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提点朗诵技能,提升学生朗诵水平;
2.积累诗歌中常用意象,学会通过对意象的理解分析诗歌意境;
3.体会诗歌当中凄切感伤的离愁别绪。
2学情分析
这首词的教学对象是连平中学高一(11)班的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有较大提升,可以较为有效地自主分析问题。而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代诗歌,部分学生具备鉴赏简易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加上升上高中后已经学习过《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唐诗五首》《琵琶行》等优秀诗歌篇目,对诗歌鉴赏的基本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此外这个班本身思维较为活跃,反应较快,愿意思考,乐于回答问题,上课气氛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寻求答案。
3重点难点
1. 明晰词作中意象,学会通过对意象的理解分析诗歌意境;
2. 品味词作情感,分析词作运用的艺术手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离殇——千古同悲》(3分钟)
师:人生无常,聚散不定,别离是古今同悲,古今诗人,纷纷将离愁别绪融入诗词歌赋中,由此而传颂千古.让我们先一起来感受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离情。
图音PPT导入——标题:《离殇——千古同悲》(选取中国古典画作中离别情景的图片配以恰当音乐,饱含情感地诵读以导入)
师:古人在千百年前的离愁别绪,穿越时空或深或浅地击中了我们的内心。而在北宋早期的词坛上,有这样一个落魄的词人,他怀揣一颗破碎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辗转颠沛,四处飘荡。他时而纵情于繁华闹市,时而滞留于古道荒原,时而混迹于风尘女子之中,在及时行乐中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才情,在烟花柳巷中创造着属于自己、属于未来的艺术。他就是我国第一位“专业词人”柳永。他的一曲《雨霖铃》,道尽了千古离别事,让我们即使在今天,也会为之唏嘘不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柳永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雨霖铃》
活动2【活动】一、诵读指导(6分钟)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雨霖铃》,这首词的情感应是怎样的呢?从词中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来?
——情感应是凄切感伤,饱含留恋,悲戚低沉的。
——凄切、长亭晚、骤雨、无绪、留恋、泪眼、无语凝噎、伤离别、冷落、残月
师:通过声音来表情达意,是我们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如何运用声音朗诵来传达作品的思想情感,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点。现在,由老师先为大家范读一遍《雨霖铃》,请大家注意我在朗诵过程中的语气、停顿和重音。
(1)师范读。
朗读点拨:
师:我们在朗诵时要如何体现作品情感?
——字字含情,声声达意。理解每个字词本身的含义,将每个字都读出它应有的意蕴。如“寒蝉”的“寒”,就应读出寒冷、哀伤的感觉,(范读),可以通过延长语气,增强气息,增加颤音来达到效果,“凄切”之“凄切”应读出寂寞、悲切、凄惨的感觉,可以通过把语调放低沉,加一些叹气、颤音的手法达到效果(范读)。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阅读、感受和分析加深对作品本身的理解,置身于作品本身的情境中,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抒情主人公,真切细腻地品味个中情感,并将心中所感通过声音传达出来。
(2)生饱含感情齐读一遍,师点评。
活动3【活动】二、知人论世(2分钟)
读诗词文章,要知人论世。作者所处的时代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将直接或间接地融入他的作品中,形成他特殊的作品风格。现在,我们就根据预习内容一起来完成下面的填空题,补充完整柳永的人生经历。
1.北宋词人。第一个专业词人。
2.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í)卿。排行第七,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3.放荡不羁,仕途坎坷,终身潦倒。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外。
4.“变一代词风”。词千首。多描绘城市风光、歌妓生活、羁旅行役、下层市民生活。善用民间俚俗语和铺叙手法。
5.风格通俗易懂,时人有称“凡有饮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传世。
活动4【讲授】三、词作赏析
(一)整体把握(1分钟)
1.词作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或者说体现本词主要内容情感的词句是哪一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板书)
师:由此可知,本词的主要内容是?
生:离别
师:主要情感是?
生:感伤。
活动5【活动】三、词作赏析
(二)细读赏析
师:词作中的人物是两位依依惜别之人。那作者是如何描写离别之景,又是如何传达离别之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雨霖铃》。
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2.(1)词作中写景的句子(景语)有哪些?
