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第二章 声现象章末复习(含答案) 2024年新八年级物理暑假提升讲义(人教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讲 第二章 声现象章末复习(含答案) 2024年新八年级物理暑假提升讲义(人教版202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8-25 11:01:01

文档简介

第 10 讲 第二章 声现象章末复习
模块一 思维导图串知识 1.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模块二 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 2.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模块三 教材习题学解题 3.了解乐音特性。
模块四 核心考点精准练(6 大考点)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模块五 小试牛刀过关测 5.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
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
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3、正确解答有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试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产生与传播
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物体振动发声,但发出的声不一定能被听见,要使声被听见,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一个误区 (1)有一定的响度;(2)有传播声音的介质;(3)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
(20Hz-20000Hz)
四种方法 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应用了转换法,比较法和归纳法;在探究真空不能传声时,应用了实验推
理法
二、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
越低。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
关,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它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
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三、声音的利用
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人们说话进行交流,医生用听诊器查病等,都是声音传递信息的例子。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起飞时,旁边建筑物玻璃被振响、爆炸声震碎玻璃、超声波碎石机振碎人体内
结石等现象,都说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传播。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要控制噪声就要知道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
(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2)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
(3)鼓膜的振动亲戚听觉。
2、从以上三个方面可知,可从三个方面控制噪声:
一、防止噪声的产生;二、阻断噪声的传播;三、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五、与声速有关的计算
与声速有关的计算主要考查声速测距,常见的考查方式有以下几种:
(1)利用声速计算打雷处到人的距离。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注意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闪电的传播时
间可以忽略不计。
(2)利用回声测距。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注意声音的传播是“有去有回”的。
(3)利用声音在金属和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计算传声时间差,或测算钢轨、金属管等的长度。
教材习题 02 解题方法
“八音盒”是一种机械音乐盒。上紧发条后圆简转动,圆筒上 ①簧片振动发声,钢片齿振动
按一定规律分布着一些凸点,它们拨动簧片就会奏出乐曲(图 越快,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
2-1)。长度不同的簧片发出的声音有何不同 高……
【答案】
教材习题 03 解题方法
“声纹锁”运用声纹识别技术,能识别主人说出的“口令”并 ①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
自动解锁,而当别人说出同样的“口令”时却无法让锁打开。 构决定的,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物
你认为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什么特性来识别主人身份的 体发出的声音……
【答案】
教材习题 04 解题方法
超声导盲手杖可以帮助视障人士在出行 ①人耳的听觉范围是 20Hz~20000Hz,频率超
时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当前方有障 出该范围的声,人耳无法感知;我们把高于
碍物时,手杖会发出警报声,距障碍物越 20000Hz 的声波叫超声波,把低于 20Hz 的声波
近,警报声越尖锐。请你分析一下超声手 叫做次声波。
杖的工作原理。如果警报声变得尖锐,其 ②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
频率发生了什么变化? 来,通常称为回声。
③声变得尖锐说明频率变大……
【答案】
教材习题 07 解题方法
请将下列左侧控制噪声的措施与右侧对应的解释连线。 ①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
练琴时关闭门窗 防止噪声产生 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
住宅区或学校路段禁止鸣笛 阻断噪声传播 在人耳处减弱。据此对照各个选项
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注 意分析即可解答……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D.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2.能够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生活现象是(  )
A.岸上的人能听到河水流动的哗哗声音
B.海边的人能听到波浪拍打礁石的声音
C.水中的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
D.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能听到马蹄声
3.在 2024 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曲《上春山》的歌词“山上儿童放纸鸢,山下游人纷纷追画船”描绘出大
家喜迎春日的生动画面,优美的歌声由演唱者声带    产生,以地面为参照物,游人是  (选
填“静止”或“运动”)的。
4.如图所示,玻璃钟罩内用细线悬吊着正在播放音乐的音乐芯片,用抽气机将钟罩内的空气慢慢抽出,我
们听到音乐声响度越来越小,由此可以推知,若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音乐声。这一实验说
明:   。
考点二 声音的特性
5.为了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生用琵琶表演时,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
A.琴声是由于手指振动产生的 B.琴声是由于琴弦振动产生的
C.琴声能在真空中传播 D.琴弦的振幅影响琴声的音调
