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讲 升华和凝华
模块一 思维导图串知识 1.理解物质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模块二 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 2.了解物质升华和凝华伴随的吸放热。
模块三 教材习题学解题 3.会利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模块四 核心考点精准练(3 大考点)
模块五 小试牛刀过关测
1、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升华时要吸热。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凝华时要放热。
(3)升华和凝华区别:
物态变化 升华 凝华
定义 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吸放热 吸热 放热
举例 碘升华、樟脑球变小、干冰升华 霜、冰花、雾凇的形成
识别方法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中间不经液态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中间不经液态
注意
(1)升华和凝华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两种状态之间直接的相互转化,中间并没有经过液体这个过程。
(2)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发生升华和凝华现象,它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
2、生活中的升华现象:例如碘化钾、干冰、硫、磷、樟脑等物质都有很显著的升华现象,冰冻衣服风干也
是升华现象。
3、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冬天“窗花”是凝华现象,日光灯管两端变黑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生产的。
4、水的三态变化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等,也就是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
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使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3)水的三态变化图
教材习题 01 解题方法
观察碘的升华时,为什么利用浇 ①碘的熔点大约在 113.5℃,而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通常在 300
热水或浇凉水的方式而不用酒 至 450 摄氏度之间。
精灯直接加热含有碘颗粒的玻 ②为了探究碘的升华现象,应确保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因
璃容器呢 请你查阅碘的熔点和 为水的沸点是 100℃,碘的熔点是 113.5℃、沸点是 184.4℃,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说明原因。 可见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确保碘不会熔化,而直接升华为
气态的碘蒸气……
【答案】
教材习题 02 解题方法
衣柜里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北 ①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的过
方寒冷的冬天,晾在室外结冰的衣服慢慢变 程,而不经过液态……
干。你如何说明这些都是升华现象
【答案】
教材习题 03 解题方法
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 ①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
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经熔化就 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
会直接变成气体,所以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制冷作 态的过程叫凝华,升华吸热,凝
用,可用于人工降水。这是由于干冰在常温下会迅速变 华放热。
为气体并吸热,促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 ②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从而达到降水的条件。 叫液化,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你能试着分析上面一段描述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吗 叫做熔化……
【答案】
考点一 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
1.2024 年 4 月份赤峰市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迎来了几场降雨,人工降雨就是通过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升
华吸热使高空的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其中“水蒸气变成冰粒”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凝华 C.液化 D.熔化
2.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下列描述水的物态变化中吸、放热
情况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周围会冒“白气”
C.秋天,早晨的草地上会有露珠 D.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
3.如图所示,甲、乙、丙是某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其中丙图的物质处于 状态,该物质由乙
图状态直接变成甲图状态的过程叫做 (填物态变化名称)。
4.2023 年的冬天最火的莫过于哈尔滨了,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尝试“泼水成冰”的游戏。如图所示,“泼
水成冰”需要滚烫的开水在零下 30℃以下的极寒环境中才能成功。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开水能在
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水蒸气 成小冰晶,同时热水相比于冷水更易甩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遇冷会
成冰。
考点二 升华与凝华的吸放热及其应用
5.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对谚语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放热
D.“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6.天气转暖,冰雪大世界的冰雕会逐渐熔化,下列现象中吸、放热的情况与冰雕熔化相同的是( )
