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配套教学设计(5)

文档属性

名称 雨霖铃 配套教学设计(5)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4 17:17:4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资料链接”、“拓展资料”,写出关键信息,了解柳永。能够根据词句内容,选取关键词,如意象、人事、细节等,分析诗词情感。
通过听读、诵读,理解词人深深的不舍情。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词句内容,选取关键词,如意象、人事、细节等,分析诗词情感。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导-3分钟
人的一生,时常要面对离别,时候到了,就得走了。小时候,会哭泣、会祈求,但留不住远行的脚步。长大后,纵有太多不舍,却无从说起,只能默默地,看着行者的背影慢慢消失。一任凄风冷雨,模糊双眼。【以诗的形式展示在PPT上,师朗读,配柔和的《送别》曲】
“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的才子词人柳永会如何写“离别”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霖铃》。
学-20分钟
1.感知-5’
(1)朗读展示。【生1;沿用导入的配乐】
(2)听音频朗读,划出直接抒发情感的词,这首词表达的是离愁别绪(情感)。
——凄切、无绪、留恋、多情、伤
本词上片记别,下片抒情。词人具体如何表达“离愁别绪”?我们一起品读。
2.品情-15’
方法点拨:分析诗词,对于描写,环境描写一般分析意象,细节描写则找出具体细节(语言、动作、外貌、情态、心理等);对于记叙,一般要找出何人做何事。请根据括号内的提示,找出对应内容分析以下词句如何展现离情。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找意象】
寒蝉——秋天的蝉——蝉声本无情——天冷声凄——心境凄凉长亭——送别意象——凄冷的秋天做伤心的事——心更凉骤雨——阵雨——一场秋雨一场寒——心寒情感:凄切、悲凉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找人事】
当事人——帐饮——借酒浇愁无绪——没有别的思绪,只有愁局外人——催促——天太晚还不走——当事人不想走却不得不走——无奈情感:离愁、无奈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找细节】
执——紧紧握着,不愿分离看——四目相视,只有对方噎——嘴巴愈开不开,脖颈微微颤动——千言万语道不出泪眼——不想离别情感:不舍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找意象(想象的环境)】
烟波——千里——路途漫漫——独行的寂寞暮霭——沉沉——阴暗茫茫——心情的压抑楚天——阔——苍茫天地,独我一人情感:孤苦
【有感情地齐读上片】
小结:上片的每一句都可以看做一个电影镜头,若是拍上片:
第一句用广镜头,拍大环境(长亭孤立、日暮雨歇);
第二句拉近镜头,拍小场景(饯别都门、兰舟催发);
第三句特写镜头,拍细节(执手相看,无语凝噎);
最后一句切镜头,拍想象(茫茫江面,孤舟独立)。
由此可以看出,上片的视野是由大到小,由眼前实景转到想象虚景。那下片会如何承接上片的景情呢?
【读下片,请同学圈出直接表示时间的词。】
研-7分钟
下片抒怀,词人直抒自己“多情不堪凄秋、风情无与人说”的悲凉、无奈之时,夹着“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自问和景物描写。这两句如何和下片的抒情融合在一起?请运用“学”环节的方法,从人事、意象角度分析。
词人自问“今宵酒醒何处”,即有酒醒,即意味着酒醉。醉了之后,词人想象自己在一个有杨柳,刮着晨风,悬着残月的凄凉的早上醒来。
①杨柳:岸边的树可能是杨树、柏树,词人偏偏选择了“柳树”,“柳”即“留”,想留不想走的心情再次加深。
②晓风:即晨风。喝醉了,并且过了一宿才醒来,说明词人借酒浇离愁,有浓烈的不舍情。
③残月:“月”向来是相思物。看着月,想着昨晚与自己“执手相看泪眼”的恋人,凄凉情再加一层。
展、评-10分钟
1.展示学、研的内容
展示要求:上台展示的同学书写工整、清晰。口头展示的同学,声音洪亮、条理清晰。
点评要求:待展示完举手,有礼貌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小结:这是一首“情事俱显、明白晓畅”的词。所以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但是什么人唱这样的词才够美?苏轼的幕士曾说“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让我们一起欣赏《相看泪眼》。
作业:以“送别”为题,模仿本文从环境、场景、细节、想象几个角度写自己与亲友分别的情景。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