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讲 预习检测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训练范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 1~4 章。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小明在劳动课上制作了一杯冰奶茶,如图所示,它的温度约为( )
A.100°C B.50°C C.0°C D. -20°C
2.世纪大桥是海南省海口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图为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桥的倒影形成的原因是( )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3.生活中许多实例应用到物理知识,下列四幅图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的实验可以知道真空不能传声 B.图乙所示的噪声强度显示仪可以减弱噪声
C.图丙所示的图片表明小提琴和二胡的音色不同 D.图丁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超声波导航
4.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发声的音叉能将乒乓球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
B.乙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刻度尺,听到声音的音调不同
C.丙图,将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听到闹钟发出的声音响度不变
D.丁图,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喇叭前的蜡烛烛焰摆动,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5.中华古诗词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我们要不断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诗
词或俗语中有关声学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B.“谁家玉笛暗飞声”,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的
C.“两岸猿声啼不住”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猿的叫声
D.“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6.张继的《枫桥夜泊》描绘了枫桥附近的夜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寺”为参照物,“桥”是运动的 B.敲钟力越大,“钟声”的响度越大
C.“月”和“渔火”都属于光源 D.“霜”是水蒸气遇冷吸热后形成的
7.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某同学想测量声音在一段特殊金属管中传播速度。已知管长为
884m,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用专用设备测量两次声音相隔 2.43s,空气中声速
340m/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 )
A.340m/s B.680m/s C.5200m/s D.2600m/s
8.甲、乙两小车分别从 P、Q 两点同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 s - t 图像如图所示。当 5 秒时,两车
相距 2 米。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B.P、Q 两点相距一定为 7 米
C.P、Q 两点相距可能为 3 米 D.P、Q 两点相距可能为 10 米
9.P、Q 是同一直线上相距 12m 的两点,甲、乙两小车同时经过 P 点向 Q 点做直线运动,它们的 s-t 图像
分别如图(a)(b)所示。则( )
A.甲车速度为 2m/s B.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C.乙车先到达 Q 点 D.甲车到达 Q 点时,甲、乙两车相距 4m
10.我国航母编队已形成体系作战能力。航母编队在航行过程中,下列相对于航母静止的物体是( )
A.海岛 B.站立在甲板上的水兵
C.远离中的护卫舰 D.弹射出去的战斗机
11.下列四幅插图描述的光现象,由折射形成的是( )
A.图甲:2000 多年前,《墨经》中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实验
B.图乙:小易发明了能同时看到昆虫背部和腹部的观察箱
C.图丙:自行车尾灯“发光”的奥秘
D.图丁:小猫叉不着鱼的原因
12.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小孔成像成的是小孔的倒立的实像
B.乙图中选用茶色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C.丙图中在漫反射现象中,反射角与入射角并不相等
D.丁图中把纸板F 沿ON 后折一定角度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就不在同一平面内了
13.下列图中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小草上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液化过程中放出热量
B.图乙:树叶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凝固过程中吸收热量
C.图丙:河面上冰的形成是升华现象,升华过程中放出热量
D.图丁:群山间雾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凝华过程中吸收热量
14.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
“冷气”和“热气”的思考,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成的小水珠,后者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汽化成的水蒸气,后者是汽化成的小水珠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5.图为物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为非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 B.图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
C.图中 FG 段表示物质在吸热 D.图中 GH 段表示物质处于液态
16.累黍成尺(黍:黄米)是古代民间发展出的一种度量方法,用 90 粒北方黍米排列在一起,通过这种方
式得到长度标准为一尺。与累黍成尺的一尺最接近是( )
A.0.024m B.0.24m
C. 2.4m D. 24m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 6 小题,每题 2 分,共 12 分)
