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化学学科
1.2 化学研究什么
1.(2024·天津·中考真题)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汽油挥发 C.石蜡熔化 D.玻璃破碎
【答案】A
【解析】A、粮食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汽油挥发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石蜡熔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玻璃破碎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024·云南·中考真题)下列叙述中,属于C60化学性质的是( )
A.常温下为固体 B.密度为1.68g/cm3
C.熔点高于280℃ D.能与钾等金属反应
【答案】D
【解析】A. 常温下为固体,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密度为1.68g/cm3,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熔点高于280℃,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能与钾等金属反应描述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3.在蜡烛燃烧的实验中,根据烧杯内壁有水以及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两个现象,得出的实验结果是( )
A.蜡烛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
B.蜡烛中含有水
C.蜡烛中含有二氧化碳
D.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A、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蒸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而不是蜡烛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B、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蒸气,而不是蜡烛中含有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而不是蜡烛中含有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D、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蒸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4.下列不属于加热碳酸氢铵固体的现象是( )
A.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B.试管口有水珠出现
C.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氨气
【答案】D
【解析】碳酸氢铵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氨气、水和和二氧化碳,所以
A、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固体逐渐减少,通过感官可以感受到,故A正确;
B、试管口有水珠出现,通过感官可以感受到,故B正确;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C正确;
D、有水、二氧化碳和氨气生成是结论,不是现象,故D错误。
故选:D。
5.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人工降雨 B.氮气——作保护气
C.稀有气体——作电光源 D.活性炭——作吸附剂
【答案】B
【解析】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时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错误;
B、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用作保护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正确;
C、稀有气体作电光源,是因为灯管中充入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够发出五颜六色的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错误;
D、活性炭作吸附剂,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错误;
故选:B。
6.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 )
A.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结构不同
B.它们有不同的用途
C.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相同,但碳原子之间的排列方式不同
D.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C
【解析】A、构成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一样,原子结构相同,不符合题意;
B、性质决定用途,不符合题意;
C、结构决定性质,构成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相同,但碳原子之间的排列方式不同,金刚石是正八面体状结构,而石墨是层状结构,因此二者的性质不同,符合题意;
D、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判断下列变化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为什么?尝试指出其中伴随化学变化发生的现象。
(1)烟花燃放 (2)沥青凝固 (3)炸药爆炸 (4)海水晒盐
(5)樟脑球变小 (6)纸片燃烧 (7)酒精挥发
其中属于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属于化学变化的有: ;你的判断依据是: ;伴随化学变化发生的现象: 。
【答案】 (2)(4)(5)(7) (1)(3)(6) 化学变化中都有新物质生成 其中伴随的现象:都有发光、放热的现象,纸片燃烧会产生黑色固体。
【分析】烟花燃放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沥青凝固是沥青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物理变化;炸药爆炸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海水晒盐过程中蒸发出水,属于物理变化;樟脑球变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纸片燃烧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解析】属于属于物理变化的有:(2)(4)(5)(7);属于化学变化的有:(1)(3)(6);判断依据是化学变化中都有新物质生成;伴随化学变化发生的现象:有发光、放热的现象,纸片燃烧会产生黑色固体。
1.(2024·山东滨州·中考真题)成语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所描述的情境主要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刻舟求剑 B.火上浇油
C.立竿见影 D.杯弓蛇影
【答案】B
【解析】A、刻舟求剑描述的是一个人在船上掉了剑,他立刻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希望回到那个位置找回剑;这个情境主要描述的是物体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 火上浇油描述了向燃烧的火中添加油,使火势更加旺盛;在这个过程中,油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立竿见影描述的是把竹竿立在阳光下,立刻就能看到影子,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寓言故事,描述的是一个人在酒杯中看到弓的倒影误以为是蛇,从而产生了恐惧。这个情境主要是光的反射现象,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024·山西晋中·三模)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流传千年依旧色彩艳丽、璀璨夺目,与其所用的矿石颜料有关。由此推断,所用矿石颜料的最大优点是( )
