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夕拾”“朝花”,手留余香(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统编版2024)(共10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夕拾”“朝花”,手留余香(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统编版2024)(共10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3 17:3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1张PPT)
鲁迅
朝花夕拾
精读、略读、浏览
一、文本解读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散文诗集《野草》。
文体特征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散文集是多篇散文集成的书。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朝花夕拾》收录了1926年鲁迅专门为《莽原》半月刊撰写的10篇散文,加上1927年创作的《小引》与《后记》,共12篇散文,1928年由北平(今北京)未名社结集出版。
作品价值
《朝花夕拾》记述了鲁迅从孩童到青年的成长历程,追忆了那些纷繁复杂的人、事、物,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师长等的不同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下境遇的思考。此作品的学习价值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心路历程、审视当下。
1.心路历程
童年时的鲁迅曾因得到一本《山海经》而欢欣雀跃(《阿长与《山海经》》),因在百草园泥墙根一带玩耍而获得无限乐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时,在经历前往异地求学。青年了父亲延医不治、家境衰落的境遇后(《父亲的病》),他离开家乡时,经历了仙台“观影事件”后,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弃医从文之路《藤野先生》)批判旧教育制度,批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批判换汤不换药的民国社会《范多也见证了他的思想农》)……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留下的印迹承载了他的温馨回忆,蜕变。
2.审视当下
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正遭受“正人君子”们的攻击和守旧势力的排挤,其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正是1926—1927年的社会缩影。鲁迅的内心独白饱含了他对当下“离奇”“芜杂”的生活的复杂情感和冷峻思考。鲁迅的散文字里行间语露着对弱小者的同情与悲悯,对旧文化、旧习俗的鞭挞以及对正直灵魂的讴歌与怀念。通过创作《朝花夕拾》,鲁迅获得了新的力量,更加坚定地追寻、探索民族的未来。
单元构建
《朝花夕拾》被选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名著导读”板块。阅读《朝花夕拾》一书,可以让更多的青少年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感受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七年级学生的阅读训练重点之一是默读,要求能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学做摘录,并能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
学情分析
然而,鲁迅散文的思想深刻性、语言复杂性以及《朝花夕拾》中所涉及的时代背景都对学生构成了较大的阅读障碍。同时,学生阅读整本散文集的经验较少,缺乏建立各篇散文内在联系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阅读《朝花夕拾》时,需要将阅读单篇散文的方法迁移到散文集的阅读过程中。相较于之前学习过的单篇散文,《朝花夕拾》内容庞杂、情感复杂、思想深刻,阅读时需要概括散文集中的人、事、物,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脉络,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作者的生活境遇、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
学情分析
通过阅读《朝花夕拾》,学生可以了解1926—1927年的中国社会生活,感受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理解鲁迅对社会时事的针砭。通过完成一系列阅读任务,学生可以提高阅读散文的技巧,掌握阅读散文集的方法和路径。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文本解读,此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概括散文集中的人、事、物及其特征。
2.梳理每篇散文的思想情感脉络,提炼每篇散文的中心思想。
3.对散文集中的十篇散文进行分类,并阐释分类标准。
4.结合《小引》、时代背景等补充资料,推断“当下的我”的生活境遇及创作这本散文集的心路历程。
三、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
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首先要关注“朝花”,即先梳理作者在散文集中回忆的人、事、物,为后续的阅读分析做好准备。
其次,关注“当下的我”对那些人、事、物分别持有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梳理每篇散文的思想情感脉络,提炼每篇散文的中心思想。
阅读方法
再者,推断“当下的我”在回忆那些人、事、物时所处的境遇,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去“夕拾”那些“朝花”。
最后,阅读散文集的《小引》和《后记》,将它们与其他散文建立联系,将散文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找到各篇散文之间显性或隐性的关联,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将这些文章整理成集以及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来编排,进而把握整部作品的中心思想。
四、阅读任务
核心任务
核心任务设计为:作者为什么要“夕拾”那些“朝花”,撰写一封信给1927年的鲁迅先生。
问题链
01
02
03
04
05
归纳作者情感,作者对文中的人、事、物分别持有怎样的认识和态度?
梳理情节内容,散文集写了哪些人、事、物?
探究作者情感,作者在何种境遇下回忆那些人、事、物?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类散文种类,散文集中的十篇散文可以如何分类,为什么这样分类?
核心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夕拾”那些“朝花”?
五、教学设计
任务一:
梳理散文集中人、事、物
阅读要求:
初读散文集,熟悉文本内容,用表格的形式梳理散文集的人、物、事并加以概括。小组分享交流阅读所得,并归纳阅读过程中的困惑,争取小组内解决。
个人自读:
学生读完散文集后,根据表格梳理《朝花夕拾》核心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填写《朝花夕拾》事件表,制作人物卡片。
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讨论,分享自己阅读心得,争取小组内解决阅读困惑,无法解决的,提交全班讨论。并完成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朝花夕拾》概括表
篇名 写作时间 写作地点 主要内容




