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硝烟的战争”
-----《百合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
2、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咀嚼本小说清新的语言。
4、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咀嚼本小说清新的语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观赏《超燃中国战争电影》片段混剪视频,询问学生:战争场面是怎样的?今天学习非传统的战争小说——茹志娟的《百合花》,这篇小说笔墨重点却非战火硝烟,是当时的一股清流。
二、整体感知。
主要人物:“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情节概述:示例:带路、借被、牺牲、盖被
最触动的情节:学生畅所欲言。
三、以细节为抓手鉴赏小说
1、从细节识人物。
小通讯员是怎样一个人呢
(请按照以下句式表达:
从第X段中,原文句子“XXXXXX”,可以看出小通讯员“XXXX”的形象特点。)
示例:憨厚、腼腆、纯洁、热爱生活、善解人意,有革命责任感。
“新媳妇是怎样一个人呢
(请按照以下句式表达:
从第X段中,原文句子“XXXXXX”,可以看出新媳妇“XXXX”的形象特点。)
示例:美丽、善良、腼腆、纯洁、对革命战士有深厚的感情。
他们两个有共通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
2、从细节悟内涵。
(1)思考:“我”通过外貌描写叙述小通讯员之死,有什么用意?
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百合花》
示例:中秋之月是那么美,本来是团聚的节日,小通讯员年轻的生命却在一瞬间被战争所夺去,“一片布还挂在那里”与前文呼应,让作者此时感到既后悔又痛心。“我”通过外貌描写叙述小通讯员之死,表达“我”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2)思考:为什么小说中的人物没有名字?
茹志鹃擅长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活中的普通人,那两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小通讯员和农村新媳妇都是这样的普通人。《百合花》是她早期作品,虽然写的是战争,但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茹志鹃没有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赋予名字,因为她更想传达的是每一个为国献身的平凡人,都是英雄,我认为作者更想赞颂这样 的“无名英雄”。
3、从细节析手法。
(1)小说的切入口:百合花。
小说主题:小说通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刻画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纯洁高尚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2)题材的切入口很小,但表现的主题是宏大的,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为“以小见大”。其他小说也有运用这种手法,例如茹志娟《高高的白杨树》。
《高高的白杨树》语言清新明快,切入角度小,细节丰富传神,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也是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4、从细节品风格。
咀嚼文中词句,品味语言风格。
(1)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百合花》
(2)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百合花》
语言风格:清新。
思考:茹志鹃的语言风格为何如此清新?
示例:
《百合花》的清新脱俗,在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少有的。茹志娟是女性作家,文笔细腻,她的创作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表现战争中令人难忘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不写激烈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用清新的语言风格表现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
四、课堂小结
生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让我们向平凡的无名英雄致敬。
五、课后延伸
延伸阅读:孙犁《荷花淀》
《荷花淀》和《百合花》描写的战争场面都没有硝烟,而且语言同样是清新优美。
思考:有人说“荷花淀中一缕硝烟倏忽又被女人们的笑声冲散。”作为战争题材的作品,孙犁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女人们”?为什么不用严肃的语气,只用清新的语言描写场面?
示例:以“女人们的笑声”表现民族精神,笑对敌人。不渲染硝烟战火,赞颂“巾帼不让须眉”,表现出中国全民共同抗敌,最终会必胜的决心,我想这正是孙犁写《荷花淀》的写作意图。
【板书设计】
百合花 茹志鹃
细节描写
人物:“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内涵:致敬无名英雄
手法: “以小见大”
风格: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