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42张ppt)+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42张ppt)+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15 08:34:53

文档简介

姓名
高峰
单位
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欧洲宗教改革
一、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是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教材首先指出,欧洲宗教改革是中世纪欧洲在迈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宗教领域里的深刻变革。这里,应该对学生稍加说明:16世 纪欧洲天主教国家出现的教会革新运动,也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旗帜下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其表现形式是反对当时西 欧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即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并导致基督教新教会的诞生,形成了路德的信义宗、加尔文的归正宗、英国的安立甘宗及欧洲各国的民族教 会,由此促进了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之风在近代欧洲的流行。
二、学生分析
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一些有关基督教的专有名词,如“赎罪券”、“因信称义”、“先定论”、“教随国定”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精讲一些概念性知识,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真正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影响。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因信称义、加尔文宗教改革、先定论
2、理解:通过对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3、运用: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分析新教与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历史比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应
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利用视频插入播放技术,在课前导入部分插入歌曲《圣诞铃声》,师生共同欣赏,以此导入本节课的学习——欧洲宗教改革。这既使得课堂气氛更欢快轻松,也使得学生跟课程内容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2、利用微视频和导学案,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讨论、质疑并提交,为课堂小组交流做好准备,为教师二次备课提供素材,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
3、利用PPT技术,大量选取有关于宗教改革的新材料,设置新情景,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师生共读等多种方式,提取有效信息,并学会分析信息,归纳信息,提高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利用歌曲《圣诞铃声》渲染气氛,将学生思维引向宗教、圣诞节等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方向。
聆听美妙的歌声,欣赏欢快、优美的动感画面,感受宗教氛围。
?
PPT? 视频
探究
利用图片材料和相关文字材料,组织学生阅读,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感悟其中所蕴含的信息。
观察图片,阅读文字材料,同桌相互交流,归纳所得出的信息,并展示。
PPT 图片、文字材料
归纳总结
利用表格,指导学生将交流展示的成果进行总结。
从经济、政治、思想、宗教四个方面分别总结宗教改革的背景
PPT 表格
阐释
利用微视频《“因信称义”与先定论》,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从中找出两者的异同,理解“因信称义”和先定论的内涵。
在老师指导下观看微视频,然后合作探究两者的异同,并分别展示自己的观点
PPT 微视频
历史感悟和启迪
展示:天主教会“你的信仰我做主”;马丁路德“我的信仰我做主”;加尔文“我奋斗,我成功”
学生齐声朗读,从中感悟欧洲宗教改革是正在崛起中的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束缚、追求信仰自由的呼声。
PPT文字材料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课前利 用微视频和导学案,让学生利用自习时间,提前预习教材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先熟悉教材内容的编排,了解主干知识,可以在上课时减少学生找知识点的时间,可以 利用节省出的时间带领学生去感受宗教,感受信仰,感受基督教和《圣经》,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它特定的人文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用透视 的眼光去认识社会和社会上的外在现象。基于此,用圣诞歌曲导入本课,让学生在欢快的旋律中感受圣诞节的气氛,分享圣诞节的来历。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之外,又 特意设计了部分关于宗教和信仰的材料,如爱因斯坦和杨振宁对于宗教的论述、宗教和信仰对人类的影响、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教义的核心和主要发展历程等。课 堂小结部分,用改革前后的三个最主要观点加以对比,分别是“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先定论”,又分别用三句现代语言加以阐释:“你的信仰我做主”“我的 信仰我做主”“我奋斗,我成功”,使学生从中感悟改革的人文主义色彩。教师则在学生齐读结束语的基础上,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下节课学 习宗教改革第二部分留下伏笔。最后,在学生对《圣经》箴言的感悟中结束本节课。
课件42张PPT。圣诞节的来历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它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后来逐渐发展成全民性的节日,是许多国家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似我国过春节。欧 洲 宗 教 改 革关于宗教 宗教不同于迷信。
宗教是一种信仰。
是人类对于某种超越自身
的力量的信赖和归依。
没有信仰,就没有敬畏;
没有敬畏,就没有底线。
信仰可以使浮躁变得平静
可以使铜锈的心变得理性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关于宗教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什么?