学习任务单:
《朝花夕拾》概括表
篇名 写作时间 写作地点 主要内容
《小引》 1927 年 5 月 1 日 广州 对《朝花夕拾》整本书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交 代了鲁迅的写作缘由,说明了各篇的写作地点,也 透露了作者当下的心境,是阅读《朝花夕拾》时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狗·猫·鼠》 1926 年 2 月 21 日 北京 是《朝花夕拾》风格最独特的一篇,主要交代了作 者自己仇猫的原因,借猫的劣性讽刺了当时的一 些人和现象。

学习任务单:
《朝花夕拾》概括表
《阿长与<山海经>》 1926 年 2 月 21 日 北京 记述了鲁迅和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以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对于长妈妈的爱与怀念。

《<二十四孝图>》 1926年5月10日 北京 主要传递了鲁迅对于封建虚伪孝道的憎恶和反感,特别是对于像“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类行为的不齿。鲁迅也在这篇文章中披露了个人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他认为当下中国儿童的境遇是很惨淡的。
学习任务单:
《朝花夕拾》概括表
《五猖会》 1926年5月25日 北京 这篇文章一场盛大的庙会活动为背景,记述了父亲对他的一次管教,在临出发前被父亲叫去背书的场景给了他一生的疑惑,这也是鲁迅对于教育 问题的一次思考。

《无常》 1926年6月23日 厦门 回忆了鲁迅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度过的的欢乐时光,记载了鲁迅启蒙时期在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在描绘童年乐趣的同时也生发出对于教育问 题和民族问题的思考。
学习任务单:
《朝花夕拾》概括表
《父亲的病》 1926年10月7日 厦门 写了少年鲁迅为了给父亲治病同两名庸医周旋的事,医生草菅人命、昏庸贪财,将鲁迅父亲的病情白白耽搁了,最后父亲不治而死,给鲁迅留下了终生的遗憾,鲁迅在此篇中揭露了这些医生巫医不分、故弄玄虚的丑恶嘴脸。

《琐记》 1926 年10月8日 厦门 回忆了 S 城中伪善、自私、奸诈的衍太太,也交代了自己远离家乡、出门留学的原因。
学习任务单:
《朝花夕拾》概括表
篇名 写作时间 写作地点 主要内容
《小引》 1927 年 5 月 1 日 广州 对《朝花夕拾》整本书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交 代了鲁迅的写作缘由,说明了各篇的写作地点,也 透露了作者当下的心境,是阅读《朝花夕拾》时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狗·猫·鼠》 1926 年 2 月 21 日 北京 是《朝花夕拾》风格最独特的一篇,主要交代了作 者自己仇猫的原因,借猫的劣性讽刺了当时的一 些人和现象。

学习任务单:
《朝花夕拾》概括表
《藤野先生》 1926 年10月12日 厦门 记述了鲁迅在日本东京留学时期的见闻,其中重点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过程中的几件事,交代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于藤野先生的深
切怀念。

《范爱农》 1926年11月18日 厦门 回忆了旧友范爱农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些事,以范爱农的主要经历为线索,表现了自己对于旧民主革命的失望,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位正直爱国、桀骜不驯的旧友的悼念。

《后记》 1927年7月11日 厦门 《后记》是对于《朝花夕拾》中插图的解释说明, 也是对前文的补充交代
《朝花夕拾》人物卡片:
人物:长妈妈
与鲁迅的关系 保姆