A.制作简单 B.储量较少 C.易溶于水 D.性质稳定
【答案】D
【解析】《千里江山图》能够流传千年色彩依旧艳丽、璀璨夺目,是因为所用矿石颜料的性质非常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
故选:D。
3.(2024·湖南·模拟预测)“天宫课堂”第四课在空间站与地面同步探究了蜡烛燃烧实验。实验观察到空间站蜡烛火焰呈球形(图1),地面实验蜡烛的火焰呈锥状(图2),而且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空间站的蜡烛燃烧只发生化学变化
②空间站失重条件下蜡烛燃烧热气流向四周扩散,火焰呈球状,地面上蜡烛燃烧热气流向上扩散,火焰呈锥状
③空间站内没有空气,因此蜡烛燃烧火焰微弱
④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蜡烛燃烧的火焰比较微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伴随着石蜡熔化,石蜡熔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②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空间站失重条件下蜡烛燃烧热气流向四周扩散,火焰呈球状,地面上蜡烛燃烧热气流向上扩散,火焰呈锥状,故正确;
③根据题干信息,空间站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可能是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而不是空间站内没有空气,故错误;
④根据题干信息,空间站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可能是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故正确;
故选:C。
4.化学肥料碳酸氢铵在加热时尤其容易发生反应,为保存该化肥,通常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储存仓库要注意通风 B.仓库要尽量密封,保持低温
C.要经常翻动包装袋,防止结块 D.如果受潮要放在太阳下晒干
【答案】B
【解析】化学肥料碳酸氢铵在加热时尤其容易发生反应,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为保存该化肥,通常应采取的措施是仓库要尽量密封,保持低温,不能放在太阳下晒。
故选:B。
5.(2024·江苏南京·一模)高铁列车依靠车顶的受电弓滑板与接触网持续摩擦获取电力.从而维持高速运行。石墨可用于制造受电弓滑板,这一应用与石墨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
A.滑腻感 B.还原性 C.导电性 D.熔点高
【答案】B
【解析】A、石墨具有滑腻感,因此用石墨制成的受电弓滑板能够减小与接触网的摩擦,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还原性属于化学反应,高铁动车的高速运行是依靠车顶的受电弓滑板与接触网持续摩擦获取电力,该过程中不涉及还原反应,因此石墨制成的受电弓滑板与还原性无关,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C、受电弓滑板的主要用途是用于输电,因此石墨制成的电受电弓滑板与石墨的导电性有关,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高铁动车的高速运行是依靠车顶的受电弓滑板与接触网持续摩擦获取电力,因此石墨制成的受电弓滑板应该具有耐高温、熔点高的性质,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下列不能用来判断蜡烛燃烧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用白瓷板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B.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
C.在火焰上放置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
D.用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B
【解析】A、用白瓷板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说明有新物质碳生成,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变化时发光发热,不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如电灯发热发光,故选项正确;
C、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杯壁上有水珠出现,水是新物质,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二氧化碳,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7.下列叙述属于氧气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 。
①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不易溶于水;
③密度比空气略大;
④每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⑤氧气性质比较活泼,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如助燃;
⑥可以广泛用于冶炼金属、焊接、切割金属等;
⑦氧气能供给呼吸;
⑧广泛应用于高空作业、潜水等;
⑨臭氧与氧气不同,一个臭氧分子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的气体。
【答案】①②③ ⑤ ⑥⑦⑧
【解析】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硬度等,故①②③属于物理性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⑤氧气性质比较活泼,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如助燃;属于化学性质,故填:⑤;
⑥可以广泛用于冶炼金属、焊接、切割金属等;⑦氧气能供给呼吸,⑧广泛应用于高空作业、潜水等,属于用途,故填:⑥⑦⑧。
1.(2024·湖北武汉·二模)《吕氏春秋》中有记载:“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这说明古人已经有了一定的合金知识。下列有关合金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能够导电 B.具有金属光泽
C.有延展性 D.抗腐蚀性能好
【答案】D
【解析】A、能够导电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具有金属光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有延展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D、抗腐蚀性能好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2.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用蜡烛(主要成分为石蜡)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母火焰的外焰部分石蜡燃烧充分,无石蜡蒸气
B.若导管太长,石蜡蒸气易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
C.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D.实验现象说明石蜡的沸点较低,受热易变成气态
【答案】C
