与交融,相互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故选B项。
少数民族的坐具引入内地,主要得益于民族交流交融,与科技文化发展关联不大,排除A项。
中原人民南迁有利于江南开发发展,与少数民族坐具引入内地关系不大,排除C项。
少数民族坐具引入内地体现了民族交流交融,江南开发是经济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据材料“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结合所淡定可知,材料描述的应是隋唐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故选D项。
灵渠,秦朝开凿,连通湘水与漓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排除A项。
都江堰,战国时期,泰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排除B项。
淝水,位于今安徽境内的河流,东晋与前奏在此爆发过淝水之战,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据材料“唐诗通常会把时空背景转换成秦汉”“宋词经常提及不为两宋控制却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中国西北地区”,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国家一统,唐代诗词以秦汉时空为背景,体现了超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故选C项。
唐诗宋词风格多样名家辈出,但与材料所表达的超越时空的家国情怀不符,排除A项。
材料表明唐诗宋词超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推动文学繁荣,排除B项。
材料表明唐诗宋词超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没有体现秦汉边境贸易较为兴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诗宋词,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6.【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宋朝”“士常出于农民之秀者,后世之所诩耕读传家,统治阶级不断自农村中来”,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特别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度,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扩大了选官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故选D项。
材料描述的是农民阶层进入统治阶层,而重农抑商政策强调重视农业,抑制商业,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农民阶层进入统治阶层,没有体现了奖励军功制度,排除B项。
宋朝重文轻武,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与农民入士信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朝科举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7.【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结合所学可知,“十省分天下之治”指的是元朝时期,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上实行了行省制度,故选D项。
西周建立,实行分封制度,与“十省分天下之治”不符,排除A项。
秦朝统一,实行郡县制度,与“十省分天下之治”不符,排除B项。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与“十省分天下之治”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相关史实。
8.【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今宗藩之最巨者,不过以财自娱,如江南一富室而已”可知,意为再有财富的王室成员,也不过是像江南的一个富裕家庭一样,仅仅是为了享受财富而已,说明明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发展,故选B项。
材料反映了江南经济繁荣,没有涉及文学艺术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江南经济繁荣,没有体现市民阶层扩大的状况,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江南经济繁荣,没有涉及明朝农业科技的改进,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朝经济的繁荣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明朝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9.【答案】D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句诗反映了1683年,清朝派遣施琅率清军进攻台湾,打败了郑氏政权,将台湾纳入了清朝的版图,实现了“耕凿从今九壤同”的局面,故选D项。
1689年,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与材料诗歌内容不符,排除A项。
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戚继光临危受命,肃清东南沿海倭患,排除B项。
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发生于西北地区,与“海隅”没有关联,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对台湾管辖,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0.【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850年”“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8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之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结合所学可知,8年来的那场战争是指1840-1842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商品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故选A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与材料时间1850年不符,排除B项。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与材料时间1850年不符,排除C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与材料时间1850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
11.【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教育改革的重点由创办语言、军事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转向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教育改革是为洋务运动服务,是办学形式的改革,19世纪90年代以后,清朝教育改革已转向制度性变革,主要原因是19世纪末,列强侵略进一步深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故选A项。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发展,与19世纪90年代以后不符,排除B项。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与材料时间描述不符合,排除C项。
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不是19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重点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清朝教育改革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北洋政府;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13年2月23日”“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可知,材料意为“我们受土匪军队的祸害,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障,哪顾得上什么代议、国会”,说明辛亥革命后,下层民众对民主政治认识不清,辛亥革命对民众的影响不大,所以这段材料最有助于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故选D项。
辛亥革命的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等,与材料信息内容不符合,排除A项。
辛亥革命的条件主要有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
辛亥革命的过程首先是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响应,清朝灭亡,民国建立,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3.【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剃发留辫到剪掉辫子”“磕头跪拜到躬握手”“女子缠足到禁止缠足”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推动了中国社会习俗领域的近代化,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风俗革新,没有体现文化教育变化,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风俗革新,没有体现物质生活变化,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风俗革新,没有体现城市生活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近代生活风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近代生活风俗变化的相关史实。
14.【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可知,材料表明丘吉尔认识只有中国抗战,才能防止日本进军西印度洋,肯定了中国抗日战争起到的作用,故选A项。
材料强调中国抗战的作用,与中东地区的重要性无关,排除B项。
材料强调中国抗战的作用,没有涉及侵华日军的狂妄,排除C项。
材料强调中国抗战的作用,没有涉及中英矛盾的消失,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5.【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0年1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战争的支出第一”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出兵干涉,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所以财经工作方针调整为以国防支出为第一,说明“形势变化”主要是指朝鲜内战爆发,故选C项。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1952年底,我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抗美援朝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1962年,我国农业生产力开始恢复,农业生产水平上升,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关系得到改善”并结合学可知,基于严重的经济困难,1961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工农业比例关系的改善,故选B项。