外貌特征 黄胖而矮
性格特点 朴实善良,仁厚慈爱
其他
《朝花夕拾》人物卡片:
人物:藤野先生
与鲁迅的关系 老师


外貌特征 八字胡,西装
性格特点 没有民族偏见,认真严谨,不拘小节,热情,求实认真
其他
《朝花夕拾》人物卡片:
人物:寿镜吾
与鲁迅的关系 私塾老师
外貌特征 梳着小辫,胡子花白
性格特点 严厉,宽容,慈祥
其他
《朝花夕拾》人物卡片:
人物:范爱农
与鲁迅的关系 好友


外貌特征 高大身材、头发少、 眼球白多黑少
性格特点 冷静、倔强、孤傲
其他
《朝花夕拾》人物卡片:
人物:衍太太
与鲁迅的关系 仇人:害死了父亲


外貌特征
性格特点 自私自利,心术不正、表里不一、心地险恶、多嘴多舌。精通礼节、迷信
其他
任务二:
梳理每篇散文的情感脉络
阅读要求:
把握每篇散文中的主要事件或者主要人物,梳理每篇散文的思想情感脉络。
单篇精读:
回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学的梳理行文思路的方法,将此方法运用散文集中其余九篇散文的阅读。先精读《阿长与《山海经》》,巩固所学,进而梳理其余各篇散文的思想情感脉络。
小组精读:
每组选一篇精读,梳理其思想情感脉络。或利用文中直接出现的、在结构上起到提示作用的标志性语言(关联词、过渡句等),或概括出每个材料中作者或显或隐的情感态度,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梳理作者思想情感变化的过程,然后尝试用恰当的关联词将作者在这篇散文中的一系列思想情感变化或推动其变化的原因串联起来,形成对这篇散文思想情感脉络的阐释。
分享成果:
小组分享、交流阅读成果,厘清各篇散文的思想情感脉络,并记录讨论过程中产生的争议或困惑。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交流作者鲁迅对人、事、物的思想情感变化。
学习任务单:
思想情感脉络梳理表(示例)
篇目 主要事件 思想情感脉络
《阿长与<山海经>》 喂我吃福橘;睡觉时粗俗,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 虽然她行为粗俗,令我讨厌,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虽然她懂得许多道理,教给我很多规矩,令我感到很麻烦,然而她会讲长毛的故事,使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 ...... ......
学习任务单:
思想情感脉络梳理
主要事件:喂我吃福橘;睡觉时粗俗,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
思想情感脉络:虽然她行为粗俗,令我讨厌,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虽然她懂得许多道理,教给我很多规矩,令我感到很麻烦,然而她会讲长毛的故事,使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任务单:
思想情感脉络梳理
主要事件:添改“我”的讲义;订正“我”的解剖图;添改“我”的讲义;订正“我”的解剖图;问“我”关于中国女人裹脚的事;关心“我”的解剖实习;临别赠“我”照片;嘱咐“我”寄照片给他,写信告知他近况
思想情感脉络:寻求救国之道—失望—学医—弃医从文—继续战斗。
《藤野先生》
学习任务单:
思想情感脉络梳理
主要事件:在百草园的趣味生活;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思想情感脉络:作者由童年快乐——初到三味书屋时额的排斥——学习时的枯燥——苦中作乐
《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
学习任务单:
思想情感脉络梳理
主要事件:同乡会争执,故乡重逢酒楼叙旧,学校共事
惊闻噩耗落水事件。
思想情感脉络:作者一开始非常愤怒觉得可恶后面冰释前嫌相熟,成为朋友得知去世后悲凉、自责、内疚。
《范爱农》
学习任务单:
思想情感脉络梳理
主要事件:父亲阻止“我”去看五猖会,让“我”背《鉴略》
思想情感脉络:盼望(失望)—羡慕(书上描绘的)—神往(参与)—欣喜若狂—忐忑、索然无味。
《五猖会》
学习任务单:
思想情感脉络梳理
主要事件: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哭竹生笋、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桔、卧冰求鲤等关于孝道的故事进行了分类评价。
思想情感脉络:批判——质疑——赞扬
《二十四孝图》
学习任务单:
思想情感脉络梳理
主要事件:
思想情感脉络:
《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任务单:
思想情感脉络梳理
主要事件:鼓励孩子吃冬天水缸里结的冰;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卖钱并散布流言;对自己的孩子却严格要求。
思想情感脉络:对衍太太由亲近变得厌恶
《琐记》
学习任务单:
思想情感脉络梳理
主要事件:父亲临终时,让“我”不停地大声呼喊他。
思想情感脉络:不知所措——将要失去父亲的恐惧感——沉浸在极度的惊慌和恐惧中——懵懂地意识到父亲从此离我而去的悲伤
《父亲的病》
学习任务单:
思想情感脉络梳理
主要事件: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那么悲伤,无常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
思想情感脉络: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
《无常》
任务三:
绘制十篇散文分类思维导图并阐释分类标准
阅读要求:
在理解各篇散文的基础上,判断十篇散文结集成册的内在结构关联,为十篇散文分类并阐释分类标准。
阶段成果汇总:
在任务二的基础上,汇集十篇散文的思想情感脉络梳理表,用不同的符号分类圈画信息,如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对整本散文集进行回顾。
小组交流:
分组研讨,对十篇散文进行分类,绘制《朝花夕拾》散文分类思维导图,填写《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分类表。
归纳总结:
交流研读成果,阐释各自的分类标准,并在交流记录单上补充记录与自己研读成果不同的其他分类标准。提倡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
学习任务单:
《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分类表
分类标准: 篇目



