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课件(34张ppt含视频)+视频音频素材共11份(淄博市优质课张店区赵滨)(11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课件(34张ppt含视频)+视频音频素材共11份(淄博市优质课张店区赵滨)(11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14 19:33:50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 东北相当于日本国土的3.5倍,人口实际不足三千万。日本地狭人稠东北大豆年均约11万吨,占80%的全球市场!1930年经济危机
出口下降76.5%
进口下降71.7%
1931年失业近300万
东北矿产资源丰富
盛产黄金
鞍山、本溪 丰富的优质铁矿
抚顺、本溪、阜新、鹤岗
煤层质优且厚 日本资源贫乏,战略物资亦必须依赖外国
1931年试制成功卡车
兵工厂——中国最雄厚
还致力于修建铁路民国时期
军阀混战
国势衰弱
蒋介石一心剿共 日本经济危机,急于转嫁经济危机。垂涎东北“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 请说出历史下一步将如何发展? 请说出历史下一步将如何发展?第十六课 难忘九一八学习目标1、能结合课本和资料,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感受杨靖宇等民族英雄的高贵品质。
2、能结合课本和材料,简述西安事变的史实,并通过辩论谈“捉蒋”或“放蒋”的理由。
3、通过“两个事变”,能感受到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大局观。九一八事变评价良好:关键词
优秀:关键词外有联系九一八事变评价良好:关键词
优秀:关键词外有联系九一八事变评价良好:关键词
优秀:关键词外有联系国耻勿忘9181936年12月 结合课本和图片,试着描述一下西安事变的过程,并说给同桌听。 张学良杨虎城捉蒋蒋介石评价: 良好:能抓住关键词 优秀:抓住关键词,并较为详细。回到一周前1936年12月4日1936年,蒋介石(右一)到西安督战,张学良、杨虎城与其合影。劝蒋1936年12月7日,张学良(右)晋见蒋介石(左),苦谏联共抗日。华北危急!!!华北危急!!!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劝蒋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放蒋?杀蒋?不能杀,如果杀掉蒋介石,当时的中国会……杀了他,方以解恨。亲日派何应钦
亲美英派 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日本有机可乘,利于进一步侵略中国。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方向转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总结一、国耻警钟 九一八; 二、震惊中外 双十二一声巨响一道命令一腔热血劝蒋捉蒋放蒋总结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不抵抗人民奋勇抵抗(局部抗战开始)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和平 解决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掩卷沉思中国共产党: 1、九一八事变爆发:杨靖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日本侵略华北:再次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西安事变发生后,提出和平解决。不计前嫌,以民族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具有远见卓识。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用表
课题
第16课 难忘九一八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解读
内容标准叙述: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理解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近代侵略中国的又一重大事件,并以此为开始,侵占了整个东北地区。中国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奋起反抗,由此开始了局部抗战。日本在占领东北后,并未满足,开始把魔爪伸向华北,在生死危亡的关头,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站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教材分析
从内容核心、主线、重点、难点等方面分析:
内容核心:九一八事变
主线:日本对中国东北和华北的侵略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
依据以上分析,进行知识建构,并画出纲要信号图:
学生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于课本的基础知识已经能基本做到文本知识的学习,比如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过程和影响;但是对于日本的侵略野心、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以及西安事变如果不和平解决会引发的后果等问题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对于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观念和认识到共产党的英明伟大,还存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另外从人物身上感受到怎样的品质和怎样有条理地简洁地归纳文本的主线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课本和资料,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评价杨靖宇等民族英雄。
2、能结合课本和材料,简述西安事变的史实,并通过辩论谈“捉蒋” 或“放蒋” 的理由。
3、通过“两个事变”,能感受到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大局观。
评价设计
1、学生在小组内简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过程;通过对杨靖宇张学良的学习,感受体会其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情怀;
2、通过呈现历史素材,能清晰准确的描述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设计:
环节
估时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课初定向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展示
点拨
自评归纳
3分钟
32分钟
5分钟
一、课前导入
师:播放数字故事:
二、出示目标
三、整体构建
同学们,这节课主要从二个板块来学习:
一、国耻警钟九一八;
二、震惊中外双十二;
第一板块:国耻警钟九一八
一、自主学习
师:82年前,一声炮响打破东北大地的宁静,发生了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的结果怎样,对中国的命运有何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自学课本九一八事变,并通过下面一组关键词,来简述九一八事变:
柳条湖事件、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局部抗战;
学生组内展示评价,然后班级展示,其他学生做评价。
二、问题探究
二、出示问题
1、为什么会有一声炮响?九一八事变是偶然发生的吗?