【解析】A、母火焰的外焰部分氧气充足,石蜡充分燃烧,无石蜡蒸气,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能太长,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实验不成功,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氧气不足,石蜡燃烧不充分,存在石蜡蒸气,不是该处氧气充足,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D、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故该现象说明石蜡的沸点较低,受热易变成气态,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下列关于葡萄糖、砂糖、面粉灼烧实验现象及获得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A.三者燃烧后均生成黑色物质
B.葡萄糖、砂糖均为先熔化,后燃烧
C.三者均含有碳元素,所以是同种物质
D.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其他物质,但反应物及生成物中应含有同种元素
【答案】C
【解析】A、将葡萄糖、砂糖、面粉放在火焰上灼烧,最后都留下了黑色的残渣--炭,故A正确;
B、葡萄糖、砂糖的着火点较高,很难燃烧,加热时熔化后才能燃烧,故B正确;
C、加热葡萄糖、砂糖、面粉时,都有黑色固体生成,说明含葡萄糖、砂糖、面粉中都有碳元素,但不能说明三者是同种物质,故C错误;
D、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一种物质能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其他物质,说明反应物及生成物中应含有同种元素,故D正确。
故选:C。
4.化学兴趣小组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如图三条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继续燃烧
C.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变化对应的曲线分别是a和c
D.该方法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答案】CD
【解析】A、蜡烛燃烧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故A正确;
B、从曲线c可看出,氧气的浓度到达一定的值后,就不会再发生改变了,说明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继续燃烧,故B正确;
C、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随着蜡烛燃烧,氧气含量慢慢减少,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慢慢增加,则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变化对应的曲线分别是a和b,故C错误;
D、蜡烛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和一氧化碳,有气体生成,则该方法不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故D错误。
故选:CD。
5.化学变化中常伴随颜色变化、生成沉淀、放出气体、发光、放热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但不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下面是五位同学的读书笔记,请你用你所熟悉的日常事例否定他们的错误观点。
同学 笔记内容 否定事例
A 有发光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 有颜色改变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 有气体放出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 有沉淀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针对上述错误,才华横溢的你最想给五位同学的建议为:判断一个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必须要看其变化中 。
【答案】电灯发光(合理即可) 向水中加墨水,水变色(合理即可) 扎破充满气体的气球,气球放气(合理即可) 蒸发食盐水,有沉淀现象发生(合理即可)
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解析】(1)A、有发光现象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电灯发光等;
B、有颜色改变现象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向水中加墨水,水变色等;
C、有气体放出现象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扎破充满气体的气球,气球放气等;
D、有沉淀现象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蒸发食盐水,有沉淀现象发生等;
(2)判断一个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必须要看其变化中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1.2 化学研究什么
学习目标
01
02
初步感知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范畴,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03
初步学会应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化学实验、描述现象;
感悟化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0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用途之间的关系。
0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
课堂导入
19世纪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后提出的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达数十个,并且这些问题的解决带来诸多新的科学发现。
书中法拉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展示,抽丝剥茧,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将蜡烛燃烧的各种化学原理,详细介绍。其中所体现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历久弥新,依然可以适用于现今的基础科学教育中。
学习化学
一根蜡烛就够了
探究新知
方法导引:观 察
反应前
反应中
反应后
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
光焰色、烟雾气,反应条件
新生成物的颜色、状态
可以运用感官或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
探究新知
方法导引:观 察
光
火焰
烟
雾
物质燃烧都会有的现象
气体(或固体和液体的
蒸汽)燃烧有的现象
许多固体小颗粒分散
在空气中所形成的现象
许多小液滴分散在空
气中所形成的现象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01
探究新知
实验探究:蜡烛燃烧
探究新知
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1)取一段蜡烛,观察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3)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4)迅速向上述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5)取一小段粗玻璃管,按图所示 方式置于火焰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6)吹灭蜡烛,观察实验现象
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内层最暗,烛芯周围的固态石蜡熔化为液态
烧杯内壁有水珠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玻璃管口上端有“白烟”冒出
吹灭烛焰的瞬间,看到“白烟”升起;蜡烛熄灭后,液态石蜡凝固
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水生成