6.2023 年 11 月,“启东评弹”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语言通俗、唱句顺口、吐字清楚,
乡音亲切;唱腔缓慢、拖音悦耳、腔调婉糯,引人入胜。其表演使用到的工具包括钹子、竹签、三弦、
琵琶等。收听时我们能一下辨别出演奏乐器是通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7.如图所示,同学利用塑料吸管自制了一个排箫,对着不同管子的管口吹气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对着  H 
管吹气发出音调最高(填图中字母)。
8.用小锤敲击两个音叉,在相同时间内取敲击时的两列声波图,如图甲和图乙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
次声音的  (选填“响度”或“音调”)相同。
考点三 声音的利用
9.清晨,一阵闹铃声将你从睡梦中唤醒。关于铃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铃声是由闹钟的振动产生的
B.铃声通过空气传入耳朵
C.铃声唤醒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空气中声速远小于光速
10.2023 年 6 月 1 日是第 73 个国际儿童节,小朋友们载歌载舞在大礼堂庆祝自己的节目。在以下关于声现
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朋友们可以根据音色不同判断钢琴和长笛的声音
B.班级合唱时,主唱引吭高歌,主唱的音调高,伴唱的音调低
C.距离音箱很近的小朋友,感觉耳朵都要震聋了,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声音的音调越高,在演播厅中传播的速度越快
11.AI 助手已经应用在生活中,我们给 AI 助手发送语音指令,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
息”或“能量”);AI 助手能识别出主人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人发出声音的    不同。
12.超声波产品的不断问世,使医疗技术得到极大的提升。如图所示是超声波体外碎石机,它利用了超声
波能够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考点四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3.对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B.人们可以用声学仪器接收到次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C.倒车雷达利用电磁波的反射获得障碍物的信息
D.利用声呐可探测海底的深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4.如图,唢呐是中国传统管乐器,在 2024 年央视春晚沈阳分会场的表演中,唢呐与钢琴的破壁合作向全
国人民展示了沈阳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吹唢呐时主要是空气柱振动发声 B.悠扬的钢琴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唢呐和钢琴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D.激情四射的演奏声一定不是噪声
15.2024 年 3 月 5 日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小圆同学通过学校广播了解了
会议内容,说明声音能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为保障会议正常进行,人民大会堂
周边的道路上都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在    减弱噪音。
16.我国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船“东方红 3 号”是全球最大的静音科考船。该船配有静音螺旋桨,其
噪音控制指标已达到全球最高级别,当船行驶时,水下 20 米以外的鱼群都感觉不到。该船的静音螺旋桨
是在声音的    (选填“产生”、“传播”、“接收”)环节来减弱噪声的;船上配备的声呐系统可利
用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电磁波”)探测海底地形、地貌。
考点五 与声速有关的计算
17.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
气传来的),管长 1020m,两次响声相隔 2.7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m/s,求该金属中的声速。
18.一列车匀速通过全长 2400m 的某隧道,车上的小明测得从他自己进隧道到出隧道的时间为 80s,而列车
全部通过隧道的时间为 92s。求:
(1)列车过隧道的速度;
(2)该列车的总长度;
(3)穿过隧道后,列车继续前进,面对山崖鸣笛一声,2s 后听到回声,求听到回声时距山崖多远?
19.我国南极科考队的一艘测量船,以 10m/s 的平均速度前往距离基地 144km 远的海域进行探测。到达目
的地后,科考人员将一束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如图所示,从发射到接收所用时间为 4s,若超声波在
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 1500m/s。求:
(1)测量船到达目的地所需要的时间;
(2)海底的深度。
一.选择题(共 9 小题)
1.2023 年 12 月 21 日,中国航天员汤洪波等三人离开空间站进行了约 7.5 小时舱外的活动。活动时他们必
须借助于电子通讯设备才可以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
A.太空中噪音太大
B.真空不能传声
C.电子通讯设备通话更清楚
D.物体在真空中不能振动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有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D.如果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就无法分辨
3.如图所示是一款折叠型导盲杖,在正常使用时,导盲杖会持续发出超声波。若前进方向上有障碍物,导
盲杖接收到超声波的反射信号并发出“滴滴”的提示音,离障碍物越近,提示音越尖锐,提醒盲人绕开
障碍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导盲杖发出“滴滴”的提示音,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超声波的频率比“滴滴”的提示音的频率高
4.如图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
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以上听到的声音,传播介质分别是(  )
A.固体 固体 B.固体 气体
C.气体 固体 D.气体 气体
5.对 AI 智能音箱发出“增大声音”或“减小声音”的指令时,音箱就会自动改变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传播速度
6.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个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纵轴数值的单位相同,横轴中 1ms=10﹣3s),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乙比甲的响度大 B.甲的音调比乙低
C.甲比丙的频率小 D.甲、丙的音色相同
7.古筝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图所示是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古筝曲目《茉莉花》,
传统乐器的声音从中国空间站传向了全世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悦耳的琴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手指按压在琴弦不同位置,可以改变琴声的响度
C.琴声的音调越高,在空气中传播得越快
D.听众通过琴声可以辨别出曲目,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8.校园的清晨,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宛转悠扬,书声朗朗,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妙的琴声不可能是噪声