2、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原因?
3、不抵抗政策带来的后果怎样?
4、中国人民如何抗争?
三、合作探究
1、一声巨响
①为什么会有一声炮响?九一八事变是偶然发生的吗?
生: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日本早有预谋的。
师:日本在发动九一八事变为什么要先制造柳条湖事件?
生:日本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下面我们看蒋介石的一道命令。
2、一道命令
师:奇怪的战争:出示当时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的军队人数和装备的对比;事变发生后,为什么只有四个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生: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师:蒋介石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
3、日本人是有备而来,那九一八事变的结果怎样,这种结果究竟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损害?请看材料,说出依据。
生:看材料,找关键语句,并七嘴八舌会回答。
②九一八事变的歌词,P85正文第一段;
③东北沦陷以后,日本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傀儡政权,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的三千万同胞过着亡国奴的生活。
师: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对比,你有什么感受啊?
生:国耻等语言。【如爆粗口,教师加以引导】
师:同学们看课本P85第一段,日本侵占只用了多长时间?
生:四个多月。
师:假如这件事放在现在,就觉着会有可能吗?
生:不可能。因为我们现在强大了。
师:但在当时为什么就有可能,当时中国的东北军的总司令是谁,他干嘛了,其他军队在干嘛?
生:蒋介石的不抵抗,张学良想打,但他的蒋先生不同意,张学良也只好默认;所以张学良以后也被世人“逃跑将军”,或许在现在会被称作“张逃逃”或“张跑跑”了。
师:作为国家元首,蒋介石为什么要这样做?蒋先生的理由是:力避冲突,攘外必先安内,在围剿红军。东北军撤进关内,后来又干嘛了?待会儿再说。
3、一腔热血
④面对日本人的侵略,蒋先生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不想打,也不让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张学良一样乖乖听从蒋先生的话呢?
生: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义勇军;共产党人杨靖宇等组织游击队。于是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了。关于杨靖宇请看材料和图片,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阶段小结
完成线索:
事件
可恨 可耻 可怜 可敬
回顾这段历史正是:
狼子野心起事变;拱手相让丧河山。
白山黑水英雄魂,以史为鉴醒后人。
有人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以上就是我们所探究的国耻警钟九一八,一段让中华儿女不能忘却的国殇!

第二板块:震惊中外双十二
一、自主学习
1、捉蒋——
播放西安事变的一段视频,学生讲述西安事变的过程,老师追问目的和性质。
二、合作探究
2、劝蒋——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以下犯上的大逆不道的行为?
设计《劝蒋》的对话模板:
张杨:委员长,您听我说……;
蒋:你们的意见我不同意。……
学生组内讨论,得出观点,进行展示。
三、质疑争辩
3、放蒋——
师:对于如何处置蒋介石,各方观点不一,主要由以下几派:
一是英美;
二是日本;
三是亲英美派,代表是宋美龄等;
四是亲日派,代表是何应钦等;
五是共产党,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等。
出示一段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的得出结论,然后展开辩论是杀蒋还是放蒋。
通过辩论,使学生理解同样是杀或放,各派的目的不同。从而得出共产党能够代表全民族利益的这一观点,是学生对共产党产生一种拥护和爱戴的情感。
四、阶段小结
以上所学的劝蒋——捉蒋——放蒋,共同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目的达到了没有?
史海拾贝、满载而归
1、师生归纳本课知识结构,共同编制出结构图
2、老师引领学生总结提升总结,达成情感目标。
中国共产党: 1、九一八事变爆发:杨靖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日本侵略华北:再次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西安事变发生后,提出和平解决。
结论: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以民族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具有远见卓识,从而激发对党的热爱。
数字故事通过对比中国东北与日本,可以看出,东北对日本有着巨大的利益,从而得出野心与意图。
整体构建,使学生对文本的主要知识点有一个整体认知;然后搭建学习支架,进行深入的探究;再进行归纳,并顺势进行思想的升华;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收——放——收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探究过程中通过不断追问,使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不断深化,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深层兴趣,有提升了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通过设问,激趣激疑,大胆假设,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设计对话,使学生能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古代人将现代话,从而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人物角度去思考问题。
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客观全面历史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