17.小丽同学将冰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直到沸腾,绘制成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
可知,冰的熔点为 ℃,冰熔化后在 C 点时具有的内能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
于”)在 D 点时的内能。
18.物理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同学们在探究“声音的特性”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发出
的声音是通过 传到同学们的耳朵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这样做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19.如图所示是中小学生乘坐的校车,它更好地保障了学生往返学校的路途安全。一辆校车沿平直的公路
行驶,坐在校车内的小刚看到前方一辆同向行驶的卡车向自己“倒退”而来,这是因为小刚以 (选
填“校车” “卡车”或“路面”)为参照物的缘故,由此现象可推断 (选填“校车”或“卡车”)速度大。
20.如图所示的建筑坐落于郑州的千玺广场,它的主楼因酷似玉米而被人们称为“玉米楼”。“玉米楼”在水中
的倒影是由于 形成的,当人们走近它再看倒影时,倒影的大小 (选填“变小”、“不变”或
“变大”)。
21.郑州烩面是河南面食的代表作之一、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烩面,碗上方会出现大量“白气”,该“白气”是
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该过程 (选填“吸热”或“放热”)。
22.小华用各种工具与器材进行测量,测量情况如图所示。甲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乙图中机
械秒表的读数为 s;
三、作图题(本题共 1 小题,共 6 分)
23.(1)如图,请作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 MN 中所成的像 A'B′。
(2)如图所示,光从水中射向空气。请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四.实验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24.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甲,组装器材时,调整铁圈 A 的高度是为了用酒精灯的 焰加热;
(2)表中第 分钟数据错误,在乙图中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
时间/min 0 l 2 3 4 5 6 …
水温/℃ 92 94 90 98 100 100 100 …
(3)换用纸杯装水,水也能沸腾,对水沸腾时纸杯不燃烧原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
A.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B.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
C.酒精灯火力小
(4)水沸腾过程吸放热及温度变化特点与 体熔化时相同。
25.图甲是戈壁上的银色“向日葵”——中国首个百兆瓦级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1.2 万多面追日镜同时将
阳光反射到中心熔盐塔顶端的接收器,年发电量达 3.9 亿千瓦时,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 35 万吨。
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追日镜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以下实验:
(1)如图乙所示,表面粗糙的纸板 EF 应 立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 M 上。
(2)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束,是因为发生了 。
(3)将纸板右半部分绕 ON 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和法线 。
(4)如图丙所示是上午某个追日镜的反射情况,那么太阳下山前该追日镜应该逐渐向 (选填“顺
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
26.小吴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
(1)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除以上措施外,为了使试管内的冰块各
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2)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
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由此图像发现熔化时间过短,不易观察熔化过程,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
是: 。
(3)用你所学的知识判断: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7.在测量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已有的器材:带刻度的长木板、支撑木块、小
车。
(1)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某次实验如图所示,要减小斜面的坡度,
应该 ;
(3)已知小车的长度为 10cm,小车从图中位置由静止下滑,到达底端(虚线处)时所用时间为 3.6s,则小
车运动的距离为 m,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m/s;
(4)某次实验时,小车越过底端(虚线处)后才停止计时,这会导致测量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
大”或“偏小”)。
四.计算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30 分)
28.龙号在探测海洋时,从水面开始沿竖直方向匀速下潜,第 20s 时潜至 300m 的深度并悬停在此处。这时
蛟龙号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经过 3.8s 后收到信息。(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 1500m/s)求:
(1)蛟龙号下潜的速度;
(2)悬停处距离海底的深度;
(3)若蛟龙号在 300m 深度处水平前进一段距离后,又以原来下潜速度匀速下潜并同时发射超声波,经过
3.6s 接到回声信号,那么请计算该海域的深度是多少?
29.一轿车在福厦高速公路上行驶,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
(1)标志牌中的“120”表示什么意思?
(2)如果这辆轿车以 108km/h 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则从标志牌处开到厦门需多少时间?