B.鸟鸣声是振动产生的,但振动不一定发声
C.用同样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D.鸟鸣声能够传递信息
9.声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关闭门窗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340m/s
D.“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区分的
二.填空题(共 6 小题)
10.四位教师在艺术节活动中演唱的歌曲《上春山》旋律动听,歌声令人陶醉。歌声是由演唱老师的声带  
  产生,观众能区分四人的声音是由于他们的    不同。
11.2022 年 10 月 12 日,神舟十四乘组的陈冬、刘洋、蔡旭哲三位宇航员,进行了太空授课,宇航员的声
音是靠声带的    产生的,观众能听出是刘洋的声音,这是通过声音的    辨别出来的。宇航员用葫
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用相同的力气吹奏“葫芦丝”时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填
“音调”“响度”或“音色”)。
12.戏曲表演时会有二胡、古筝等多种弦乐器伴奏,按住弦的不同位置是通过改变弦的长度来改变发出声
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观看演出时禁止大声喧哗,这是在    处控
制噪声。
13.在 2024 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曲《上春山》的歌词“山上儿童放纸鸢,山下游人纷纷追画船“描绘出大
家喜迎春日的生动画面,优美的歌声由演唱者声带    产生,现场观众听到优美的歌声是通过    传
到耳朵的。
14.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经 6s 接收到来
自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m(海水中声速是 1500m/s)。此声呐   (选填“能”
或“不能”)用来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15.为了监测车辆速度是否超过了规定值,交管部门在高速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和限速标志,如图所
示,汽车经过某监测点时,测速仪从第一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 0.3s;
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 0.45s 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测速仪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
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 0.2s(超声波的速度为 340m/s 保持不变,汽车的速度恒定不变)。当测速仪第
一次发出的超声波和小车相遇时,测速仪距离汽车   m,汽车此时的速度   km/h,此时汽车   
(选填“超速”或“未超速”)
三.实验探究题(共 1 小题)
16.近几年,一些城市道路由从前的水泥路面变成了沥青路面,如图所示。小明发现汽车驶过时产生的噪
声比从前小多了,那么汽车行驶的噪声是否与路面的材料有关呢?
下表是小明在网上查到的同一辆轿车在不同路面行驶时噪声的测试数据:
实验次数 车速 km/h 水泥路面噪声 沥青路面噪声
1 72 85.4 78.5
2 108 92.6 80.6
(1)由表格信息填空,在表格中出现了一个不足之处:   。人
们以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2)根据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结论:
①同一辆车在    一定时,沥青路面上行驶时产生的噪声    ;
②同一辆车在    (选填“相同”或“不同”)路面上行驶,车速越    ,噪声越大。
(3)请你猜想:除上述因素外,汽车行驶在路面上产生噪声的大小还可能跟    (写出
一个因素)有关。
四.计算题(共 2 小题)
17.一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匀速远离一座大山,汽车鸣笛 2s 后驾驶员听到回声,已知汽车的速度为
20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求:
(1)鸣笛时,汽车距离大山多远?
(2)驾驶员听到回声时,汽车距离大山多远?
(3)此汽车长 10m,以 20m/s 的速度匀速通过一条长 90m 隧道,求汽车完全在隧道里的时间有多长?
18.小明一家利用国庆假日到武汉玩,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了如图所示标志。
(1)在路上时,由于故障汽车停在山崖的路边,此时按了一下喇叭,1.5s 后听到了回声,停车点离山崖
多远?(在空气中声速为 340m/s)
(2)故障处理后,该车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标志牌处到武汉至少需要多少小时?第 10 讲 第二章 声现象章末复习
模块一 思维导图串知识 1.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模块二 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 2.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模块三 教材习题学解题 3.了解乐音特性。
模块四 核心考点精准练(6 大考点)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模块五 小试牛刀过关测 5.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
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
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3、正确解答有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试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产生与传播
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物体振动发声,但发出的声不一定能被听见,要使声被听见,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一个误区 (1)有一定的响度;(2)有传播声音的介质;(3)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
(20Hz-20000Hz)
四种方法 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应用了转换法,比较法和归纳法;在探究真空不能传声时,应用了实验推
理法
二、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
越低。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
关,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它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
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三、声音的利用
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人们说话进行交流,医生用听诊器查病等,都是声音传递信息的例子。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起飞时,旁边建筑物玻璃被振响、爆炸声震碎玻璃、超声波碎石机振碎人体内
结石等现象,都说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传播。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要控制噪声就要知道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