(2)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伤离别”的主旨的呢?(9分钟)
——①找出写景句子:上阕——“寒蝉凄切...催发,”“念去去...楚天阔。”
下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②明了选用的意象(板书):上阕——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帐、兰舟、烟波、暮霭、楚天;
下阕——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明晰特定意象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学生小组讨论作答,教师点评】
寒蝉——促急而断续,有悲哀意(悲)
长亭——离别之地(离)
骤雨——突来急雨,雨有清冷意(凉)
兰舟——美船,离去之船(离)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渺茫不明(渺茫)
暮霭——黄昏时的云雾(深沉)
楚天——异乡的天空(阔)
杨柳岸——留,离别怀人之物(留)
晓风——晨风,清寒微湿(寒)
残月——圆缺聚散,思乡怀人(思念)
④概括意境特征:
请根据这些意象构成的画面特征,选用几个词,概括词作所营造出来的意境。
——凄切哀愁、寂寞感伤。(板书)
活动6【讲授】三、词作赏析
(二)细读赏析
师:词人通过选取特定的景象,构成凄清的环境,来传达自己的感伤之情。这种手法叫?
生:情景交融
词作特色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分钟)
技法点拨1:寓情于景的鉴赏思路
一是要缘物体情,抓住作品所描绘的意象及其特征,去体会作者特定的感情。要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意象描写,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外化。
二是要在诗歌的学习中多留意,了解、积累传统的审美意象。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对解读诗歌带来很大帮助。举例:月、梅、荷。
3.这些景象都是词中主人公实际见到的吗?(3分钟)
——“寒蝉......催发”,是实际见到的,即实景;
“念去去...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带有想象的成分,是想象自己别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与无人话衷肠的凄凉苦涩,是虚景。
师:在词作中,既有眼前之景的描绘,又有虚景的描写,这种手法叫做?
生:虚实结合
词作特色二:虚实结合
技法点拨2:虚实结合的鉴赏思路
实写:(眼前实际看到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对眼前真实事物景物的描写。
虚写:联想、想象(如未来)、幻想、传说、回忆、梦境中的事物景物的描绘。
虚实结合的作用: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可以丰富诗词中的意象,开拓诗词的意境,强化情感的表达。
活动7【讲授】三、词作赏析
(二)细读赏析
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4、词中直接表现主人公情绪变化的词语有哪些?(2分钟)
——无绪、留恋、凝噎、伤离别(板书)
5.请在作者抒发情感的句子中,找一处使用了细节描写的地方,说说它的好处。(3分钟)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细节描写)
师: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一处细节,特写恋人分离时依依不舍的情态集中放大,从而将主人公欲留而不能,将离而难舍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真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致描摹情态,集中展现情感。
小结:这首词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了在凄冷的清秋节与情人依依惜别,独自奔赴远方的词人的复杂心理,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每一字都道尽离别之苦,将古今离愁这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描绘得淋漓尽致。(1分钟)
活动8【活动】四、综合领悟·拟题(3分钟)
师:词从结构上看是由三部分构成的,这里缺少了哪部分?
生:题目
师:对,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设让你根据词作的内容情感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
6.请根据词作的内容情感为这首《雨霖铃》取个两到三个字的题目并说明理由。
预设——“伤别”。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
“相思”。因为词人对恋人的思念无处不在。
“秋别”、“别情”“离骚”“别佳人”“离殇”等
活动9【活动】五、当堂情感背诵(3分钟)
师:经过一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这首词的情感内容都有了更深的体悟。现在,请大家饱含感情的尝试把这首词背诵出来。
活动10【练习】六、拓展延伸(4分钟)
请阅读柳永的《蝶恋花》,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2、全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展示答案:1、答:词中通过危楼、细风、草色、烟光、残照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凄美伤感的意境 2、答:全词表达了一种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坚贞执着的感情。
活动11【作业】七、作业布置
请选取《雨霖铃》中的一个或多个意象,描写一个分别的场景。要求不少于300字。明天上交。
活动12【活动】八、音乐欣赏(2分钟)
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让我们在《雨霖铃》的乐声中结束这节课吧。
活动13【讲授】九、板书设计
雨霖铃
(伤别离)
景情
寒蝉骤雨长亭无绪
留恋
兰舟烟波暮霭楚天凄切伤悲凝噎
孤独寂寥伤离别
杨柳晓风残月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活动14【讲授】十、教学资源
黑板、粉笔、教材与原创多媒体课件《离殇——千古同悲》《雨霖铃》正课;导入《离殇——千古同悲》背景音乐:林海的《琵琶吟》(源自酷狗音乐);
视频资料:武汉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原创歌曲《雨霖铃》(源自土豆网
活动15【讲授】十一、教学评价
本堂课抓住教学重点,课堂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板书设计科学,课件应用与课堂融为一体,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学习效果良好。教学过程中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功能。不足之处是,可能由于录像紧张,学生回答问题较为拘谨,讨论也相对内敛,课堂气氛没有平日里热烈,主体性未能充分发挥。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