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课件(共7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课件(共7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3 16:3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7张PPT)
古诗
第六单元
目录
潼关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夜雨寄北
秋词
第壹章
《秋词》
图中什么季节?
图中人心情如何?
前言
自古以来,文人们逢秋,大多抒发萧条悲凉之感,然而有一位特别的文人对秋天确是有不一样的感慨。今天我们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其一)》。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继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运动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刘禹锡在遭受严重的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我们可以从《秋词·其一》中体会出来。
初读古诗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zhāo
xiāo
诗意: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冷清萧条
遇到
春天
梳理诗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意: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了蓝天。
推开
蓝天
梳理诗意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
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诗人直言坦率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是为下文做铺垫。(议论)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诗歌赏析
赏析: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了蓝天。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写景抒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歌赏析
《秋词》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转而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秋词》
诗歌赏析
思考探究
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
①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②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思考探究
2、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借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思考探究
3、诗中哪句话是描写秋天的景色的?写出了秋景怎样的特点?从这句话中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晴空一鹤排云上”。
② “晴空”描绘出秋高气爽的景象。
③ 能从中读出诗人那种豁达、乐观、向上的坚定信念,而不是被贬时压抑的情感。
思考探究
4、“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排,“推开”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白鹤冲天凌云直上的情形,显得充满生机。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思考探究
5、“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诗情”指的是什么?
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情景交融),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
秋词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sǒu)人狂。
试比较刘禹锡的两首《秋词》在立意、写法上的异同点 。
迁移拓展
同: 二者立意相似,都是把秋天和春天相比,表现秋天独特的美 ,颂秋。
异: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 ,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
通过学习,请比较《山行》与《秋词(其一)》的异同 。
迁移拓展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赞美秋天胜过了春天。
异: 《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关于秋天的诗句
课外积累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3.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4.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
5.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杜牧《秋夕》)
第贰章
《夜雨寄北》
前言
一个秋天的夜晚,秋雨绵绵,雨水涨满了池塘。一位身在异乡的男子独坐窗前,望着外面绵绵的秋雨,思念起远在北方的妻子,于是提笔写下了一首“家书”式的诗歌——《夜雨寄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感受一下羁旅游子的“苦与乐”。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xíng)阳(今河南荥阳市)。
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作者生平
李商隐,开成二年(八三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宏农尉。年轻时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赏识,可是李商隐却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结婚(李商隐与其夫人伉俪情深)。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最后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富于文采,情致缠绵婉曲,用典多,意隐晦。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成就最高,最为人传诵。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长安
巴蜀
写作背景
初读古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意: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定归期日。今晚巴山下雨,雨水涨满了池子。
回家的日期
对对方的尊称
秋天的池塘
梳理诗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诗意:
何时能够与你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再叙我独居巴山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梳理诗意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诗歌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
赏析: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定归期日。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诗歌赏析
巴山夜雨涨秋池
赏析:
今晚巴山下雨,雨水涨满了池子。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既写出了秋雨满池子,又暗喻了心中的愁思越发绵绵深重。
“秋”字点明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感到孤独凄凉。
诗歌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
此句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
“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夜雨寄北》通过归期问询与回答,抒发了诗人在他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在巴山的孤寂之感和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主题思想
思考探究
1、“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句诗看似平淡,实则内含丰富,请简要分析。
作者采用看似一问一答的方式,表现了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及宦游人的乡愁及歉意,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思考探究
2、“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其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夜雨池涨,景中透情,烘托了秋思,委婉清新。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之景中。
思考探究
3、请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思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思考探究
4、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为什么要出现两次?
①不相同。
②第一次写“巴山夜雨”是实写眼前的场景,以景衬情,表现其孤寂凄凉。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是虚写,遥想异日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的情景。
③两次写“巴山夜雨”使诗境于回环映照中更增深永情韵,融现实与想象,凄清与温暖,黯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
思考探究
5、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 后泛指亲友聚谈。
思考探究
6、“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作者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设想来日重逢,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以此来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余味无穷。
思考探究
7、请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相映的写作手法。
诗歌一、二两句由叙述转为写景,这是实写,后两句想像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这是虚写。情景交融,虚实相映,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的相思之意。
1、思乡怀人诗缘由:
战乱频繁、久戍不归
宦游失意、仕途坎坷
迁移拓展
2、思乡怀人诗歌根据主题的分类:
①羁旅思乡 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②思亲念友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③征人思乡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④闺中怀人 如:温庭筠《望江南》
3、结合你所学过的思乡怀人的诗歌,举出几个思乡怀人诗常见的意象吗?