(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2)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
(3)鼓膜的振动亲戚听觉。
2、从以上三个方面可知,可从三个方面控制噪声:
一、防止噪声的产生;二、阻断噪声的传播;三、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五、与声速有关的计算
与声速有关的计算主要考查声速测距,常见的考查方式有以下几种:
(1)利用声速计算打雷处到人的距离。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注意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闪电的传播时
间可以忽略不计。
(2)利用回声测距。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注意声音的传播是“有去有回”的。
(3)利用声音在金属和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计算传声时间差,或测算钢轨、金属管等的长度。
教材习题 02 解题方法
“八音盒”是一种机械音乐盒。上紧发条后圆简转动,圆筒上 ①簧片振动发声,钢片齿振动
按一定规律分布着一些凸点,它们拨动簧片就会奏出乐曲(图 越快,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
2-1)。长度不同的簧片发出的声音有何不同 高……
【答案】八音盒中长度不同的簧片发出的声音主要区别在于音调高低不同:长簧片发出的音调是
低音,而短簧片发出的音调是高音。
教材习题 03 解题方法
“声纹锁”运用声纹识别技术,能识别主人说出的“口令”并 ①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
自动解锁,而当别人说出同样的“口令”时却无法让锁打开。 构决定的,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物
你认为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什么特性来识别主人身份的 体发出的声音……
【答案】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主人身份的。
教材习题 04 解题方法
超声导盲手杖可以帮助视障人士在出行 ①人耳的听觉范围是 20Hz~20000Hz,频率超
时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当前方有障 出该范围的声,人耳无法感知;我们把高于
碍物时,手杖会发出警报声,距障碍物越 20000Hz 的声波叫超声波,把低于 20Hz 的声波
近,警报声越尖锐。请你分析一下超声手 叫做次声波。
杖的工作原理。如果警报声变得尖锐,其 ②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
频率发生了什么变化? 来,通常称为回声。
③声变得尖锐说明频率变大……
【答案】超声导盲手杖通过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其反射回来的回声,来探测前方的障碍物。
当警报声变得尖锐时,意味着障碍物距离较近,此时警报声的频率已经增加,以此来提醒
使用者注意避让。
教材习题 07 解题方法
请将下列左侧控制噪声的措施与右侧对应的解释连线。 ①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
练琴时关闭门窗 防止噪声产生 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
住宅区或学校路段禁止鸣笛 阻断噪声传播 在人耳处减弱。据此对照各个选项
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注 意分析即可解答……
练琴时关闭门窗 防止噪声产生
住宅区或学校路段禁止鸣笛 阻断噪声传播
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D.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答案】B
【解答】解:A、一切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声,故 A 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 B 正确;
C、物体不振动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故 C 错误;
D、振动停止,声音停止,故 D 错误。
故选:B。
2.能够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生活现象是(  )
A.岸上的人能听到河水流动的哗哗声音
B.海边的人能听到波浪拍打礁石的声音
C.水中的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
D.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能听到马蹄声
【答案】C
【解答】解:A、河水流动发声,通过空气传播,说明气体可以传声。故 A 不符合题意。
B、波浪拍击礁石声,通过空气传到人们耳朵,说明气体可以传声,故 B 不符合题意;
C、岸上人的说话声,通过空气、水传到潜水员耳朵,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故 C 符合题意;
D、马蹄声,通过大地传到人耳朵,说明固体能传声,且传声效果好,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在 2024 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曲《上春山》的歌词“山上儿童放纸鸢,山下游人纷纷追画船”描绘出大
家喜迎春日的生动画面,优美的歌声由演唱者声带  振动 产生,以地面为参照物,游人是  运动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优美的歌声由演唱者声带振动产生的。
以地面为参照物,游人的相对位置改变,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振动;运动。
4.如图所示,玻璃钟罩内用细线悬吊着正在播放音乐的音乐芯片,用抽气机将钟罩内的空气慢慢抽出,我
们听到音乐声响度越来越小,由此可以推知,若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音乐声。这一实验说明: 
真空不能传声 。
【答案】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用抽气机将钟罩内的空气慢慢抽出,能传声的介质越来越少,故我们听到音乐声响度越来
越小,故推测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真空不能传声。
考点二 声音的特性
5.为了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生用琵琶表演时,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
A.琴声是由于手指振动产生的
B.琴声是由于琴弦振动产生的
C.琴声能在真空中传播
D.琴弦的振幅影响琴声的音调
【答案】B
【解答】解:AB、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琵琶表演时,是琴弦的振动产生声音,故 A 错误、
B 正确;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 C 错误;
D、琴弦振动的幅度不同,声音的响度就会不同,故 D 错误;
故选:B。
6.2023 年 11 月,“启东评弹”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语言通俗、唱句顺口、吐字清楚,
乡音亲切;唱腔缓慢、拖音悦耳、腔调婉糯,引人入胜。其表演使用到的工具包括钹子、竹签、三弦、
琵琶等。收听时我们能一下辨别出演奏乐器是通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答案】C
【解答】解:收听时我们能一下辨别出演奏乐器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故 ABD 错误,C 正确。
故选:C。
7.如图所示,同学利用塑料吸管自制了一个排箫,对着不同管子的管口吹气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对着  H 
管吹气发出音调最高(填图中字母)。
【答案】H
【解答】解:当用嘴向吸管内吹气时,吸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吸管内的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的频