“原罪” 和 “救赎”。
据基督教教义,原罪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所犯的罪行,传给后世子孙,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之源。人类永远无法自救。
上帝(天主)差遣其子耶稣来到世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类赎了罪。
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死后获得永生。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天主教东正教东正教天主教新教11世纪第一次分裂①路德教 ②加尔文教 ③英国国教16世纪第二次分裂政治:教权高于王权经济: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思想:教会垄断意识形态社会生活:从生到死,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中心,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地位作为一名历史的旁观者,你认为中世纪的天主教会会遭到哪些人的反对?各国君主、诸侯、农民、广大市民、新兴资产阶级 ................
——天主教会成为众矢之的二、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1、经济上:
2、政治上:
3、思想上:
4、宗教上:5、 罗马教皇对德国残酷剥削—“教皇的奶牛”天主教会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教权高于王权,引起欧洲各国不满。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宗教改革天主教会的腐朽激化社会矛盾,社会对教会普遍不满,尤其是兜售“赎罪券”。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结论:
欧洲宗教改革是天主教自身的腐败和欧洲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内部各种矛盾斗争的必然。
实质:方式: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宗教异端1、宗教改革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
2、拉开路德改革序幕是什么事件?其主要内容?
3、路德改革的内容有哪些?三、欧洲宗教改革的过程
——敲响天主教会权威的丧钟(一)马丁 · 路德宗教改革自主探究展示提示:从教材P59-60所给文字中概括相关信息。1、宗教改革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
2、拉开路德改革序幕是什么事件?其主要内容?
3、路德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德国四分五裂,受教会压榨最严重—教皇的奶牛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
反驳赎罪券的功效,指出信徒得救靠终生“悔改”①“因信称义”;②信徒皆教士;③《圣经》是唯一信仰;④简化复杂的圣礼,神甫可以娶妻。(一)马丁 · 路德宗教改革思维转换“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马克思上述材料反映了路德改革的哪些内容?信徒皆教士;《圣经》是唯一信仰;因信称义实质:作用:否定教皇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自主权,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只要虔诚地信仰耶稣就可灵魂得救,无须经过烦琐的仪式。1、宗教改革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
2、拉开路德改革序幕是什么事件?其主要内容?
3、路德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4、路德改革的结果?(一)马丁 · 路德宗教改革①1520年宣布为异端;②1521年捉拿路德;③但仍迅猛发展;④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规定“教随国定”,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5、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5、路德宗教改革影响:①用人文主义宗教观冲击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摧毁天主教精神独裁;
②它使西欧人从天主教神权统治中解脱出来,为启蒙运动到来作了思想准备
③为新兴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④促进了德国民族语言的发展和德国统一。
⑤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形成三足鼎立的宗教格局。路德教主要在德国、北欧传播。《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声中的一声 ……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如何理解材料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加尔文等教士。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加尔文 (1509-1564年)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1536年发表《___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基督教原理新教百科全书1、内容: 2、特点: 3、意义提示:结合导学案和教材P61自主解决①反对盲从天主教会,《圣经》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并发展为先定论。
②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神职人员选举产生。
③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过节俭生活,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
④将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1、内容材料一 加尔文主张《圣经》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认为信仰得救,比路德更激进,提出了“先定论”。所谓“先定论”就是上帝的永恒旨意,上帝创世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 ——刘祚昌《世界史》
材料二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1)材料中加尔文是如何继承和发展路德的思想的?(2)恩格斯认为“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如何理解? 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合作探究
比较加尔文与路德宗教改革内容的异同。相同点:①都主张信仰得救,否定教皇的权威; ②都强调《圣经》的地位至高无上; ③都反对教阶制度,简化宗教仪式。不同点
①加尔文主张先定论,更符合资产阶级激进派要求;②规定神职人员由信徒选举产生,建立民主教会;③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2、加尔文改革特点3、加尔文改革意义: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之后之前天主教会:因行称义
“你的信仰我做主” 路德:因信称义
“我的信仰我做主” 加尔文:先定论
“我奋斗我成功”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同敲人文关怀之钟“黑暗过去就是光明”课堂总结 西欧的宗教改革源于虔诚的信仰者对腐败的天主教会的抗议,后演变为大规模的宗教战争。