迁移拓展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怀之感。
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笛声: 它吹奏出文人的心曲,在不断演绎中被赋予羁旅思乡、悼念故人、等丰富的情感内涵。
例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3、结合你所学过的思乡怀人的诗歌,举出几个思乡怀人诗常见的意象吗?
迁移拓展
杨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 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
例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月亮: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寄托着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蕴含着对故乡和亲朋无限的思念。
例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思乡怀人诗的意象(标志)
迁移拓展
物: 乡书(鸿雁、尺素、双鲤)、茅店、故园 、 酒、高楼、羌笛、笛、车马铃声 桑梓、 鹧鸪、沙鸥、 子规
景: 夕阳、月亮、烟波、云、秋风、秋霜、秋雨、秋池
人: 客、断肠人
第叁章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前言
风雨大作的夜晚,一个孤独的老人,僵卧在床榻上,听着窗外肆虐的风雨,他不以衰老自弃,内心仍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这个老人就是身处晚年的陆游,这节课,我们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感受诗人老当益壮的乐观,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吧!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诗人。
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作:《示儿》《游山西村》等。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写作背景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jiāng
shù
lán
初读古诗
诗意:
在偏僻的山村里,我僵直地躺卧在床上,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还想着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
为自己哀伤
躺卧不起
守卫边关
梳理诗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想着
诗意:
夜深了,我在床上听着外面风吹雨打声,激起无限的思绪,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跨过冰冷河流,奔向北方去杀敌。
风雨加交
夜深
梳理诗意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披着铁甲的战马
诗歌赏析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赏析:
“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
诗歌赏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赏析: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
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虚实结合,通过抒写诗人以贫病之身,尚思老骥伏枥而志在千里的拳拳之念,充分表达了诗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爱国情怀。同时又反衬出现实的严峻和可悲。
主题思想
思考探究
1、第一句中的“僵”和“卧”对表现陆游的爱国之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点明处境及心态,直抒报国情怀!
“僵卧”说明陆游年事已高,早已不是为国效力的年纪,“孤村”表明他已远离朝堂,与世隔绝,一“僵卧”一“孤村”,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 因为他依然心怀国家,想为祖国尽一份力,表现了陆游对国家的忠诚和报国情怀。
思考探究
2、“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风吹雨”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思考探究
3、这首诗刻画了诗人什么样的形象?
刻画了诗人年近古稀、僵卧在床但仍满怀雄心要收复北方失地的英雄形象。
思考探究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报效祖国的愿望和爱国热情。
写作特色
1、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虚实结合”的写法。
2、“风吹雨”同时象征南宋王朝随时将颠覆的命运。
3、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
第肆章
《潼关》
前言
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在这六个人里,作为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最为人所知。
今天学习《潼关》,来了解一下这位爱国人士在14岁时的情怀和抱负吧!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作者生平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最终,谭嗣同英勇就义,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创作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岁,当时随父亲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
谭嗣同

sàn
shù
tóng

初读古诗
诗意:
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
久远
梳理诗意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簇拥
诗意:
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
拘束
梳理诗意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诗歌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赏析:
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现出孤城的寂寥和辽远。
诗歌赏析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赏析:
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这首七绝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的独特景象,抒发了作者博大昂扬的情怀,豪情壮志溢于言表,表现的是一种砸碎枷锁、渴望自由的思想,显示出谭嗣同不迎命世俗、不取悦权贵的热血青年的铮铮风骨。
主题思想
思考探究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①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思考探究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他眼中的山水有了人的思想情态。
思考探究
3、“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波仍嫌受约束。从中写出了一幅黄河奔腾的雄壮画面。突显诗人性格豪放,热爱祖国山河。
阅读谭嗣同《狱中题壁》,体会它与《潼关》的不同。
知识积累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写作背景:
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
迁移拓展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迁移拓展
名人评价谭嗣同
1、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2、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3、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