A. 深秋凝霜 B. 清晨结露
C. 湿衣晾干 D. 泼水成冰
7.2024 年 1 月 17 日,长征七号遥八运载火箭携带天舟七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由于高速运动,飞船的外
壳温度会比较高,为了给外壳降温,在飞船外壳上有特殊的固态涂层,该涂层可以瞬间 (填写物态
变化名称)为气体,达到 的目的(选填“升温”或“降温”)。
8.在观察物态变化现象时,老师往 A、B 两支相同的试管里装入适量的“冰块”,其中一个为干冰(固态二
氧化碳),并在试管口套上气球,很快发现 A 试管上气球鼓起来了;一段时间后,A 试管外壁出现“霜”,B
试管底部外壁出现“露”。气球鼓起来的原因是 ,霜的形成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露的形成需要
热。
考点三 生活中的升、凝华现象
9.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冰雪融化 B.浓雾消散 C.呵气成霜 D.滴水成冰
10.四季更替,岁月变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与节气有
关的物态变化,判断正确是( )
A.“谷雨”节气,雨是液化时吸热形成的
B.“白露”节气,露是汽化时吸热形成的
C.“霜降”节气,霜是凝华时放热形成的
D.“小雪”节气,雪是升华是吸热形成的
11.冬天天气寒冷,小曼喜欢吃火锅,小曼观察到火锅沸腾时会冒“热气”,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
现象;夏天天气炎热,小曼喜欢吃雪糕,雪糕刚从冰柜拿出时,表面会附有许多“白色粉末”,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此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12.2024 年 2 月,一场罕见的霰雪天气袭击了山东多个地市。霰(xin),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形
成的白色小冰粒。它是《诗经 小雅 颊弁》中“如彼雨雪,先维集霰”是《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霰,古人视为吉祥的象征。霰在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此过程中,需
要 热量。
一、单选题
1.有关下列四个节气包含的物理知识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露的形成过程是汽化现象
B.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水结冰的过程是凝固现象
C.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的形成过程是凝固现象
D.大雪:降雪增多,渐有积雪。积雪消融过程需要放热
2.今年开学初,突降小冰粒,它不是冰雹也不是雪,而是霰(xian),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形成的
白色小冰粒!它是《诗经 小雅 頰弁》中“如彼雨雪,先集维霰”的霰,是《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霰,古人视为吉祥的象征。关于“霰”形成时的物态变化,最可能是( )
A.液化 B.凝华 C.凝固 D.熔化
3.深秋的清晨,路边的草坪上有一层薄薄的霜:冬天跑步时,同学们呼出一团团“白气”;戴眼镜的同学从
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屋里,眼镜迅速“起雾”了。关于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 B.同学们呼出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
C.眼镜“起雾”是凝华现象 D.引起“白气”和“起雾”两种现象的原因相同
4.下列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5.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人们吃粽子、佩香囊、赛龙舟等。如图在锅中加入适量水煮粽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煮粽子的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煮粽子时锅里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C.煮好后打开锅盖,看到锅盖内表面有许多小水珠,水珠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
D.未吃完的粽子放入冰箱冷冻后再取出,粽子表面有一层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6.图所示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
A. 山间形成“雾” B. 树叶上形成“霜”
C. 草叶上形成“露珠” D. 湖面上冰化成“水”
7.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雾凇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此过程要放热
B.自然界中白雾的消散是升华现象,此过程要吸热
C.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防止蔬菜冻坏,利用了水凝固放热
D.炎热的夏天,开空调的房间窗玻璃上的内侧会出汗,这是液化现象
8.严冬,狗去舔古力盖上的食物时,舌头被粘在金属上(如图),在狗舌与金属交界处撒些盐,很快就使
舌头与金属分开。该过程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 )
A.先凝固后熔化 B.先凝华后熔化
C.先凝固后升华 D.先凝华后液化
二、填空题
9.“千手观音”在春节晚会上被一群风华少女用精美绝伦的舞蹈演绎得淋漓尽致:
(1)聋哑少女听不清声音,她们是如何感知音乐节奏的?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箱、舞台
产生 ,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2)舞台上云雾缭绕,宛如天庭,它们是固态二氧化碳 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
成“白气”(填物态变化)而产生的效果;
10.常温下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试管里,用气球套在试管口上(如图所示),会看到气球越来越大,
这是由于干冰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一段时间,试管壁外结了一层霜,这层霜形成时需要
热量。
11.2022 年 4 月 16 日神舟十三号返回,舱体进入大气层后,将与空气发生剧烈摩擦,舱体表面局部温度可
达上千摄氏度。为了确保舱内温度依然舒适,飞船控温的主要手段就是依靠防热结构对舱内进行保护。科
研人员在舱体表面设计了防热涂层,敷设有一层烧蚀材料。当达到一定温度时,烧蚀材料 (填物
态变化)变成气态脱落,带走大量热量;以宇航员王亚平为参照物,宇航员翟志刚是 (填“运动”或
“静止”)的。
12.今年 2 月初,我省部分地区经历了一场冻雨加暴雪的天气灾害。冬末春初时,有时雨落在树木、高楼、
山岩、电杆等物体上,这种雨在气象学上叫“冻雨”。冻雨大量冻结积累后能压断电线和树枝,严重的冻雨会
把房子压塌。冻雨“滴水成冰”本质上是一种 现象,雪的形成本质上是一种 现象。(两空均填