30.从上海到南京的 D412 次动车组运行时刻表如表所示。
项目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9:51 10:32 12:05
发车时间 09:05 09:53 10:34
里程/km 0 84 165 300
根据时刻表求:
(1)D412 次动车组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km/h;
(2)若该动车长 200m,以 20m/s 的速度驶过一座 1800m 长的大桥,动车全部驶过大桥所需要时间为多少
秒。第 22 讲 预习检测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训练范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 1~4 章。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小明在劳动课上制作了一杯冰奶茶,如图所示,它的温度约为( )
A.100°C B.50°C C.0°C D. -20°C
【答案】C
【详解】冰奶茶中有固态的冰,也有液态的水,所以冰奶茶是一种冰水混合物,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
合物的温度是 0℃。
故选 C。
2.世纪大桥是海南省海口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图为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桥的倒影形成的原因是( )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答案】B
【详解】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其原理为光的反射,故 ACD 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
故选 B。
3.生活中许多实例应用到物理知识,下列四幅图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的实验可以知道真空不能传声 B.图乙所示的噪声强度显示仪可以减弱噪声
C.图丙所示的图片表明小提琴和二胡的音色不同 D.图丁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超声波导航
【答案】B
【详解】A.钟罩内的空气抽出过程中,听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最终几乎听不到声音,由此可以推理出,
当钟罩内为真空状态时,将没有声音传出,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乙所示的噪声强度显示仪可以监视声音,不可以减弱噪声,故 B 错误,符合题意;
C.图丙所示的图片中显示出小提琴和二胡的波形不同,表明小提琴和二胡的音色不同,故 C 正确,不符合
题意;
D.图丁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超声波导航,利用声音传播信息,故 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4.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发声的音叉能将乒乓球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
B.乙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刻度尺,听到声音的音调不同
C.丙图,将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听到闹钟发出的声音响度不变
D.丁图,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喇叭前的蜡烛烛焰摆动,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答案】A
【详解】A.甲图,发声的音叉能将乒乓球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 A 正确;
B.乙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刻度尺,刻度尺振动幅度不同,听到声音的响度不同,故 B 错误;
C.丙图,将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因传声的介质逐渐减少,所以听到闹钟发出的声音响度逐渐变小,故 C
错误;
D.丁图,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喇叭前的蜡烛烛焰摆动,说明声能传递能量,故 D 错误。
故选 A。
5.中华古诗词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我们要不断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诗
词或俗语中有关声学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B.“谁家玉笛暗飞声”,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的
C.“两岸猿声啼不住”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猿的叫声
D.“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答案】B
【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水中的鱼能听到岸上人的说话声,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故 A 正确,不
符合题意;
B.笛声由笛管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故 B 错误,符合题意;
C.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一般是不同的,“两岸猿声啼不住”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猿的叫声,故 C 正确,不
符合题意;
D.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
有关,故 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6.张继的《枫桥夜泊》描绘了枫桥附近的夜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寺”为参照物,“桥”是运动的 B.敲钟力越大,“钟声”的响度越大
C.“月”和“渔火”都属于光源 D.“霜”是水蒸气遇冷吸热后形成的
【答案】B
【详解】A.以“寺”为参照物,“桥”相对于“寺”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桥”是静止的,故 A 错误;
B.敲钟力越大,振幅越大,“钟声”的响度越大,故 B 正确;
C.月亮是反射太阳的光,自身不发光,不属于光源;渔火自身能发光,属于光源,故 C 错误;
D.“霜”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 D 错误。
故选 B。
7.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某同学想测量声音在一段特殊金属管中传播速度。已知管长为