率越来越高,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高,H 管吹气发出音调最高。
故答案为:H。
8.用小锤敲击两个音叉,在相同时间内取敲击时的两列声波图,如图甲和图乙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
次声音的  响度 (选填“响度”或“音调”)相同。
【答案】响度。
【解答】解: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不同,振动快慢不相同,即频率不同,因此
声音的音调不相同,但波形的振幅相同,因此响度相同。
故答案为:响度。
考点三 声音的利用
9.清晨,一阵闹铃声将你从睡梦中唤醒。关于铃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铃声是由闹钟的振动产生的
B.铃声通过空气传入耳朵
C.铃声唤醒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空气中声速远小于光速
【答案】C
【解答】解:A.声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闹铃声是由闹钟的振动产生的,故 A 正确;
B.闹钟和人之间有空气,闹钟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们耳朵中的,故 B 正确;
C.铃声唤醒你从睡梦中唤醒,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 C 错误;
D.空气中声速是 340m/s,光速是 3×108 m/s,故 D 正确。
故选:C。
10.2023 年 6 月 1 日是第 73 个国际儿童节,小朋友们载歌载舞在大礼堂庆祝自己的节目。在以下关于声现
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朋友们可以根据音色不同判断钢琴和长笛的声音
B.班级合唱时,主唱引吭高歌,主唱的音调高,伴唱的音调低
C.距离音箱很近的小朋友,感觉耳朵都要震聋了,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声音的音调越高,在演播厅中传播的速度越快
【答案】A
【解答】解:A、小朋友们可以根据音色不同判断钢琴和长笛的声音,故 A 正确;
B、班级合唱时,主唱引吭高歌,主唱和伴唱的音调一样高,故 B 错误;
C、距离音箱很近的小朋友,感觉耳朵都要震聋了,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 C 错误;
D、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演播厅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快,故 D 错误。
故选:A。
11.AI 助手已经应用在生活中,我们给 AI 助手发送语音指令,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信息 (选填“信
息”或“能量”);AI 助手能识别出主人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人发出声音的  音色 不同。
【答案】信息;音色。
【解答】解:们给 AI 助手发送语音指令,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不同有关;
故答案为:信息;音色。
12.超声波产品的不断问世,使医疗技术得到极大的提升。如图所示是超声波体外碎石机,它利用了超声
波能够传递  能量 (选填“信息”或“能量”)。
【答案】能量。
【解答】解:超声波体外碎石机,利用了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能量。
考点四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3.对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B.人们可以用声学仪器接收到次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C.倒车雷达利用电磁波的反射获得障碍物的信息
D.利用声呐可探测海底的深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B
【解答】解:A、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 A 错误;
B、人们可以用声学仪器接收到次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故 B 正确;
C、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的反射获得障碍物的信息,故 C 错误;
D、利用声呐可探测海底的深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 D 错误。
故选:B。
14.如图,唢呐是中国传统管乐器,在 2024 年央视春晚沈阳分会场的表演中,唢呐与钢琴的破壁合作向全
国人民展示了沈阳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吹唢呐时主要是空气柱振动发声
B.悠扬的钢琴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唢呐和钢琴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D.激情四射的演奏声一定不是噪声
【答案】A
【解答】解:A.吹唢呐时主要是空气柱振动发声,故 A 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故 B 错误;
C.音色是发声体所特有的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唢呐
和钢琴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 C 错误;
D.若激情四射的演奏声如果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休息,也是噪声,故 D 错误。
故选:A。
15.2024 年 3 月 5 日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小圆同学通过学校广播了解了
会议内容,说明声音能传递  信息 (选填“信息”或“能量”);为保障会议正常进行,人民大会堂
周边的道路上都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在  声源处 减弱噪音。
【答案】信息;声源处。
【解答】解:小圆同学通过学校广播了解了会议内容,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为保障会议正常进行,人
民大会堂周边的道路上都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
故答案为:信息;声源处。
16.我国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船“东方红 3 号”是全球最大的静音科考船。该船配有静音螺旋桨,其
噪音控制指标已达到全球最高级别,当船行驶时,水下 20 米以外的鱼群都感觉不到。该船的静音螺旋桨
是在声音的  产生 (选填“产生”、“传播”、“接收”)环节来减弱噪声的;船上配备的声呐系统
可利用  超声波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电磁波”)探测海底地形、地貌。
【答案】产生;超声波。
【解答】解:该船的静音螺旋桨,禁止声音的产生,是在声音的产生环节来减弱噪声的。
声波可以传递信息,船上配备的声呐系统可利用超声波探测海底地形、地貌。
故答案为:产生;超声波。
考点五 与声速有关的计算
17.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
气传来的),管长 1020m,两次响声相隔 2.7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m/s,求该金属中的声速。
【答案】金属中的声速是 4080m/s。
【解答】解:因为 v= ,
所以声音的传播时间:
t 空气= = =3s,
由题意知:t 空气﹣t 金属=2.75s,
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时间:
t 金属=t 空气﹣2.75s=3s﹣2.75s=0.25s,
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 v 金属= = =4080m/s。
答:金属中的声速是 4080m/s。
18.一列车匀速通过全长 2400m 的某隧道,车上的小明测得从他自己进隧道到出隧道的时间为 80s,而列车
全部通过隧道的时间为 92s。求:
(1)列车过隧道的速度;
(2)该列车的总长度;
(3)穿过隧道后,列车继续前进,面对山崖鸣笛一声,2s 后听到回声,求听到回声时距山崖多远?