1953-1957年,“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1962年,工农业比例关系改善得益于八字方针,与工业布局的改善无关,排除C项。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初步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国民经济的调整,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国民经济调整的相关史实。
17.【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据材料“万隆会议”“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第一届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针对帝国主义的破坏,攻进中国,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扭转了会议方向,促成万隆会议圆满成功,故选B项。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互相尊重主权原则是1953年提出,排除A项。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1953年提出,排除C项。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53年中国提出平等互利的原则,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万隆会议。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
18.【答案】A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据材料“如果船员,客店店员﹑骡马店伙计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和骡马店伙计”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罗马法保护人们的私有财产,反映了《罗马法大全》对物权保护的重视,故选A项。
诉讼程序是法律规定的解决案件争讼的步骤和方法,与材料的物权保护不符合,排除B项。
法律至上,是指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材料强调的是法律保护物权,排除C项。
人身安全保护包括人的生命、健康、行动自由、住宅等安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罗马法大全》,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9.【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据材料“美洲对旧世界作出的真正正面贡献,是它的植物大军”,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物产,如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传播到其他地区,故选B项。
葡萄原产于亚洲,排除A项
稻原产于我国,排除C项。
粟原产于我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物种交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
20.【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文艺复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的、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结合所学可知,《蒙娜丽莎》刻画了人性之美,《大卫》展现了人的力量,《西斯廷圣母》描绘了母性亲情,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宣扬了人的价值、尊严关注现实生活和人的感情,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选C项。
文艺复兴宣扬追求现实生活,反对苦行禁欲观念,排除A项。
文艺复兴强调人的价值作用,反对神权至上观念,排除B项。
民主共和理念是一种政治思想,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文主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文艺复兴的相关史实。
21.【答案】A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据材料“1526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欧洲殖民者从欧洲出发,达到非洲掠取人口,转卖到美洲种植园当奴隶,形成“臭名昭著的黑奴三有贸易”,导致非洲人口急剧减少,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堆加了原始积累,所以这段材料可以佐证三角贸易,故选A项。
1765年,珍妮机发明,开始了工业革命,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反映的是三角贸易出现,奴隶制度并未消亡,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矛盾重重,导致殖民争霸的加剧,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黑奴三角贸易,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2.【答案】D
【知识点】美国南北两种制度的矛盾;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据材料“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可知,材料表明,林肯不希望联邦分裂,主张维护国家的统一,故选D项。
缓和南北矛盾,解决南北分歧,但不是首要目标,排除A项。
材料表明林肯的首要目标是维护统一,没有涉及废除奴隶制度,排除B项。
美国内战,废除了黑奴制度,统一了国内市场,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美国内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3.【答案】C
【知识点】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大地产制,促进了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埃及的华夫脱运动,争取了埃及形式上的独立,为民族民主运动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综上可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卡德纳斯改革、华夫脱运动,体现了亚非拉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故选C项。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是一次激进的民族改革,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无关,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没有体现国际局势的紧张,排除B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于的相关史实。
24.【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开足马力,全速前进”“1930年苏联经济政策”,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苏联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大规模的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所以,“开足马力,全速前进"反映了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争取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故选D项。
1918-1921年,苏俄实行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1918-1920年,三年内战,苏俄人民决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排除B项。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大力推动私营中小企业发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史实。
25.【答案】B
【知识点】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据材料“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面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英,法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推行绥靖纵容政策,1938年,《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英法绥靖政策,无法得出是否遏制经济危机的结论,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英法绥靖政策,出卖小国利益,没有抵制纳粹势力,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英法绥靖政策,出卖小国利益,并非真正倡导和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绥靖政策,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6.【答案】280;589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故答案为:280;589。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与隋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27.【答案】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人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故答案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前期的繁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28.【答案】张自忠;左权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故答案为:张自忠;左权。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29.【答案】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取了巨大成就,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故答案为: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两弹一星。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30.【答案】1960;1961
【知识点】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1960年,非洲有17年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称为“非洲年”;20世纪50年代,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苏的控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1961年,年不结塑运动正式成立,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争霸格局。
故答案为:1960;1961。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31.【答案】(1)学派:材料一属于道家学派;材料二属于儒家学派;材料三属于法家学派。