写物态变化名称)
13.在我国的新疆,冬天的时候温度会非常的低。2022 年 12 月 24 日,因冷空气来袭,新疆阿勒泰部分地
区的最低气温达到了﹣42℃。突然来袭的低温天气导致车辆无法通行,边防战士只能依靠军马踏上风雪巡
路。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2℃”读作 ;
(2)巡路时边防战士口罩上经常会挂着霜,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 (填“吸热”或“放热”) (选
填物态变化名)形成的;
(3)要想测量当地的气温,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装表中哪种物质? 。
物质 水 水银 酒精 煤油
凝固点/℃ 0 ﹣39 ﹣117 ﹣30
三、实验题
14.小明用“水浴法”给某种物质加热。实验时先将该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
中,用酒精灯加热,如图甲所示。小明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并描绘出该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
乙所示。
(1)在组装图乙中实验器材时,合理的顺序应是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该物质在第 2min 时处于固态,根据实验数据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根据描绘的图像,该物质熔化过程为 段,熔化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该物质的沸点为 ℃;
(5)水温较高时,烧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这些“白气”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与
(选填“窗户冰花”、“白雪皑皑”或“晨雾弥漫“)是同一种现象。
15.如图甲是用海波和石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开始实验后,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为 ℃;
(2)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石蜡是 (选
填“晶体”或“非晶体”);
(3)如图丙是“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实验,图甲、图丙两个实验都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
(填字母)。
A.都是为了受热均匀
B.都是为了控制温度
C.图甲是为了受热均匀,图丙是为了控制温度
D.图甲是为了控制温度,图丙是为了受热均匀第 14 讲 升华和凝华
模块一 思维导图串知识 1.理解物质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模块二 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 2.了解物质升华和凝华伴随的吸放热。
模块三 教材习题学解题 3.会利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模块四 核心考点精准练(3 大考点)
模块五 小试牛刀过关测
1、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升华时要吸热。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凝华时要放热。
(3)升华和凝华区别:
物态变化 升华 凝华
定义 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吸放热 吸热 放热
举例 碘升华、樟脑球变小、干冰升华 霜、冰花、雾凇的形成
识别方法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中间不经液态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中间不经液态
注意
(1)升华和凝华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两种状态之间直接的相互转化,中间并没有经过液体这个过程。
(2)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发生升华和凝华现象,它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
2、生活中的升华现象:例如碘化钾、干冰、硫、磷、樟脑等物质都有很显著的升华现象,冰冻衣服风干也
是升华现象。
3、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冬天“窗花”是凝华现象,日光灯管两端变黑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生产的。
4、水的三态变化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等,也就是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
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使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3)水的三态变化图
教材习题 01 解题方法
观察碘的升华时,为什么利用浇 ①碘的熔点大约在 113.5℃,而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通常在 300
热水或浇凉水的方式而不用酒 至 450 摄氏度之间。
精灯直接加热含有碘颗粒的玻 ②为了探究碘的升华现象,应确保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因
璃容器呢 请你查阅碘的熔点和 为水的沸点是 100℃,碘的熔点是 113.5℃、沸点是 184.4℃,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说明原因。 可见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确保碘不会熔化,而直接升华为
气态的碘蒸气……
【答案】碘的熔点大约在 113.5 摄氏度,而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通常在 300 至 450 摄氏度之间。这
意味着如果使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含有碘颗粒的玻璃容器,酒精灯的火焰温度远远超过了碘的熔
点,这可能会导致碘不仅升华为气体,而且还可能熔化为液体。所有通常会选择使用浇热水或浇
凉水的方式来观察碘的升华过程,而不是直接使用酒精灯加热。
教材习题 02 解题方法
衣柜里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北 ①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的过
方寒冷的冬天,晾在室外结冰的衣服慢慢变 程,而不经过液态……
干。你如何说明这些都是升华现象
【答案】(1)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固态的樟脑
丸直接升华为气态。(2)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凝固成冰,结冰的衣服慢慢变干,冰直
接变为气态,这是升华现象。
教材习题 03 解题方法