【答案】(1)列车过隧道的速度为 30m/s;
(2)该列车的总长度为 360m;
(3)听到回声时距山崖 310m。
【解答】解:(1)小明自己进隧道到出隧道的时间为 80s,则:

(2)列车全部通过隧道经过的路程为:
s=vt2=30m/s×92s=2760m;
列车的长度为:
L 车=s﹣L 隧道=2760m﹣2400m=360m;
(3)行驶的列车面对山崖鸣笛一声,2s 后听到回声,各距离的关系如图所示:
因鸣笛后 2s 后听到回声,在空气中声速约为 340m/s,
则有:
2s1=v 声 t﹣vt,
代入数据解得

答:(1)列车过隧道的速度为 30m/s;
(2)该列车的总长度为 360m;
(3)听到回声时距山崖 310m。
19.我国南极科考队的一艘测量船,以 10m/s 的平均速度前往距离基地 144km 远的海域进行探测。到达目
的地后,科考人员将一束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如图所示,从发射到接收所用时间为 4s,若超声波在
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 1500m/s。求:
(1)测量船到达目的地所需要的时间;
(2)海底的深度。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 v= 可得,测量船到达目的地的时间:
t= = =14400s。
(2)超声波从海面处传到海底的时间:
t′= t 总= ×4s=2s,
由 v= 可得,海底深度:
h=s′=v′t′=1500m/s×2s=3000m。
答:(1)测量船到达目的地所需要的时间为 14400s;
(2)海底的深度为 3000m。
一.选择题(共 9 小题)
1.2023 年 12 月 21 日,中国航天员汤洪波等三人离开空间站进行了约 7.5 小时舱外的活动。活动时他们必
须借助于电子通讯设备才可以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
A.太空中噪音太大
B.真空不能传声
C.电子通讯设备通话更清楚
D.物体在真空中不能振动
【答案】B
【解答】解:太空中是真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在太空中他们只能用电子通讯设备进行交流,
故 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B。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有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D.如果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就无法分辨
【答案】A
【解答】解: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 A 正确;
B、人能听到的声音条件有三:(1)声源且发声振动的频率在 20Hz﹣20000Hz 之间;(2)有传声的介
质:如空气等;(3)有良好的听力,故 B 错误;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相同,故 C 错误;
D、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如果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我们依旧能分辨,
故 D 错误。
故选:A。
3.如图所示是一款折叠型导盲杖,在正常使用时,导盲杖会持续发出超声波。若前进方向上有障碍物,导
盲杖接收到超声波的反射信号并发出“滴滴”的提示音,离障碍物越近,提示音越尖锐,提醒盲人绕开
障碍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导盲杖发出“滴滴”的提示音,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超声波的频率比“滴滴”的提示音的频率高
【答案】D
【解答】解: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 A 错误;
B、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故 B 错误;
C、导盲杖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 C 错误;
D、超声波的频率比提示音的频率高,因为超声波频率在 20000Hz 以上,提示音的频率在 20Hz~20000Hz
之间,故 D 正确。
故选:D。
4.如图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
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以上听到的声音,传播介质分别是(  )
A.固体 固体 B.固体 气体
C.气体 固体 D.气体 气体
【答案】B
【解答】解: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
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即气体)传播的。
故选:B。
5.对 AI 智能音箱发出“增大声音”或“减小声音”的指令时,音箱就会自动改变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传播速度
【答案】B
【解答】解:对 AI 智能音箱发出“增大声音”或“减小声音”的指令时,音箱就会自动改变声音的响度。
故选:B。
6.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个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纵轴数值的单位相同,横轴中 1ms=10﹣
3s),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乙比甲的响度大 B.甲的音调比乙低
C.甲比丙的频率小 D.甲、丙的音色相同
【答案】D
【解答】解:A.由图甲、乙可知,甲、乙图像的振幅相同,所以响度相同,故 A 错误;
B.由图甲、乙可知,甲 0.2ms 内均振动 2 次、乙 0.4ms 内均振动 2 次,甲的振动频率较高,音调较高,
故 B 错误;
C.由图甲、丙可知,甲、丙 0.2ms 内均振动 2 次,所以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故 C 错误;
D.由图甲、丙可知,甲、丙的波形相同,所以音色相同,故 D 正确。
故选:D。
7.古筝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图所示是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古筝曲目《茉莉花》,
传统乐器的声音从中国空间站传向了全世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悦耳的琴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手指按压在琴弦不同位置,可以改变琴声的响度
C.琴声的音调越高,在空气中传播得越快
D.听众通过琴声可以辨别出曲目,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D
【解答】解:A、悦耳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 A 错误;
B、手指按压在琴弦不同位置,振动频率改变,可以改变琴声的音调,故 B 错误;
C、琴声的音调越高,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变,故 C 错误;
D、听众通过琴声可以辨别出曲目,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 D 正确。
故选:D。
8.校园的清晨,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宛转悠扬,书声朗朗,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妙的琴声不可能是噪声
B.鸟鸣声是振动产生的,但振动不一定发声
C.用同样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D.鸟鸣声能够传递信息
【答案】D