血雨腥风之后,我们看到了蹒跚而清晰的进步脚印。
宗教宽容的理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个人有
了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
但距离真正的宽容还任重而道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四、英国的宗教改革 1.背景:①改革前形成了专制王权统治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②英国国内各阶层反对天主教会
③借助欧洲大陆发生宗教改革之机
④罗马教皇拒绝亨利八世的离婚请求(导火线) 四、英国的宗教改革 1.背景:
2.亨利八世改革:①1534年,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教皇无权干涉;
②保留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
③解散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勒令男女修士还俗。 伊丽莎白一世改革伊丽莎白一世四、英国的宗教改革 1.背景:
2.亨利八世改革:①重申《至尊法案》,神职人员必须宣誓效忠国王;
②通过《三十九条信纲》,标榜信仰得救,《圣经》为信仰的唯一标准3.影响: 伊丽莎白一世改革四、英国的宗教改革 1.背景:
2.亨利八世改革:严重削弱英国教会势力,同时大大加强了王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4.特点:3.影响: 伊丽莎白一世改革(三)英国的宗教改革 1.背景:
2.亨利八世改革、①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 ,改革不彻底,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分
②大规模剥夺天主教会的财富,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③国王为教会的最高首脑,教会必须服从国王,成为王朝专制统治的工具;
④没有发生宗教战争。 实质:王权与教权的斗争1、性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实质: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2、积极作用①政治方面: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引发天主教会的改革;
②经济方面:削弱了天主教的经济实力,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思想方面:冲破了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也促进欧洲各国民族意识、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文化方面: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⑤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四、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作用小结
一、中世纪的天主教会
二、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三、宗教改革的过程
(一)马丁路德改革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三)英国的宗教改革
四、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1.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根本目的是
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
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2.《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在于
A.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
B.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C.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D.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DB训练设计3、在14、15世纪,天主教会之所以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最根本的原因是 
A、天主教会的腐败
B、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C、进步人士认识的提高    
D、各国王权的软弱4.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路德身上的是 :
 A 正在兜售“赎罪券”
B.在演讲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
C.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D.正与一修女举行结婚仪式1.宗教改革,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是:
A.英国 B.瑞士 C.德国 D.法国
2.路德的哪项活动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A.贴出《九十五条论纲》 B.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 C.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D.焚烧教皇敕令CA3.宗教改革首先发生在德国的主要原因是:
A.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B.德意志是天主教界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C.马丁·路德提出了改革宗教的政治主张 D.天主教会的腐败
4.下列哪项不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
A.人之得救,完全在于对上帝的信仰 B.普通天主教徒与教士没有区别 C.信仰的惟一根据是《圣经》 D.发誓要绝对服从教皇和上级BD5.加尔文的主张比路德更激进,主要表现为:
A.反对盲从天主教会 B.认为《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 C.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D.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
6.以下关于马丁·路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提倡“因信称义”
B.认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
C.翻译《圣经》使用的语言,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
D.规定神职人员由信徒选举产生CD7.路德和加尔文主张的共同点有
①信仰得救②神职人员由信徒选举产生
③简化天主教的宗教仪式④翻译《圣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8.颁布《至尊法案》的是
A.伊丽莎白一世 B.亨利八世
C.亚瑟 D.维多利亚女王 CB今日作业:
1、必做: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导学案练习
2、选做:预习王安石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