(2)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1)据材料一“……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符合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主张。据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据材料三“……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意乎”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家主张改革变法,材料出自《韩非子》,韩非子属于属于法家学派。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之间互相辩驳、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这种自由的思想交流方式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故答案为:
(1)学派:材料一属于道家学派;材料二属于儒家学派;材料三属于法家学派。
(2)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答案】(1)大革命失败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原因: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正确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革命策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知识点】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
(1)大革命失败后:材料二“ 新民主生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大革命失败与第五次反“国剿”失败两次生死考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大革命的失败,使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1927年共产党先后组织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制据”的局面。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大革命失败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两次生死考验”并结合所学知识,由于中共临时中央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原因:据材料一“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站带顿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可知,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正确领导;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据材料二“经历了大风大浪的共产党人愈加坚毂与成熟,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愈加深刻。走向了独立自主的革命新阶段,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可知,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革命策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等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大革命失败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原因: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正确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革命策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33.【答案】(1)含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1984年5月,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中港口城市;1985年2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到1993年,经过努力,我国对外开放逐渐形成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陆的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3)A:渐进性。
【知识点】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
(1)含义:根据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形成过程: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1984年5月,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中港口城市;1985年2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到1993年,经过努力,我国对外开放逐渐形成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陆的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一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3)据材料“以试点为先导,边总结边推广”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改革开放从试点到全国推广,体现了渐进性的特点。
故答案为:
(1)含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1984年5月,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中港口城市;1985年2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到1993年,经过努力,我国对外开放逐渐形成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陆的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3)A;渐进性。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改革开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4.【答案】(1)原因: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英国拥有最多的殖民地,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早期的殖民掠夺为英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2)成就:瓦特改良蒸汽机。
特点:首先发生在英国,随后扩展到美法德等国;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尚未结合;开始于轻工业部门;动力是蒸汽动力;能源以煤炭为主。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
(1)据材料一“ 除了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不可能在其他地方诞生”可知,材料表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主要原因是17世纪后期,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英国拥有最多的殖民地,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早期的殖民掠夺为英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2)成就:据材料二“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历程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特点: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随后扩展到美法德等国;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尚未结合;开始于轻工业部门;动力是蒸汽动力;能源以煤炭为主。
故答案为:
(1)原因: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英国拥有最多的殖民地,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早期的殖民掠夺为英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2)成就:瓦特改良蒸汽机。
特点:首先发生在英国,随后扩展到美法德等国;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尚未结合;开始于轻工业部门;动力是蒸汽动力;能源以煤炭为主。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35.【答案】(1)结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德、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战的爆发,削弱了欧洲的优势地位;美国的地位受到日本和欧洲的冲击,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认识:国家的综合国力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国家间力量的消长影响国际格局等。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战后的欧洲的联合;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
(1)结论:据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简表”可知,19世纪中期工业产量在世界所占位次中,英国、法国分别位于第一、第二,美国、德国分别位于第三、第四;1913年工业产量在世界所占位次中,美国、德国分别位于第一、第二,英国、法国分别位于第三、第四。但是1913年殖民地面积在世界所占位次中,英国法国分别位于第一、第二,德国、美国分别位于第四、第五,由此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德、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影响:据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简表”可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战的爆发,削弱了欧洲的优势地位。据材料二“1950-1980年期间,美国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从40%降到22%,而日本的比重从2%上升到9%,欧洲的比重从21%上升到30%”可知,美国的地位受到日本和欧洲的冲击,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材料一反映了一战爆发前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美日欧的经济发展变化,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国力发生了对比变化,由此得出国家的综合国力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国家间力量的消长影响国际格局等。
故答案为:
(1)结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德、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战的爆发,削弱了欧洲的优势地位;美国的地位受到日本和欧洲的冲击,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认识:国家的综合国力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国家间力量的消长影响国际格局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国际格局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国际格局变化的相关历史知识。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