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胥向英 单位 平度一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分三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介绍学习内容,第一目“探寻公正的理想国”介绍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及其产生的原因,即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第二目“共产党宣言”,介绍《共产党 宣言》的主要内容及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第三目“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工人政权的实践。本课内容多,思想性、理论 性强,但是本课的主要线索很清晰即马克思主义的背景——诞生——实践。 【教学重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巴黎公社革命 【教学难点】分析巴黎公社的政权性质和经验教训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本科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好奇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求知欲较强,历史思维能力较薄弱。对本节课内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虽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仅仅局限在表面文字,在浅层上的知道,普遍认识不深刻。本课内容多,思想性、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知识储备、学科能力基础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从现实切入,借助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对重难点进行突破,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质疑、探究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体验、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空想社会主义形成根源、三位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影响 2、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内容、重大意义。 3.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提供的相关材料,培养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情景体验”,参与讨论,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关史实的学习, 促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感受到无产阶级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认识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的介绍,熏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意志,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环境
R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R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播放音频《国际歌》,导入新课(播放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际歌》,同时powerpoint播放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等一系列共产主义运动的图片),通过这些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凝神,情绪高涨地进入新授课的学习。 2、利用powerpoint播放巴 ( http: / / www.21cnjy.com )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等一系列共产主义运动的图片。可使原来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片等表现而变得直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3、播放视频《设菲尔德的住宅》《巴 ( http: / / www.21cnjy.com )黎公社爆发》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真像,解决了跨越时空的距离感,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播放《国际歌》,同时powerpoint播放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等一系列共产主义运动的图片) 观看图片、视频,体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历史影响 PPT 视频、
新授课时 展示第一组图片并根据学生回答做总结 学生看到图片思考问题,并且回答问题 利用powerpoint
情景体验 布置情景体验,写发言稿,展示成果: 学生体验,并写演讲稿,展示 利用powerpoint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任务,引导每个小组对个别疑难进行探讨 学生按小组分工,合作学习。引导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利用PPT展示
学习成果展示 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展示学习成果 个别学生展示,互评或质疑补充 利用PPT展示
历史启示和感悟 教师启发引导 学生体会,体验,感受,情感升华 PPT展示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 学生总结归纳,互评 PPT展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新课导入时播放大家熟悉的《国际歌》,引导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迅速进入本课的主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结束时重放《国际歌》,首尾呼应,回扣主题,让学生体会学习内容,情感得到升华,感情得到共鸣。 课中,用精炼的语言、富有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的介绍马克思的人生理想及其为理想奋斗和牺牲的精神,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树立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情景体验,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体会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及其实现的途径。充分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 一堂课不该只是学知识,更应该锻炼能力,还要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唯其动心,所以思索"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长期润物无声进行。(共29张PPT)
课程标准
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课标解读
1. 探源马克思主义(为什么 )
2. 解读马克思主义(有什么 )
3. 丰富马克思主义(发展了什么 )
课标解读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
探源:马克思主义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理论来源:
主观因素:
19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迅速发展
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社会弊病也
愈加深重,贫富分化严重,工人生活悲惨,在英法德出现了令资产阶级震惊的工人运动。同时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也纷纷提出改造当时社会的方案,形成了一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总结工人运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分析探源
经济、阶级、理论、主观
代表人物
国别
各自主张
共同主张
圣西门
法
实行实业制度
傅立叶
法
建立合作组织
欧文
英
建立合作组织
空想社会主义概况
①讴歌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②认为私有制、竞争是导致社会灾难的根源。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比较公正平均的分配社会财富
应该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积极: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并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之一。
局限: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没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动力,把希望寄托在国王或富人身上,不能 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是一种空想。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来源不包括( )
A.法国的启蒙思想 B.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C.德意志的古典哲学 D.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A
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三个最先进国家”指的是( )
A.英.法.美 B.英.美.德
C.法.美.德 D.英.法.德
D
跟踪训练
历史条件
经济前提: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导致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非常悲惨,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暴露。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运动促使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理论来源:批判继承人类思想三大优秀成果
主观因素:马、恩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了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这是《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封面和马克思所写草稿仅存的一页。
解读:马克思主义
假如你是马克思主义宣传家,请为《共产党宣言》出版写一份新闻发言稿。
内容包括:①标题、②作者简介、③概括内容、④预测其意义、⑤鼓励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
解放自己,解放全人类
假如你是一名受尽困难的劳动者,或者是一个探索真知的迷茫者,或者是一个希望改造世界的有志者,我郑重向你推荐一本书。作者是两个年轻的德国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本书的名字是《共产党宣言》它告诉人们“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它客观地看待问题,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但它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因为“资本主义在促成财富、资本积累的同时,也加速对工人阶级的剥夺,破坏财富生产者的生存条件。”所以工人阶级的使命“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是新社会的创造者。”这向未来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的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如果你希望有一个公正的社会,如果你在迷途中,读读这本书吧!