884m,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用专用设备测量两次声音相隔 2.43s,空气中声速
340m/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 )
A.340m/s B.680m/s C.5200m/s D.2600m/s
【答案】C
s 884m
【详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为 t1 = = = 2.6sv1 340m / s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更快,两次声音相隔 2.43s,则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为
t2 = t1 - Dt = 2.6s - 2.43s=0.17s
s 884m
则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为 v = = = 5200m / st2 0.17s
故 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8.甲、乙两小车分别从 P、Q 两点同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 s - t 图像如图所示。当 5 秒时,两车
相距 2 米。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B.P、Q 两点相距一定为 7 米
C.P、Q 两点相距可能为 3 米 D.P、Q 两点相距可能为 10 米
【答案】C
【详解】A.由图可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
s
v 甲 9m甲 = = = 3m/st甲 3s
v s乙 =10m乙 = =2m/st乙 5s
可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 A 错误;
BCD.甲、乙两小车分别从 P、Q 两点同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5s 后两车各自运动的路程
s甲 = v甲t = 3m/s 5s =15m
s乙 = v乙t = 2m/s 5s =10m
5s 后两车相距 2m,若运动过程中甲乙未相遇过,则
PQ + s乙 - 2m = s甲
PQ +10m - 2m =15m
解得
PQ = 7m
若甲、乙相遇后,甲超过乙相距 2m,则
PQ + s乙 + 2m = s甲
PQ +10m + 2m =15m
解得
PQ = 3m
故 BD 错误,C 正确。
故选 C。
9.P、Q 是同一直线上相距 12m 的两点,甲、乙两小车同时经过 P 点向 Q 点做直线运动,它们的 s-t 图像
分别如图(a)(b)所示。则( )
A.甲车速度为 2m/s B.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C.乙车先到达 Q 点 D.甲车到达 Q 点时,甲、乙两车相距 4m
【答案】D
【详解】ABC.由图(a)可知,甲车到达 Q 点用时 4s,则甲车速度为
v s 12m甲 = = = 3m / st甲 4s
由图(b)可知,乙车到达 Q 点用时 6s,甲车先到达 Q 点,所以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故 ABC 错误;
D.甲车到达 Q 点用时 4s,由图(b)可知,此时乙车行驶了 8m,则甲车到达 Q 点时,甲、乙两车之间距
离为
12m -8m = 4m
故 D 正确。
故选 D。
10.我国航母编队已形成体系作战能力。航母编队在航行过程中,下列相对于航母静止的物体是( )
A.海岛 B.站立在甲板上的水兵
C.远离中的护卫舰 D.弹射出去的战斗机
【答案】B
【详解】A.航母编队在航行过程中,海岛相对于航母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 A 不符合题意;
B.航母编队在航行过程中,站立在甲板上的水兵相对于航母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故 B 符合题意;
C.航母编队在航行过程中,远离中的护卫舰相对于航母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 C 不符合题意;
D.航母编队在航行过程中,弹射出去的战斗机相对于航母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1.下列四幅插图描述的光现象,由折射形成的是( )
A.图甲:2000 多年前,《墨经》中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实验
B.图乙:小易发明了能同时看到昆虫背部和腹部的观察箱
C.图丙:自行车尾灯“发光”的奥秘
D.图丁:小猫叉不着鱼的原因
【答案】D
【详解】A.小孔成像的实验,是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A 错误;
BC.小易发明了能同时看到昆虫背部和腹部的观察箱和自行车尾灯“发光”,都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
BC 错误;
D.小猫叉不着鱼的原因是由于光的折射,使看到池水中的鱼变浅,所以小猫朝看到的鱼会插不到鱼,故 D
正确。
故选 D。
12.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小孔成像成的是小孔的倒立的实像
B.乙图中选用茶色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C.丙图中在漫反射现象中,反射角与入射角并不相等
D.丁图中把纸板F 沿ON 后折一定角度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就不在同一平面内了
【答案】B
【详解】A.甲图中小孔成像成的是蜡烛的倒立的实像,形状与小孔无关,故 A 错误;
B.乙图中选用茶色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是是因为茶色玻璃板既能起到平面镜成像的作用,又能透光看到玻璃
板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 B 正确;
C.丙图中在漫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看起来杂乱无章,但是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
故 C 错误;
D.丁图中把纸板F 沿ON 后折一定角度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就仍同一平面内,此时两块纸板不
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在右侧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故 D 错误。
故选 B。
13.下列图中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小草上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液化过程中放出热量
B.图乙:树叶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凝固过程中吸收热量
C.图丙:河面上冰的形成是升华现象,升华过程中放出热量