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 ①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
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经熔化就 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
会直接变成气体,所以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制冷作 态的过程叫凝华,升华吸热,凝
用,可用于人工降水。这是由于干冰在常温下会迅速变 华放热。
为气体并吸热,促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 ②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从而达到降水的条件。 叫液化,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你能试着分析上面一段描述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吗 叫做熔化……
【答案】解:(1)二氧化碳变成干冰,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
(2)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
(3)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由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
(4)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冰晶,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
(5)小冰晶下落过程中变成水滴,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
答:上面一段描述中包含了:凝华、升华、液化、熔化。
考点一 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
1.2024 年 4 月份赤峰市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迎来了几场降雨,人工降雨就是通过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升
华吸热使高空的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其中“水蒸气变成冰粒”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凝华 C.液化 D.熔化
【答案】B
【详解】水蒸气变成小冰粒,是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故 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2.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下列描述水的物态变化中吸、放热
情况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周围会冒“白气”
C.秋天,早晨的草地上会有露珠
D.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
【答案】A
【详解】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周围会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雾凇是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因此这几种物态变化中吸、放热情况与其它三个不同
的是冰雪消融。故 A 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3.如图所示,甲、乙、丙是某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其中丙图的物质处于 状态,该物质由乙
图状态直接变成甲图状态的过程叫做 (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 液态 升华
【解析】【小题 1】[1][2]由图可知:图甲分子排列极度散乱,间距很大,是气体分子的排列模型;图乙分
子排列没有固定的位置,比较松散,是液体分子的排列模型;图丙分子排列十分紧密,是固体分子的排列
模型。 物质由乙图状态直接变成甲图状态的过程,也就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4.2023 年的冬天最火的莫过于哈尔滨了,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尝试“泼水成冰”的游戏。如图所示,“泼
水成冰”需要滚烫的开水在零下 30℃以下的极寒环境中才能成功。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开水能在
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水蒸气 成小冰晶,同时热水相比于冷水更易甩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遇冷会
成冰。
【答案】 凝华 凝固
【详解】[1] 水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开水能在短时间内汽化成水蒸气,“泼水成冰”是水蒸气遇到温差较
大的环境时,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凝华形成的,凝华需要放热。
[2] 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固,小水滴遇冷会凝固成冰。
考点二 升华与凝华的吸放热及其应用
5.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对谚语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放热
D.“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答案】D
【详解】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此过程需要放热,故 A 错误;
BC.雾和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液化过程需要放热,故 BC 错误;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晶,凝华过程需要放热,故 D 正确。
故选 D。
6.天气转暖,冰雪大世界的冰雕会逐渐熔化,下列现象中吸、放热的情况与冰雕熔化相同的是( )
A. 深秋凝霜 B. 清晨结露
C. 湿衣晾干 D. 泼水成冰
【答案】C
【详解】冰雕熔化的过程吸收热量。
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 A 不符合题意;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 B 不符合题意;
C.湿衣晾干是汽化过程,汽化过程吸热,故 C 符合题意;
D.泼水成冰是凝固过程,凝固放热,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7.2024 年 1 月 17 日,长征七号遥八运载火箭携带天舟七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由于高速运动,飞船的外