示例一:
童年时期
在故乡的生活
《狗·猫·鼠》《无常》《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阿长与<山海经>》
离开家乡求学
《琐记》《藤野先生》
留学后返回家乡
《范爱农》
01
03
02
分类标准:时间阶段
示例二:
对温暖人情的回忆
《藤野先生》《范爱农》
对旧社会现象的不满
《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琐记》《父亲的病》
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对封建遗留的讽刺
《狗·猫·鼠》《无常》
分类标准:中心思想
任务四:
撰写读书札记
阅读要求:
研读各篇散文,推断“当下的我”的生活境遇及心情状态。研读《小引》,将其与各篇散文建立关联,理解散文集中所反映的当下现象的“离奇”,以及作者心理感受的“芜杂”。
制作读书卡片:
研读散文集。每个小组选定其中一篇研读,从字里行间读出“当下的我”的生活境遇,思考并推知“当下的我”所处的社会现状,制作读书卡片,摘录并批注这篇散文中反映“当下”的语句。
绘制思维导图:
研读《小引》,结合注释并查找资料,了解1927年鲁迅的生存状态以及他写作《朝花夕拾》的宏观背景。圈画出《小引》中表达作者当下思想情感的关键语句,与读书卡片上摘录的内容建立联系,用思维导图呈现出《小引》与各篇散文内容上的关联。
完成读书札记:
在读书卡片和思维导图的基础上,理解散文集中所反映的“当下”现象的“离奇”,以及作者心理感受的“芜杂”,撰写读书札记。
学习任务单:
单篇散文读书卡片
篇目:
摘抄1:
批注1:
篇目:
摘抄2:
批注2:
学习任务单:
单篇散文读书卡片(示例)
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摘抄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批注1:这一段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感官进行了描写,百草园中不管是植物、动物,还是孩子们的游戏,都快乐而有趣,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百草园不愧是“我的乐园”。恣意地在自然中玩乐,怎能不甜?
摘抄2: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五猖会》
批注2:这是鲁迅先生在即将去东关看五猖会是,却被父亲突然叫住,让他背完一篇古文才准许一家人去的时候心里的感慨。我很同情他,本来是一件很高兴地事,却要背古文,真的是很扫兴,而且又没有人帮助他。从“在百静中”“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些语句中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无助无奈以及扫兴。
学习任务单:
作者写作背景表
事件 时间 离开原因
离开北京
离开厦门大学
离开中山大学
......
学习任务单:
作者写作背景表(示例)
事件 时间 离开原因
离开北京 1926年8月 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离开厦门大学 1927年1月 一方面是思念远在广州的许广平,另一方面是与当时的厦大校长林文庆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离开中山大学 1927年9月 鲁迅未能从彼时的中大找到认同和眷恋,反而在这里泯灭了对于高校、国民政府和旧中国的最后一丝希冀。广州“四一五”事变发生后,鲁迅因营救被捕学生无效,忿而辞去一切职务。
学习任务单:
《朝花夕拾》各篇目创作时间表
时间 篇目
“三一八”惨案之前
“三一八”惨案之后
8月,赴厦门大学任教
12月,从厦门大学辞职
学习任务单:
《朝花夕拾》各篇目创作时间表(示例)
时间 篇目
“三一八”惨案之前 无
“三一八”惨案之后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
8月,赴厦门大学任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12月,从厦门大学辞职 《小引》《后记》
《小引》思维导图:
分篇整理《小引》与各篇中“当下”思想情感状态印证关系图。以创新的形式绘制思维导图。
《小引》对应情感: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狗·猫·鼠》
有人说我“仇猫”,并以此攻击我,动辄得咎。
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
假如我出而为人们驱除这憎恶,打伤或杀害了它,它便立刻变为可怜,那憎恶倒移在我身上了。
《小引》对应情感: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如今有人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这是对孩子的迫害,“我”痛恨,诅咒他们灭亡。
《<二十四孝图>》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我幸而还没有爬上“象牙之塔”去。
阴间,倘要稳妥,是颂扬不得的。尤其是常常好弄笔墨的人,当前的中国,流言的治下,而又大谈“言行一致”的时候。
