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自己之歌》(节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3《自己之歌》(节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3 19:1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自己之歌》(节选)新授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自己之歌》列举了许多自然事物,赋予其诗意,渲染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抒发了对个体价值的赞美,凸显出宏大的自我,体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个体价值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由、开放、独立的个性的追求。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惠特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情感。
3.理解诗中“我”这一形象,赏析诗歌奇特的艺术特色。
4.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
(二)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我”这一形象,赏析诗歌奇特的艺术特色。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很多人总是沉溺于纷繁的琐事中,忘记了日出时候喷薄的色彩,忘记了月亮升起,是皎月的那种淡淡的忧愁,忘记了小溪如何欢快的流淌,忘记了一朵花是如何肆意的绽放,忘记了自己该如何畅快的活一场。
我们总认为自己不重要,自己的感受也不重要,只要完成一个个任务就好了,久而久之,我们都变得麻木了,成为机器的零部件,没有了自己的面目,没有了感知,只剩下一点社会功能,这样的我们如何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惠特曼的诗歌——《自己之歌》,领略自身力量的无穷!
(二)查资料,介绍朗诵篇目
1.作者简介: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著名的诗人,人文主义者。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他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为了避免传统的诗艺常规,即押韵、格律等,惠特曼创造了一种空前自由的诗体,借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诗体现了美国的民主理想,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的重大史实。他的创作对欧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有“美国‘诗歌之父’惠特曼”之称。他的诗集《草叶集》,主要著作有《给一个遇到挫折的欧洲革命者》《我听见美国在歌唱》等。
2.资料链接
3.写作背景:惠特曼自幼家贫,兄弟姐妹众多,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民主主义思想基础。直至1855年《草叶集》的第一版问世以来,诗人终于找到自己创作的突破口和定位。在《草叶集》中,作者的政治理念鲜明,那就是不满当时盛行的不公平的奴隶制度,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意识,对美国这块“民主的大地”进行讴歌,一心希望通过诗歌创作唤醒劳苦大众对于自身境遇的认识并采取一系列方式加以变革。《自己之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本诗节选自《自己之歌》第31节。
(三)把握意象,赏析诗歌
思考:诗人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原因:①诗人出身于农民,是当时美国最广大的社会底层民众中的一员;而诗中这些具有自然属性的、平常的意象,也正是大自然中的普通事物。诗人选择的这些意象与他的生活相吻合。
②诗歌抒发的情感,代表的是美国广大社会底层民众的情感,这样的意象使诗歌具有浓厚的自然气息和生活气息,使广大民众对诗中的“我”产生自然的代入感,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并产生共鸣,唤醒他们内心的生命激情,引导他们追求民主、自由,推动时代发展。
第1节:意象:草叶、蝼蚁、沙、鹪鹩的卵、雨蛙、黑莓、关节、母牛、小鼠
共同点:平凡微小,但都是造物者精心打造、完美、精工、神奇的杰作。
情感:“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对自然之伟大与神奇的歌颂。诗人对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作者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写起,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
第2节:意象: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飞鸟和走兽
意义:“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我”来自于自然,与自然界密不可分。抒发了对世间千姿百态生命的尊重,讴歌生命之美。
第3节:意象:火成岩、爬虫、海洋、大的怪物、鹰雕、蝮蛇、麋鹿、海燕
意义:可能破坏生命的巨大自然力威胁“我”,暂时与“我”相异的生命存在远离“我”,从这几个“徒然的”看出它们在躲避我的接近,而强大的无所不能的“我”使他们无处可逃,从侧面表达我的强大,以及自己和自然的不可分割。生命不停向前,“我”与世界本质同一,因此,这些自然物损害不了“我”的存在。“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
(四)分析形象,把握技巧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自己”形象的?
明确:①诗的第一节运用类比和对比手法突出“自己”的形象。诗人选取了平凡微小,但完美、精工、神奇的”草叶“等事物来类比“自己”,又以“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与工业时代轰鸣的“机器”对比,以“机器”的“渺小”衬托出“自己”的强大。
②第二节通过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形象。这一节中说“我”与片麻石、煤等混合在一起,“并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从而使“自己”的形象更为鲜明。而且诗人以“自己”拥有了“远离”的自由,同时又具有“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的力量,显示出“自己”的自信,使“自己”进一步得到表现。
③第三节以“自己”面对的各种逆境反衬“自己”的形象,诗人运用反复、排比,写“自己”在各种逆境面前都不会退缩,衬托出“自己”的无所不能与无比强大。
这首诗以大量的意象烘托“自己”,充分显现出“自己”无比的自信、无拘无束的自由、强大的力量和澎湃的激情。
2.结合本诗,谈谈对诗中“我”这一形象的理解。
明确:诗歌中的“我”,表面上似乎是诗人自己,实际上是诗人在借用“自己”二字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拓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的劳动群众。诗中的“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具体的“我”,二是象征群体的“我”,是一个综合形象。诗人置身于劳动者之中,诗中的“我”也是美国式新人的形象。
(五)诗歌小结
思考:《自己之歌》到底在歌唱什么?它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收获?
从这首《自己之歌》中,我看到了诗人对个体价值的赞美,对自我力量的认同,对自由、开放、独立的个性的追求。
爱自己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但并不是人人都会。期待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去勇敢追逐自己真正的想要,活出自己闪光的样子!
主旨归纳:《自己之歌》列举了许多自然事物,赋予其诗意,渲染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抒发了对个体价值的赞美,凸显出宏大的自我,体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个体价值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由、开放、独立的个性的追求。
(六)艺术特色
明确:①想象奇特。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选取了鹪鹩的卵、雨娃、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蝮蛇等奇异的意象,构成了开阔而奇异的意境,令人匪夷所思而又惊叹不已。
②形式奇特。《自己之歌》在诗歌形式上大胆创新,“不跨行”就是其在形式上的显著特点之一,如“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一句,诗句很长,却不跨行,而这种不跨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形成了自由奔放、汪洋态肆、舒卷自如的节奏,使诗歌具有独特的美感。
③思想奇特。诗中作者竭力歌颂平凡的生命,赞颂平凡而独特的“自我”。在作者眼中,生命是平凡的,但生命也是伟大的,万物同一,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生命都值得赞颂!每个平凡的生命都涌动着强大的生命力,可上天,可入地,自由独立,不受拘束。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无疑是领当时风气之先的。
【素材积累】
惠特曼名句
1.人生,始终充满战斗激情。
2.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3.如果确有神圣的东西存在,那就是人的躯体。
4.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念。
5.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6.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诵读技巧】
1.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在诵读《自己之歌》之前,首先要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因此在诵读时应传达出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情感。
2.控制语速和语调:在诵读过程中,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变化来控制语速和语调。对于抒情部分,可以适当放慢语速,提高语调,以表达诗人的深情;对于叙述部分,可以保持适中的语速和语调。
3.运用重音和停顿:重音和停顿是诵读诗歌时的重要技巧。在《自己之歌》中,可以通过加重关键词语的读音和适当的停顿来突出诗歌的重点和节奏。例如,在“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这样的句子中,可以对“赞美”、“歌唱”等词语加重读音,同时在句子之间适当停顿,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4.注意声音的变化:在诵读过程中,要注意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帮助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