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生成
火焰中有石蜡蒸汽
“白烟”是石蜡蒸汽遇冷凝固成的固体小颗粒
白色(或其他颜色)、半透明、固体、圆柱状、有轻微的气味
刚才实验中,蜡烛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石蜡熔化
石蜡汽化
石蜡凝固
石蜡燃烧
探究新知
没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石蜡熔化
石蜡汽化
石蜡凝固
石蜡燃烧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探究新知
刚才实验中,蜡烛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交流讨论:
探究新知
2
1. 酒精的挥发
7. 灼热的金刚石在液氧中燃烧
2. 植物的光合作用
3. 木炭的燃烧
4. 氯化氢和氨气混合,产生白烟
5. 金刚石加工成钻石
6. 碘化钾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混合,产生黄色沉淀
判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 酒精的挥发
5. 金刚石加工成钻石
石蜡熔化
石蜡汽化
石蜡凝固
石蜡燃烧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探究新知
刚才实验中,蜡烛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一般是物质的形状、外形、
状态(即形态)发生改变
常常伴随着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
没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
生成沉淀
生成气体
变 色
放 热
发 光
物理变化中也可能常伴随这些现象
现象不是判断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
探究新知
热能
化学能
物质燃烧
光能
光合作用
太阳能
化学能
电 池
化学能
电能
使 用
充 电
探究新知
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物 理 性 质
化 学 性 质
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导电性
挥发性
硬度
熔点
导热性
溶解性
沸点
……
可燃性
助燃性
稳定性
毒性
腐蚀性
酸碱性
氧化性
还原性
……
探究新知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保存注意点
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入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3
观察思考:加热碳酸氢铵
白色固体逐渐减少,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水、氨气和二氧化碳
探究新知
密封保存于阴凉处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02
探究新知
取少量葡萄糖、砂糖、面粉,分别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上加热,直至完全烧焦,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 象
解 释
4
实验探究:分别灼烧葡萄糖、砂糖、面粉
都有黑色残渣生成
这些物质中均含有碳元素
探究新知
氧气
O2
组成元素:
氮气
N2
组成元素:
金刚石 石墨
C
组成元素:
碳酸氢铵
NH4HCO3
组成元素:
人们不断地探索物质的组成,发现世间万物仅由90多种元素组成。
探究新知
氧元素
氮元素
碳元素
碳、氢、氧、氮四种元素
石墨
金刚石
它们同根(都由碳元素组成)不同命?
人们发现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构成的,各种物质都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物质组成和结构的不同导致了物质性质的差异。
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03
探究新知
制作钻石
电池电极
铅笔笔芯
切割玻璃
性质
用途
体 现
5
交流讨论:下列物质用途,分别利用了金刚石或石墨的哪些性质?
探究新知
石墨是灰黑色质软的固体
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晶体,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
石墨能导电
金刚石硬度大
决 定
变化
决 定
反 映
拓展视野:我国科学家制备金刚石的突破性成果
198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1941-2023)带领团队以四氯化碳和金属钠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成了纳米级金刚石。5年后,该团队通过改进技术使用二氧化碳为原料制备得到金刚石。
探究新知
近年来,我国发展了更丰富且成熟的技术来制备结构优良的金刚石晶体,如2019年中科院研究人员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以天然金刚石的籽晶片作为“种子”,以甲烷作为“养料”,像“种粮食”一样获得精美的人造金刚石。这些成果为我国成为人造金刚石第一大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钱逸泰
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
探究新知
直接燃烧化石燃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且会带来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通过化学工艺制造、合成价值更高的药物、合成纤维、塑料和合成橡胶等产品。
课堂练习
1. 下列对于化学变化本质特征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A. 有能量变化
B. 物质的颜色和状态发生改变
C. 有新物质生成
D. 发光、放热
C
课堂练习
2. 下列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 粉碎矿石
B. 酒精挥发
C. 冰雪融化
D. 铁片生锈
A
课堂练习
3. 我国的古代发明及应用所包含的下列物质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粮食酿酒
B. 陶瓷烧制
C. 活字印刷
D. 火药爆炸
C
课堂练习
4. 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铁呈固态
B. 铜呈紫红色
C. 蔗糖易溶于水
D. 碳酸易分解
D
课堂练习
5. 下列有关蜡烛燃烧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蜡烛燃烧的火焰分三层,内层火焰温度最高
B.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C. 将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D. 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A
课堂练习
6. 高铁列车依靠车顶的受电弓滑板与接触网持续摩擦获取电力,从而维持高速运行。石墨可用于制造受电弓滑板,这一应用与石墨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
A. 滑腻感
B. 还原性
C. 导电性
D. 熔点高
B
课堂练习
7. 酒精是医疗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以下是对酒精的一些描述: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易燃烧;⑥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⑦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在上述描述中,属于酒精的物理性质有 ,
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有 。
①②③④
⑤
知识总结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化学学科
1.2 化学研究什么