《小引》对应情感:世事仍然也是螺旋。
……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
听说他现在还康健,一面行医,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哩。
《父亲的病》
《小引》对应情感:世事仍然也是螺旋。
《五猖会》
儿时为了能到东关看五猖会,“我在船上按父亲的要求背诵《鉴世事也仍然略》,迫切期待看五猖会,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应对父亲布置的背是螺旋书任务,以致对五猖会都失去了兴致。
《小引》对应情感:世事仍然也是螺旋。
《琐记》
《琐记》
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
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
《小引》对应情感:闲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幼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快乐生活,美好回忆令我怀念。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小引》对应情感:屡次忆起儿时......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使我时时反顾
《藤野先生》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愉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01
03
02
留学时受到藤野先生的照顾,也受到了旁人的轻视嘲讽,对藤好先生心怀敬佩,对没有脊梁的国人不齿,因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轻视而愤怒。
04
05
《小引》对应情感:屡次忆起儿时......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使我时时反顾
《范爱农》
范爱农与“我”相知相识,共同革命战斗,“我”对他的死充满悲戚,对他的女儿十分挂念。
《小引》对应情感:思乡的蛊惑。
在迎神赛会、阴司间和目连戏里见到无常,觉得无常可怖又活泼有趣,与平民最亲近,又公正仁厚。
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无常》
任务五:
撰写《致1927年的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阅读要求:
回顾已完成的四个任务,分析作者“夕拾”“朝花”的原因,在整体理解散文集的基础上,与1927年的鲁迅先生对话,完成书信。
小组讨论:
回顾整个阅读活动中前四个任务,小组展开讨论,从内容、语言、行文思路等角度分享对散文集《朝花夕拾》的认识,分析1927年的鲁迅之所以“夕拾”“朝花”的原因。根据讨论结果,撰写《致1927年的鲁迅先生的一封信》写作提纲。
个人任务:
撰写《致1927年的鲁迅先生的一封信》,撰写书信时,注意书信的基本格式,用恰当的口吻与先生对话。写作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注意书信体格式;②回顾前四个任务的阅读成果;③尝试解读“朝花”之所以“夕拾”的意义;④不少于600字。
完成读书札记:
在读书卡片和思维导图的基础上,理解散文集中所反映的“当下”现象的“离奇”,以及作者心理感受的“芜杂”,撰写读书札记。
示例一:
亲爱的鲁迅先生:
您好!
我是一个二十一世纪的读者,在我生活的时代,中国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和压迫,拥有自由和平等,繁荣昌盛的国家,就像您所描绘的世界之大同。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使用白话文,我们相信科学,封建迷信那套已无生存土壤。正是您和像您一样的革命志士的反抗,大声疾呼,才将中国这头睡狮唤醒,大吼一声,响彻世界;也正是像您和您一样的革命志士的坚守,不怕流血牺牲,前仆后继,才换来了如今强大的中国。
示例一:
您现在应该是在1927年吧,就在刚刚过去的1926年,您经历了“三一八”事变,您把您的愤怒凝练成那篇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在那之后,您决定从北平到南方,到革命地广州,受聘于中山大学,您怀着激动的心情想为改变中国做点什么。可很快,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又向广州袭来。尽管您不停地呼吁,可却听不到任何回应,您当时应是多么绝望,才毅然决然地辞去一切职务,只身前往上海开始革命创作,我好像明白您为什么会创作出《朝花夕拾》了。
示例一:
也许是因为时代相差甚远,我对《朝花夕拾》中的一些文章有诸多不解和疑惑,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觉醒年代》,这是一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拍摄的您那个时代的故事,看到您生活的时代里发生的种种,尤其是您创作《狂人日记》时的热血沸腾,我仿佛明白了您书中想要表达的义理。
