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李培胜
单位
山东省诸城市实验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和实践为主线,讲述中国走向统一大业的过程和前景,以及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这一部分历史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史实部分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而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形象的图片、视频、音频材料让学生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解读各种历史资料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掌握“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实践过程;
2、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3、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提升的作用。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本节课的信息技术应用思路如下: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有丰富的图片资料、视频、 音频。导入新课时播放《七子之歌》,让学生感受祖国失去领土的悲伤,依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授课过程中,应用图片资料,把一国 两制理论的形成过程展示,让学生概括归纳;通过截取复兴之路中的部分视频,把香港、澳门离开祖国怀抱,回到祖国怀抱的过程进行介绍,让学生边看边梳理;通 过一些时事资料图片和新闻视频,展示两岸关系的现状,让学生思考实现两岸最终统一的途径和方式。课堂小结:再次用一段音频播放《乡愁》诗歌,激起学生未完 成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决心。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播放音频《七子之歌》
认真倾听,思考
音频
讲授新课
通过图片、视频展示
学生观看、思考,概括总结一国理论的形成过程、实践过程
图片、视频
课堂小结
播放诗歌《乡愁》
激起学生为完成祖国完全统一的决心
音频
?
?
?
?
?
?
?
?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小组合作学习,精细化管理,并展示,当堂小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展示过程中的倾听思考、质疑、判断能力。
2、学习方法指导,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概念图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史料教学法:?展示影像或文字资料,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得出结论,理解知识。
5、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以感知历史,获取新知识
课件36张PPT。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情况改革开放后数据和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以上图片反映的是什么事件?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学习目标:
1、阐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的含义,理解其为什么能成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理论构架。
2、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认识我国对台的方针。
3、分析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台湾历史回顾元朝 设置行政机构
1624 荷兰侵占台湾
1662 郑成功收复台湾
1895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占了台湾
1945 抗日胜利,台湾主权回归
1949 内战结束,蒋介石败退台湾,并且在美国的庇护下制造出台湾和大陆的对峙与隔绝问题一:
为解决台湾问题,中共提出了什么构想?这个构想是怎样形成的?有何深刻内涵?1、“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一、 “一国两制”理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雏形萌芽(九条方针) “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提出: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确立2、“一国两制”的内涵:
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一、 “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及内涵1、“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问题二:“一国两制”首先在哪里得到成功运用?二、“一国两制”的实践1、实践一:香港回归1)香港问题的由来2)香港回归一、 “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及内涵1、“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2、“一国两制”的内涵:红旗代表祖国,
紫荆花代表 香港
,紫荆花红旗
象征香港是祖
国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花呈红
白两色,象征
“一国两制”。问题三:
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结合材料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前提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关键因素: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群众基础: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提 示二、“一国两制”的实践1、实践一:香港回归一、 “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及内涵1、“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2、“一国两制”的内涵:2、实践二:澳门回归1)澳门问题的由来2)澳门的回归含苞欲放的莲
花意味着澳
门的繁荣昌盛,
三个花辨表示澳
门由三岛
(澳门半岛、 仔
岛、路环岛)组
成,大桥、海水
反映了澳门的环
境特点。问题四:
香港、澳门回归有何历史意义?思考:“一国两制”对港澳地区与对台地区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差别:驻军问题 原因:港澳问题是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家内政问题二、“一国两制”的实践1、实践一:香港回归一、 “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及内涵1、“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2、“一国两制”的内涵2、实践二:澳门回归3、实践三: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一国两制”理论(内涵)
实践一:香港回归实践二:澳门回归实践三:促进两岸关系的新 发展祖国统一趋势本课知识结构1.下列对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方针
B.首先针对香港和澳门问题而提出
C.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D.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决策2.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
C、特别行政区拥有高度自治权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思训练3.台湾的民进党“政府”曾指示台湾行政院新闻局把局徽上的中国地图换成台湾地图。最近,台湾当局又提出在新版“护照”封面加印“台湾签发”字样,以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政府”的这一系列做法说明
A.他想突出台湾地方政府的特点
B.陈水扁积极推行“台湾独立”
C.陈水扁想改善海峡两岸的关系
D.陈水扁趋向于承认“一国两制”4.解决台湾问题只有和平与战争两种选择。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我国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
①台湾地区一小撮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
②某些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大业
③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④采取和平方式符合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最高利益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5.党和政府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出的对台方针政策中,不包括
A.和平统一的方针和“一国两制”的构想
B.海峡两岸首先实行通航、通邮、通商
C.与国民党进行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D.通过外交谈判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6、问答题
20世纪20年代末,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七子之歌》。诗中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七个孩子,盼望着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
(1) 1945年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三地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2) 我国政府的“一国两制”方针在对台湾和对港澳的具体措施有何不同?
(3) 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1)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台湾于1945年回归祖国;1949年在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跑到台湾,形成了台湾与大陆暂时的隔离状态。? (2) 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后可以保留军队。(3) 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台湾问题能否和平解决?
为什么?讨论: 本节我们一共学了哪些内容?其基本线索是什么?有哪些经验教训?对今天有何启示?
小结: 1842 年 《南京条约》 1860 年 《北京条约》 1898 年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澳门问题的由来:a.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
攫取了澳门的居住权;b.1557年以后,私自扩
展土地,建炮台,设官
署,开始长期占据.c.鸦片战争后,吞食路环岛和凼仔岛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
母亲……大三巴牌坊 葡金赌场澳门新口岸葡国旗降下葡国旗收起中国旗升起欢呼的人群舞动的女孩回归纪念塔 回归纪念塔澳门回家了 1999.12.20隔绝——蒋介石父子执政时期两岸关系蒋介石蒋经国隔绝——蒋介石父子暖风——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停止炮击金门倡议两岸“ 三通”“九二共识”
“汪辜会谈”八项主张“十六大”报告首航包机飞返台北桃园机场 两岸关系隔绝——蒋介石父子暖风——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寒流——“台独”势力李登辉吕秀莲陈水扁两岸关系隔绝——蒋介石父子暖风——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寒流——“台独”势力契机——台湾党派领袖访问大陆05/3国民党副主席江炳坤 —“经贸之旅”05/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 —“和平之旅”05/5月,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搭桥之旅”05/7, 新党主席郁慕明— “民族之旅”两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