1.(2024·天津·中考真题)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汽油挥发 C.石蜡熔化 D.玻璃破碎
2.(2024·云南·中考真题)下列叙述中,属于C60化学性质的是( )
A.常温下为固体 B.密度为1.68g/cm3
C.熔点高于280℃ D.能与钾等金属反应
3.在蜡烛燃烧的实验中,根据烧杯内壁有水以及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两个现象,得出的实验结果是( )
A.蜡烛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 B.蜡烛中含有水
C.蜡烛中含有二氧化碳 D.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4.下列不属于加热碳酸氢铵固体的现象是( )
A.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B.试管口有水珠出现
C.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氨气
5.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人工降雨 B.氮气——作保护气
C.稀有气体——作电光源 D.活性炭——作吸附剂
6.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 )
A.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结构不同
B.它们有不同的用途
C.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相同,但碳原子之间的排列方式不同
D.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7.判断下列变化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为什么?指出其中伴随化学变化发生的现象。
(1)烟花燃放 (2)沥青凝固 (3)炸药爆炸 (4)海水晒盐
(5)樟脑球变小 (6)纸片燃烧 (7)酒精挥发
其中属于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属于化学变化的有: ;你的判断依据是: ;伴随化学变化发生的现象: 。
1.(2024·山东滨州·中考真题)成语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所描述的情境主要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刻舟求剑 B.火上浇油
C.立竿见影 D.杯弓蛇影
2.(2024·山西晋中·三模)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流传千年依旧色彩艳丽、璀璨夺目,与其所用的矿石颜料有关。由此推断,所用矿石颜料的最大优点是( )
A.制作简单 B.储量较少 C.易溶于水 D.性质稳定
3.(2024·湖南·模拟预测)“天宫课堂”第四课在空间站与地面同步探究了蜡烛燃烧实验。实验观察到空间站蜡烛火焰呈球形(图1),地面实验蜡烛的火焰呈锥状(图2),而且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空间站的蜡烛燃烧只发生化学变化
②空间站失重条件下蜡烛燃烧热气流向四周扩散,火焰呈球状,地面上蜡烛燃烧热气流向上扩散,火焰呈锥状
③空间站内没有空气,因此蜡烛燃烧火焰微弱
④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蜡烛燃烧的火焰比较微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4.化学肥料碳酸氢铵在加热时尤其容易发生反应,为保存该化肥,通常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储存仓库要注意通风 B.仓库要尽量密封,保持低温
C.要经常翻动包装袋,防止结块 D.如果受潮要放在太阳下晒干
5.(2024·江苏南京·一模)高铁列车依靠车顶的受电弓滑板与接触网持续摩擦获取电力.从而维持高速运行。石墨可用于制造受电弓滑板,这一应用与石墨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
A.滑腻感 B.还原性 C.导电性 D.熔点高
6.下列不能用来判断蜡烛燃烧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用白瓷板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B.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
C.在火焰上放置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
D.用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7.下列叙述属于氧气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 。
①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不易溶于水;
③密度比空气略大;
④每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⑤氧气性质比较活泼,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如助燃;
⑥可以广泛用于冶炼金属、焊接、切割金属等;
⑦氧气能供给呼吸;
⑧广泛应用于高空作业、潜水等;
⑨臭氧与氧气不同,一个臭氧分子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的气体。
1.(2024·湖北武汉·二模)《吕氏春秋》中有记载:“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这说明古人已经有了一定的合金知识。下列有关合金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能够导电 B.具有金属光泽
C.有延展性 D.抗腐蚀性能好
2.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用蜡烛(主要成分为石蜡)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母火焰的外焰部分石蜡燃烧充分,无石蜡蒸气
B.若导管太长,石蜡蒸气易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
C.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D.实验现象说明石蜡的沸点较低,受热易变成气态
3.下列关于葡萄糖、砂糖、面粉灼烧实验现象及获得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A.三者燃烧后均生成黑色物质
B.葡萄糖、砂糖均为先熔化,后燃烧
C.三者均含有碳元素,所以是同种物质
D.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其他物质,但反应物及生成物中应含有同种元素
4.化学兴趣小组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如图三条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继续燃烧
C.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变化对应的曲线分别是a和c
D.该方法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5.化学变化中常伴随颜色变化、生成沉淀、放出气体、发光、放热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但不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下面是五位同学的读书笔记,请你用你所熟悉的日常事例否定他们的错误观点。
同学 笔记内容 否定事例
A 有发光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 有颜色改变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 有气体放出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 有沉淀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针对上述错误,才华横溢的你最想给五位同学的建议为:判断一个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必须要看其变化中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