示例一:
再看《朝花夕拾》,我收获甚多。您用尖锐的文字写出了愚昧的封建迷信、吃人的社会和麻木的国人,您希望通过这些文字唤醒中国。当然书中也有您儿时天真美好的回忆,您怀念百草园,怀念阿长,虽然也有衍太太这样令人憎恶的嘴脸,但您还是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美好,您挑选的插图也和文字呼应,意味深长。
示例一:
亲爱的鲁迅先生,虽然您所处的时代和我们相去甚远,但您留下的标记那个时代的故事却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佩服您的勇气,羡慕您的文笔,我们一定会接过您的接力棒,把我们这个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请您相信我们!
此致敬礼!
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小读者
XXXX年XX月XX日
示例二:
尊敬的鲁迅先生:
您好!
这是一封来自近一个世纪之后的七年级的学生给您写来的信。现在是2021年,我正巧在学校里学习到了先生在半月刊《莽原》里连续出版的《旧事重提》。后来先生将名字改为《朝花夕拾》。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示例一:
先生笔下的百草园,是生动活泼的,充满乐趣的院子,这使我也想起了我外公家的小院子。我的园子里有橘子树,有竹林,有鸡圈,还有外公的菜畦。但细细读来先生的百草园更加的“豪华”,更加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您肯定在百草园中度过了一个快乐美好的童年。先生的一生都是颠沛流离的,所以记忆中的童年想必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难以忘怀。
示例一:
在描写三味书屋中的时光时,我发现先生原来和我们一样,也是调皮的,爱玩耍的普通学生,那为什么您会变成一个笔锋如刀锋的大文豪呢?
示例一:
读了您的《朝花夕拾》,我想我可能猜到了一二。在<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两篇文章中,您通过了讲述您父亲的病故表达了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痛恨,因此赴日本学习先进的医术,来拯救更多的国民;但在先生发现了不讲求科学性是国民愚昧的根本原因后,您果断地弃医从文,投身在教育并改变国民精神的道路上。正是您一针见血,横眉冷对的文笔作风,才唤醒了愚昧的大众,使新一代的青年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旧思想,学习并接受新时代的新文化。
示例一:
最后,我想要告诉您的是,1927年的您是当代青年们的精神领袖,而在近一百年后的我的时代,您仍旧是我们年青人心目中的精神导师!
此致,敬礼!
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小读者
XXXX年XX月XX日
小组评价:根据评价量表,对核心任务进行评价。
评价项目 优秀(9-10分) 良好(7-8分) 及格(5-6分) 得分
任务回顾小组记录单 能充分具体地根据要求表达感受;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认识,思维严密;语言表达流畅。 能较具体地根据要求自己的感受;能较准确达自己的认识,有一定的逻辑;语言表达流畅。 能粗略笼统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能表达自己的认识,对问题做出简单的思考;语言表达基本通顺。
撰写书信 对核心问题有独立的思考,能具体合宜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情感;书信格式正确,语言表达流畅。 有意识地对核心问题进行思考,能较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情感;书信格式比较准确,语言表达比较流畅。 能概述已完成的任务内容,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书信的大致格式,语言表达基本通顺。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裂缝中有光,苦难中生花。鲁迅作品蕴含着宝贵的民族精神,其闪耀的思想光辉,并没有因为时间的发展而走远。他的成长启迪我们的成长,他的文字成为我们成长的生命底色。期待大家会像鲁迅先生那样,更好地爱,更好地梦,更好地追,更智慧地批判,做那勇敢盛开的朝花。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1. 我校文学社请你为大家推荐鲁迅的《朝花夕拾》一书,请拟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推荐词。
2.阅读《野草》《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与《朝花夕拾》同时期的杂文,思考鲁迅在这些杂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