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词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体会柳词意象与意境。
(2)鉴赏本词融情于景与虚实相济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诵读、讨论、分析意境等多种手段来理解这首词的情,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人的离情别绪,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新设计3学情分析
因为本校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知识基础薄弱,鉴赏诗歌的能力还较弱,虽然已学过许多诗词,但很难准确运用鉴赏方法;虽能较快体会本词的情感,却很难把握其艺术技巧。因此,教师应用恰当的方法,把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教师以“读”这样一种基本的感知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直至成诵。
4重点难点
1、鉴赏本词中的意象与意境,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体会柳词缠绵婉约的风格。
2、鉴赏本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1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朋友之间的“惨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亡妻的“梦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感受恋人之间的缠绵离别。
活动2【讲授】活动2
一、知人论诗
作者及背景介绍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去汴京应试,他有充足的信心金榜题名,可是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并不在乎。等了五年,第二次开科又落第。他在词中发牢骚说:“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二、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播放邓丽君的歌曲《雨霖铃》, 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感情基调是什么?
2、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三、诵读指导
1.聆听录音,注意读音、停顿。
2.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3. 教师指导
4.再请学生试读
四、赏析全词
(一)、赏析上片,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传情的。
1、词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来渲染这一对恋人的离愁别恨的?
明确:长亭、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楚天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意象有何特点,是如何表情达意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
3、词人用一系列的意象极力渲染了离别的氛围,那在这离别的氛围中的两个人又如何呢?
4、小结:上片写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
(二)学习下片,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虚实结合的手法
面对黯然销魂的离别之情,我们也不由地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词人也正是由这一句自然过渡到词的下片,写的是想象别后孤寂凄清的情景,字字珠玑,句句含情,思考:
1、同样是写景,但下片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结合之前所学,讨论,谈谈看法。
2、词人将“杨柳岸”、“晓风”、 “残月”三个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起来,谁来描绘这个画面?用了什么手法?
3、为何词人说“良辰美景“是虚设?这是什么写法?
4、那么这离愁别恨词人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的呢?
5、小结:下片想象别后情景
活动3【活动】活动3 讨论
讨论:后人常以 “ 大江东去 “ 与柳永“杨柳岸 “对 举说明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两种风格 ,你认为从这个形象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婉约词有何特点
明确 : 柳永词具有婉约美 , 它是一种优雅的美 ,柔性的美, 静态的美 。
①描绘景物:景物具有轻 、柔、纤、 巧的性质,色彩柔和 ,纵 如浩渺烟 波、 空阔楚天 ,也不给人宽广雄伟的气势 ;而是借此反衬自己孤身行人的飘零渺 小 。
② 情感具有阴柔之美 : 悲恸的离别情怀 , 思念之苦细致入微 , 低缠绵 。
③创设的意境有阴柔之美:景为“清秋”,情为“伤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 别离之凄 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物我交融 。
这种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颇能打动人心 。
活动4【练习】课外拓展
请分析下面这首词运用的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活动5【作业】活动5
背诵全词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