如果你不想奴役别人,如果你不想被别人奴役,读读这本书吧!
让我们行动起来,解放自己,解放全人类!
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3、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意义
2、对世界: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丰富: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战争
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卖 国(民族矛盾)
镇 压(阶级矛盾)
1.“巴黎公社为现今唯一的政权,不承认凡尔赛政府,炸毁旧的国家政权,并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
2.下令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管理,规定公社职员的薪金不许超过熟练工人的最高工资,男女教师同工同酬……公社还成立了救济贫民的机构,设立劳动就业登记处,实行免费教育等等。——公社《告法国人民书》
措施:政治上:摧毁旧机构,建立新政权
经济上: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没收资本主义私有制。
教育上:实行免费教育
巴黎公社采取了哪些革命措施?“公社”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性质: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英勇斗争,虽败犹荣,精神永存
公社战士共有7.29万人在作战中牺牲,2.98万人被枪杀,6万多人被投入监狱或被流放.公社失败后的第二天,曾参加公社街垒保卫战的幸存者——公社委员欧仁、爱德蒙·鲍狄埃,在巴黎市郊一所简陋的木屋里,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国际歌》。
起来 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 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 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後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 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後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 就一定要实现
从来就没有什麽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材料一:法国当时正处在两次工业革命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大工业还属于蒸汽机时代的水平,小生产仍占绝对优势。这表明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还处在向上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也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材料二:…… “法国整个资产阶级、所有的地主、工厂主都联合起来反对公社,他们层层包围了半个巴黎(另一半被德军包围 ) ——列宁
材料三:凡尔赛当时具有先进的军队和武器,国民自卫军怎么抵得过呢。另外,工人阶级不成熟,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巴黎公社的领导人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有的是这个派别,有的是那个派别,完全以工人阶级的本性,爱国的热情搞这么一个起义。
——《欧洲十八、十九世纪史》张芝联
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法国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动势力强 大; 普法联合镇压
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未能与农民结成工农联盟
根本原因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巴黎公社失败原因
经验 :
①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首创性)
②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③它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教训:
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
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没有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建立同盟军
下列关于巴黎公社成立的背景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普鲁士侵略掠夺法国
C.临时政府卖国 D.临时政府镇压人民
巴黎公社时期,法国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这是指( )
A.工业资本主义相对薄弱 B.独立工人政党尚未成立
C.阶级矛盾尚未激化 D.第一国际未起作用
A
A
跟踪训练
(2012广东)“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大炮”指的是( )
A.启蒙思想 B.生物进化论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体验高考
D
(2009广东)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
B、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人民有权罢免公社的公职人员
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马克思说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其含义是 A.巴黎公社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实际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C. 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 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A
自发性和偶然性
特点
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这是因为 : ( )
A.巴黎公社没有统一的政党领导
B.巴黎公社的领导者没有足够的军事领导能力
C.巴黎公社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D.19世纪70年代正处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
D
空想社会主义
三位代表人物
马克思主义
诞生标志、内容、意义
巴黎公社
经过、措施、政权性质
空想
科学理论
实践
三次大飞跃:
空想
科学
理论
实践
理想
现实
马克思主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平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