壳温度会比较高,为了给外壳降温,在飞船外壳上有特殊的固态涂层,该涂层可以瞬间 (填写物态
变化名称)为气体,达到 的目的(选填“升温”或“降温”)。
【答案】 升华 降温
【解析】【小题 1】[1][2]科学家为保证火箭在高温下的安全运行,在表面覆盖了特殊涂层,涂层中的氧化
硒、硫化汞等物质,会在高温时发生升华为气体,从返回舱外壳吸收大量的热量,达到降低温度的目的,
使得舱内的温度正常。
8.在观察物态变化现象时,老师往 A、B 两支相同的试管里装入适量的“冰块”,其中一个为干冰(固态二
氧化碳),并在试管口套上气球,很快发现 A 试管上气球鼓起来了;一段时间后,A 试管外壁出现“霜”,B
试管底部外壁出现“露”。气球鼓起来的原因是 ,霜的形成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露的形成需要
热。
【答案】 干冰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 凝华 放
【详解】(1)[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在试管中放入一些干冰,再将气球紧套在试管口,过一
会气球会鼓起来,原因是干冰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
(2)[2][3]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放置
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外壁出现了白霜,这是由于干冰发生升华现象,升华时吸热,使 A 试管底部温度降
低,从而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外壁凝华成霜;B 试管中放入冰块,试管壁温度降低,当空气中的水
蒸气遇冷时,液化成小水珠,即露,液化的过程中放热。
考点三 生活中的升、凝华现象
9.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冰雪融化 B.浓雾消散 C.呵气成霜 D.滴水成冰
【答案】C
【详解】A.冰雪消融,是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 A 不符合题意;
B.浓雾消散,是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 B 不符合题意;
C.气凝结霜,是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故 C 符合题意;
D.滴水成冰,是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0.四季更替,岁月变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与节气有
关的物态变化,判断正确是( )
A.“谷雨”节气,雨是液化时吸热形成的
B.“白露”节气,露是汽化时吸热形成的
C.“霜降”节气,霜是凝华时放热形成的
D.“小雪”节气,雪是升华是吸热形成的
【答案】C
【详解】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热,故 A 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热,故 B 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 C 正确;
D.雪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 D 错误。
故选 C。
11.冬天天气寒冷,小曼喜欢吃火锅,小曼观察到火锅沸腾时会冒“热气”,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
现象;夏天天气炎热,小曼喜欢吃雪糕,雪糕刚从冰柜拿出时,表面会附有许多“白色粉末”,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此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 液化 凝华 放热
【解析】【小题 1】[1]“热气”是由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液态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
[2][3]从冰箱拿出的冰棒表面会附有许多“白色粉末”,这是冰箱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附在表面形成的。这个
过程要放出热量。
12.2024 年 2 月,一场罕见的霰雪天气袭击了山东多个地市。霰(xin),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形
成的白色小冰粒。它是《诗经 小雅 颊弁》中“如彼雨雪,先维集霰”是《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霰,古人视为吉祥的象征。霰在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此过程中,需
要 热量。
【答案】 凝华 放出
【详解】[1][2]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形成的白色小冰粒,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一、单选题
1.有关下列四个节气包含的物理知识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露的形成过程是汽化现象
B.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水结冰的过程是凝固现象
C.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的形成过程是凝固现象
D.大雪:降雪增多,渐有积雪。积雪消融过程需要放热
【答案】B
【详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现象,故 A 错误;
B.水结成冰,是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现象,故 B 正确;
C.霜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现象,故 C 错误;
D.积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 D 错误。
故选 B。
2.今年开学初,突降小冰粒,它不是冰雹也不是雪,而是霰(xian),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形成
的白色小冰粒!它是《诗经 小雅 頰弁》中“如彼雨雪,先集维霰”的霰,是《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
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霰,古人视为吉祥的象征。关于“霰”形成时的物态变化,最可能是( )
A.液化 B.凝华 C.凝固 D.熔化
【答案】B
【详解】凝华指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成固态,霰是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形成的。
故选 B。
3.深秋的清晨,路边的草坪上有一层薄薄的霜:冬天跑步时,同学们呼出一团团“白气”;戴眼镜的同学从
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屋里,眼镜迅速“起雾”了。关于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 B.同学们呼出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