【解答】解:A、美妙的琴声可能是噪声,故 A 错误;
B、鸟鸣声是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故 B 错误;
C、用同样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琴弦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 C 错误;
D、鸟鸣声能够传递信息,故 D 正确。
故选:D。
9.声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关闭门窗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340m/s
D.“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区分的
【答案】B
【解答】解:A、关闭门窗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 A 错误;
B、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波具有能量,故 B 正确;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 0,故 C 错误;
D、音色是由发声体自身特点决定的,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区分
的,故 D 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共 6 小题)
10.四位教师在艺术节活动中演唱的歌曲《上春山》旋律动听,歌声令人陶醉。歌声是由演唱老师的声带  
振动 产生,观众能区分四人的声音是由于他们的  音色 不同。
【答案】振动;音色。
【解答】解:歌声是由演唱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观众能区分四人的声音是由于他们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11.2022 年 10 月 12 日,神舟十四乘组的陈冬、刘洋、蔡旭哲三位宇航员,进行了太空授课,宇航员的声
音是靠声带的  振动 产生的,观众能听出是刘洋的声音,这是通过声音的  音色 辨别出来的。宇
航员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用相同的力气吹奏“葫芦丝”时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音调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答案】振动;音色;音调。
【解答】解:(1)振动产生声音,宇航员的声音是靠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2)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不同,声音各具特色,称为音色,观众能听出是刘洋的声音,这是通过声音的
音色辨别的;
(3)用相同的力气吹奏“葫芦丝“时按不同的孔,空气柱的长短发生了变化,振动的频率发生了变化,
音调发生了变化。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音调。
12.戏曲表演时会有二胡、古筝等多种弦乐器伴奏,按住弦的不同位置是通过改变弦的长度来改变发出声
音的  音调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观看演出时禁止大声喧哗,这是在  声源处 
处控制噪声。
【答案】音调;声源处。
【解答】解:使用弦乐器演奏时,手指按住弦的不同位置,改变弦振动的长度,弦振动的快慢改变,即
频率改变,从而改变音调。
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禁止大声喧哗,这是在声源处减
弱噪声。
故答案为:音调;声源处。
13.在 2024 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曲《上春山》的歌词“山上儿童放纸鸢,山下游人纷纷追画船“描绘出大
家喜迎春日的生动画面,优美的歌声由演唱者声带  振动 产生,现场观众听到优美的歌声是通过  
空气 传到耳朵的。
【答案】振动;空气。
【解答】解:优美的歌声由演唱者声带振动产生,现场观众听到优美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的。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14.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经 6s 接收到来
自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4500 m(海水中声速是 1500m/s)。此声呐  不能 (选填
“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答案】4500;不能。
【解答】解: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t= ×6s=3s,
该处的海深:s=vt=1500m/s×3s=4500m;
超声波需要在介质中传播,太空中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因此声呐不能用来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故答案为:4500;不能。
15.为了监测车辆速度是否超过了规定值,交管部门在高速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和限速标志,如图所
示,汽车经过某监测点时,测速仪从第一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 0.3s;
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 0.45s 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测速仪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
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 0.2s(超声波的速度为 340m/s 保持不变,汽车的速度恒定不变)。当测速仪第
一次发出的超声波和小车相遇时,测速仪距离汽车 51 m,汽车此时的速度 153 km/h,此时汽车 
超速 (选填“超速”或“未超速”)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到达汽车处所用的时间 t1= =0.15s,
由 v= 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
s1=v 声 t1=340m/s×0.15s=51m。
测速仪第二次发出超声波到达汽车处所用的时间 t2= =0.1s,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
s2=v 声 t2=340m/s×0.1s=34m;
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接受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s=s2﹣s1=51m﹣34m=17m。
由题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Δt=0.45s,
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接受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时间:
t=Δt﹣t1+t2=0.45s﹣0.15s+0.1s=0.4s,
则汽车的速度为:
v= = =42.5m/s=153km/h。
因为 v=153km/h>120km/h,所以汽车在此路段超速。
故答案为:51;153;超速。
三.实验探究题(共 1 小题)
16.近几年,一些城市道路由从前的水泥路面变成了沥青路面,如图所示。小明发现汽车驶过时产生的噪
声比从前小多了,那么汽车行驶的噪声是否与路面的材料有关呢?
