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配套教学设计(4)

文档属性

名称 雨霖铃 配套教学设计(4)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4 17:17:17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鉴赏作品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讨作品是如何体现“伤离别”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人的离愁别绪,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
2学情分析
这是我本学期才接手的班级,学生其他科成绩不错,语文基础却相对比较差。平时如果不提要求,就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学习语文,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相对困难一些,因此,我总是在课前就提出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如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不能单一的从一个作品中去理解,而应通过与其他古代诗词中意象的内涵比较,得出普遍规律。如此布置他们预习课文,从平时的上课情况来看,效果比以前好得多。这节课也一样,希望能通过课前预习,课上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伤离别”进行赏析,让学生更好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
3重点难点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把握词的思想情感。
自主分析这首词是如何体现“伤离别”的。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曾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也曾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曾在杜甫浓郁顿挫的诗中体会到了生命之悲的最高境界,也曾在李白飘逸洒脱的笔下领略到了神奇险峻的自然魅力。
今天,我们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
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和唐诗、元曲一样,代表着一种难于企及的高度和不可再现的辉煌。让我们一起走进宋词,走近柳永。
活动2【讲授】知人论世
我们先看这首《鹤冲天》(展示这首词),据说,柳永初考进士落第,填《鹤冲天》词以抒不平,为仁宗闻知;后再次应试,本已中式,于临发榜时,仁宗故意将其黜落,并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这位仁兄倒也潇洒,从此就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他的词流传之广。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现存有《乐章集》(因课前导学中已有对柳永的介绍,所以上课时这里讲得较简略)。
活动3【讲授】词牌背景
《雨霖铃》这一词调,《明皇杂录》里有介绍,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明皇既幸,西南,初入斜,霖雨弥,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以寄恨焉”(幻灯片展示)。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那么,柳永的《雨霖铃》是否也有这样一种让人心碎的情味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活动4【讲授】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初步体味。
1、请一位同学朗读作品,同学点评。
2、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同学点评。
3、我也是一名柳丝,柳永的粉丝。我也要来读读,可好?教师范读,把学生带入悲凉的意境。
二、找出词眼(词眼是词中最精炼传神、最能概括词的主旨的一句话),把握文章情感。
1、“多情自古伤离别”。哪三个字点明了主旨?
“伤离别”。
2、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参考:从交通、通讯各方面考虑。
3、“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为什么在“冷清的秋季”就更加难以忍受呢?
联系古人的“悲秋传统”,点明秋天的特定意蕴。
活动5【活动】自主探究
1、既然离别如此让人神伤,那么词人在作品中是如何体现“伤离别”的呢?要求应该着重从手法方面进行鉴赏。
2、分组讨论具体说说自己的理解。
3、各小组请一位代表发言。
4、总结为三种主要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细节描写。
活动6【讲授】小结全词
这首千古名词综合运用了“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了别前环境、别时情态、别后想像,深刻地表现出了 “伤离别”的主旨。再次齐读全文,体会作者的离愁别绪。
活动7【练习】拓展阅读
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体会虚实结合对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活动8【作业】课外探究
试比较唐诗与宋词的不同风貌,写一篇专题报告。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要有摘要、前言、内容、结论、及参考文献。
活动9【讲授】总结激励
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近五十岁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所以只有人各其志,人各其才,才得其用,方能有功于民,名垂后世。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活动10【作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与评价 :
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一、朗读环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介绍完作者之后,就以学生个人朗读、教师示范、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了诗歌朗读的指导。
二、诗词鉴赏环节:我在本课中设计了一个最集中的问题:“作品是如何表现‘伤离别’的?”以此来让学生体味词作表现出来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为本词最突出的特点,在导学案中,我注意让学生联系以前的诗歌来赏析本词中的一些典型意象,因此在课堂上,学生都能注意联系古代诗词中意象的特定含义来理解本词中的典型意象,效果比直白的讲解好得多。而细节描写与虚实结合,则是平常诗词鉴赏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所幸同学们最后还是能够体味并分析。
三、“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下来,总有一些地方让人觉得“还不够”。比如这节课的讨论交流环节,没有以往课堂的激烈性,思想的碰撞方面学生也还略显矜持。另处,学生能把自己的想法用最流利优美的语言去组织、表达,是我最大的愿望。
追寻没有止境,吾辈尚需努力。
活动11【测试】附:导学案及课后练习
《雨霖铃》导学案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读课文,做到心临其境,仔细品味语言。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导学过程】
1、词调简介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我们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2、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3、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 夯实基础】
1、朗读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2、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二、探究讨论
1、本词的词眼是哪一句?
2、思考:作品是如何体现主旨?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3、找出典型意象,最好能联系古代诗词说说其所具有的内涵,并说出其在本词中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雨霖铃》课后巩固作业:
一、默写课文。
二、读这首诗,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王诗前二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愁?试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3)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歌。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