C.眼镜“起雾”是凝华现象 D.引起“白气”和“起雾”两种现象的原因相同
【答案】D
【详解】A.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 A 错误;
B.“白气”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 B 错误;
C.温暖的屋里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眼镜片时发生液化,变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所以眼睛片模糊,
即“起雾”,故 C 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引起“白气”和“起雾”两种现象的原因相同,都是液化现象引起的,故 D 正确。
故选 D。
4.下列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C
【详解】A.液态水变成固态冰,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 A 错误;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 B 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 C 正确;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 D 错误。
故选 C。
5.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人们吃粽子、佩香囊、赛龙舟等。如图在锅中加入适量水煮粽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煮粽子的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煮粽子时锅里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C.煮好后打开锅盖,看到锅盖内表面有许多小水珠,水珠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
D.未吃完的粽子放入冰箱冷冻后再取出,粽子表面有一层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答案】D
【详解】A.根据液体的沸腾特点可知,煮粽子的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需要继续吸热,故 A
错误;
B.煮粽子时,锅里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故 B 错误;
C.锅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锅盖,放出热量,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锅盖内表面,因此煮
好后打开锅盖,看到锅盖内表面有许多小水珠,水珠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故 C 错误;
D.粽子放入冰箱冷冻一段时间,外表结了一层霜,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属
于凝华现象,故 D 正确。
故选 D。
6.图所示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
A. 山间形成“雾” B. 树叶上形成“霜”
C. 草叶上形成“露珠” D. 湖面上冰化成“水”
【答案】B
【详解】A.山间形成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 A 不符合题意;
B. 草叶上挂满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 B 符合题意。
C.草叶上露珠晶莹,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 C 不符合题意;
D. 湖面上冰化成“水”,冰变成水,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7.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雾凇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此过程要放热
B.自然界中白雾的消散是升华现象,此过程要吸热
C.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防止蔬菜冻坏,利用了水凝固放热
D.炎热的夏天,开空调的房间窗玻璃上的内侧会出汗,这是液化现象
【答案】C
【详解】A.自然界中雾凇的形成是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故 A 错误;
B.自然界中白雾的消散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 B 错误;
C.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因为水凝固时会放出热量,防止蔬菜冻坏,故 C 正确;
D.炎热的夏天,开空调的房间窗玻璃上的外侧会出汗,这是室外热的水蒸气遇到凉的玻璃液化后附着在玻
璃的外侧,故 D 错误。
故选 C。
8.严冬,狗去舔古力盖上的食物时,舌头被粘在金属上(如图),在狗舌与金属交界处撒些盐,很快就使
舌头与金属分开。该过程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 )
A.先凝固后熔化 B.先凝华后熔化
C.先凝固后升华 D.先凝华后液化
【答案】A
【详解】狗舌头被粘住,是狗舌头上的水遇冷凝固变成了冰;在狗舌与金属交界处撒些盐,降低了冰的熔
点,使冰很快熔化为液态水,使舌头与金属分开。所以该过程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凝固后熔化。故 A
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二、填空题
9.“千手观音”在春节晚会上被一群风华少女用精美绝伦的舞蹈演绎得淋漓尽致:
(1)聋哑少女听不清声音,她们是如何感知音乐节奏的?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箱、舞台
产生 ,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2)舞台上云雾缭绕,宛如天庭,它们是固态二氧化碳 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
成“白气”(填物态变化)而产生的效果;
【答案】 振动 升华 液化
【详解】(1)[1]因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因此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箱、舞台产生振动,
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2)[2][3] 舞台上烟雾缭绕是使用干冰,也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而导致空气中的
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而形成小水珠飘浮在空中形成雾。
10.常温下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试管里,用气球套在试管口上(如图所示),会看到气球越来越