下表是小明在网上查到的同一辆轿车在不同路面行驶时噪声的测试数据:
实验次数 车速 km/h 水泥路面噪声 沥青路面噪声
1 72 85.4 78.5
2 108 92.6 80.6
(1)由表格信息填空,在表格中出现了一个不足之处: 没有写出噪声的单位 。人们以  分贝 为
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2)根据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结论:
①同一辆车在  车速 一定时,沥青路面上行驶时产生的噪声  小 ;
②同一辆车在  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路面上行驶,车速越  大 ,噪声越大。
(3)请你猜想:除上述因素外,汽车行驶在路面上产生噪声的大小还可能跟  车轮的材料 (写出一
个因素)有关。
【答案】(1)没有写出噪声的单位;分贝;
(2)车速;小;相同;大;
(3)车轮的材料。
【解答】解:(1)表格中出现了一个不足之处是没有写出噪声的单位;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
弱的等级;
(2)根据表中数据分别纵向对比,车型和路面不变,速度越大,噪声越大;
车型和车速不变时,沥青路面比水泥路面噪声小;
(3)此题为开放试题,结合生活经验从轮胎方面进行分析,比如轮胎的气压、轮胎的花纹、轮胎的材料
以及车身重等等。
故答案为:(1)没有写出噪声的单位;分贝;
(2)车速;小;相同;大;
(3)车轮的材料。
四.计算题(共 2 小题)
17.一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匀速远离一座大山,汽车鸣笛 2s 后驾驶员听到回声,已知汽车的速度为
20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求:
(1)鸣笛时,汽车距离大山多远?
(2)驾驶员听到回声时,汽车距离大山多远?
(3)此汽车长 10m,以 20m/s 的速度匀速通过一条长 90m 隧道,求汽车完全在隧道里的时间有多长?
【答案】(1)鸣笛时,汽车距离大山为 320m;
(2)驾驶员听到回声时,汽车距离大山为 360m;
(3)汽车完全在隧道里的时间为 4s。
【解答】解:(1)声音传播的路程:
s1=v 声 t=340m/s×2s=680m;
由在 t=2s 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
s2=v 车 t=20m/s×2s=40m,
设汽车司机鸣笛时距离大山为 s,
则:2s=s1﹣s2=680m﹣40m=640m,
解得:s=320m;
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前方大山的距离:
s′=s+s2=320m+40m=360m;
(3)汽车完全通过隧道经过的路程等于车长加隧道长,即 s″=s 隧道﹣s 车=90m﹣10m=80m,
由 v= 可知,汽车完全通过隧道所用时间为:t'= = =4s。
答:(1)鸣笛时,汽车距离大山为 320m;
(2)驾驶员听到回声时,汽车距离大山为 360m;
(3)汽车完全在隧道里的时间为 4s。
18.小明一家利用国庆假日到武汉玩,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了如图所示标志。
(1)在路上时,由于故障汽车停在山崖的路边,此时按了一下喇叭,1.5s 后听到了回声,停车点离山崖
多远?(在空气中声速为 340m/s)
(2)故障处理后,该车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标志牌处到武汉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答案】(1)停车点离山崖 255m;
(2)从交通标志牌处到武汉至少需要 1.5 小时。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汽车停在山崖的路边,声音传到山崖的时间 t= ×1.5s=0.75s,
由 v= 可得,停车点离山崖距离 s=v 声 t=340m/s×0.75s=255m;
(2)从图中可知此路段限速 v′=100km/h,到武汉的路程 s′=120km,
该车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由 v= 可得,从交通标志牌处到武汉至少需要至少需要的时间:
t′= = =1.2h。
答:(1)停车点离山崖 255m;
(2)从交通标志牌处到武汉至少需要 1.5 小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