大,这是由于干冰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一段时间,试管壁外结了一层霜,这层霜形成时需
要 热量。
【答案】 升华 放出
【详解】[1][2]气球越来越大,这是由于干冰发生了升华现象,由固态变成了气态;干冰升华会吸收大量的
热量,使试管壁的温度下降,过一段时间,试管壁外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
的,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11.2022 年 4 月 16 日神舟十三号返回,舱体进入大气层后,将与空气发生剧烈摩擦,舱体表面局部温度可
达上千摄氏度。为了确保舱内温度依然舒适,飞船控温的主要手段就是依靠防热结构对舱内进行保护。科
研人员在舱体表面设计了防热涂层,敷设有一层烧蚀材料。当达到一定温度时,烧蚀材料 (填物
态变化)变成气态脱落,带走大量热量;以宇航员王亚平为参照物,宇航员翟志刚是 (填“运动”或
“静止”)的。
【答案】 升华 静止
【详解】[1]当返回舱返回时,其表面覆盖的固态隔热层会受热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而吸热,这种物态变化
是升华。
[2]以宇航员王亚平为参照物,宇航员翟志刚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
12.今年 2 月初,我省部分地区经历了一场冻雨加暴雪的天气灾害。冬末春初时,有时雨落在树木、高楼、
山岩、电杆等物体上,这种雨在气象学上叫“冻雨”。冻雨大量冻结积累后能压断电线和树枝,严重的冻雨会
把房子压塌。冻雨“滴水成冰”本质上是一种 现象,雪的形成本质上是一种 现象。(两空均填
写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 凝固 凝华
【详解】[1]冻雨“滴水成冰”本质上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现象。
[2]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13.在我国的新疆,冬天的时候温度会非常的低。2022 年 12 月 24 日,因冷空气来袭,新疆阿勒泰部分地
区的最低气温达到了﹣42℃。突然来袭的低温天气导致车辆无法通行,边防战士只能依靠军马踏上风雪巡
路。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2℃”读作 ;
(2)巡路时边防战士口罩上经常会挂着霜,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 (填“吸热”或“放热”) (选
填物态变化名)形成的;
(3)要想测量当地的气温,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装表中哪种物质? 。
物质 水 水银 酒精 煤油
凝固点/℃ 0 ﹣39 ﹣117 ﹣30
【答案】 见详解 放热 凝华 酒精
【详解】(1)[1]℃是摄氏温度的单位,﹣42℃读作负四十二摄氏度或零下四十二摄氏度。
(2)[2][3]士兵口罩上的霜是口中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凝华要放出热量。
(3)[4]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要测量当地的气温,温度计玻璃泡里的测温物质不
能凝固,而此时当地的气温低于水、水银和煤油的凝固点,只有酒精在﹣42℃时仍处于液态,故要想测量
当地的气温,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装酒精。
三、实验题
14.小明用“水浴法”给某种物质加热。实验时先将该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
中,用酒精灯加热,如图甲所示。小明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并描绘出该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
乙所示。
(1)在组装图乙中实验器材时,合理的顺序应是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该物质在第 2min 时处于固态,根据实验数据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根据描绘的图像,该物质熔化过程为 段,熔化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该物质的沸点为 ℃;
(5)水温较高时,烧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这些“白气”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与
(选填“窗户冰花”、“白雪皑皑”或“晨雾弥漫“)是同一种现象。
【答案】 自下而上 晶体 BC 吸收 不变 90 液化 晨雾弥漫
【详解】(1)[1]在组装图乙中实验器材时,要根据酒精灯火焰的高度确定烧杯放置的高度,然后再把温度
计悬挂在适当的位置,所以合理的顺序应是自下而上。
(2)[2]该物质在第 2min 时处于固态,BC 段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温度不变,可知该物质是晶体。
(3)[3][4][5]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熔化过程为 BC 段,熔化过程需不断加热,所以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
但温度不变。
(4)[6]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由图像可知,DE 段表示该物质正在沸腾,沸点为 90℃。
(5)[7][8]烧杯口附近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冰花和雪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雾
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所以“白气”的形成与雾是同一种现象。
15.如图甲是用海波和石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开始实验后,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为 ℃;
(2)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石蜡是 (选
填“晶体”或“非晶体”);
(3)如图丙是“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实验,图甲、图丙两个实验都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
(填字母)。
A.都是为了受热均匀
B.都是为了控制温度
C.图甲是为了受热均匀,图丙是为了控制温度
D.图甲是为了控制温度,图丙是为了受热均匀
【答案】 38 非晶体 C
【详解】(1)[1] 由图知道,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1℃,所以其温度为 38℃。
(2)[2] 由乙图知道,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故石蜡是非晶体。
(3)[3] 图丙中,采用水浴法加热,为了控制温度,使碘的温度不高于其熔点,防止碘熔化,碘发生升华
现象,升华吸热;图甲中,使用水浴法对物质加热目的是为了受热均匀。
故选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