D.图丁:群山间雾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凝华过程中吸收热量
【答案】A
【详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过程中放出热量,故 A 正确;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过程中放出热量,故 B 错误;
C.冰是由水凝固形成的,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故 C 错误;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过程中放出热量,故 D 错误。
故选 A。
14.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
“冷气”和“热气”的思考,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成的小水珠,后者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汽化成的水蒸气,后者是汽化成的小水珠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答案】D
【详解】雪糕周围冒冷气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雪糕液化成的小水珠。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的热气是
热的水蒸气在上升时遇到冷的空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所以两者本质相同,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 ABC
错误,D 正确。
故选 D。
15.图为物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为非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 B.图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
C.图中 FG 段表示物质在吸热 D.图中 GH 段表示物质处于液态
【答案】B
【详解】AB.根据图象分析,EF 段温度下降,FG 段温度不变,GH 段温度下降,由此可知,此图为晶体
凝固的温度变化曲线,故 A 错误,B 正确;
C.FG 段表示晶体凝固过程,凝固吸热,温度不变,故 C 错误;
D.GH 段晶体已经凝固完毕,物质处于固体状态,故 D 错误。
故选 B。
16.累黍成尺(黍:黄米)是古代民间发展出的一种度量方法,用 90 粒北方黍米排列在一起,通过这种方
式得到长度标准为一尺。与累黍成尺的一尺最接近是( )
A.0.024m B.0.24m
C. 2.4m D. 24m
【答案】B
【详解】1 米=3 尺,先将各选项换算成以尺为单位,如下
0.024 米=0.024×3=0.072 尺
0.24 米=0.24×3=0.72 尺
2.4 米=2.4×3=7.2 尺
24 米=24×3=72 尺
通常一尺大约在 0.3 米到 0.4 米左右,也就是 0.6 尺到 0.9 尺左右,比较接近的是 B 选项 0.72 尺,也就
是 0.24 米。故 ACD 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
故选 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 6 小题,每题 2 分,共 12 分)
17.小丽同学将冰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直到沸腾,绘制成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
可知,冰的熔点为 ℃,冰熔化后在 C 点时具有的内能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
于”)在 D 点时的内能。
【答案】 0 小于
【解析】【小题 1】[1]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冰熔化温度是 0℃,熔点
是 0℃。
[2]冰完全熔化后,在 CD 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加,所以 C 点时具有的内能小于在 D 点时的内能。
18.物理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同学们在探究“声音的特性”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发出
的声音是通过 传到同学们的耳朵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这样做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答案】 空气 音调
【详解】[1][2]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发出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的耳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
动的快慢发生变化,即音调发生变化。
19.如图所示是中小学生乘坐的校车,它更好地保障了学生往返学校的路途安全。一辆校车沿平直的公路
行驶,坐在校车内的小刚看到前方一辆同向行驶的卡车向自己“倒退”而来,这是因为小刚以 (选
填“校车” “卡车”或“路面”)为参照物的缘故,由此现象可推断 (选填“校车”或“卡车”)速度大。
【答案】 校车 校车
【详解】[1][2]校车和卡车同向行驶,坐在行驶校车上的小刚看到前方一辆同向行驶的卡车向自己“倒退”,
说明卡车和校车之间的距离在减小,以校车为参照物,能产生“倒退”现象,它们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减小说明
行驶在后面的校车速度较快。
20.如图所示的建筑坐落于郑州的千玺广场,它的主楼因酷似玉米而被人们称为“玉米楼”。“玉米楼”在水中
的倒影是由于 形成的,当人们走近它再看倒影时,倒影的大小 (选填“变小”、“不变”或
“变大”)。
【答案】 光的反射 不变
【详解】[1]“玉米楼”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此时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2]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大小相等,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与观测者到物体的距离无关;当
人们走近“玉米楼”再看倒影时,倒影的大小不变。
21.郑州烩面是河南面食的代表作之一、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烩面,碗上方会出现大量“白气”,该“白气”是
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该过程 (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 液化 放热
【详解】[1][2]“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所形成的小水滴,在液化过程中要向外放出热量。
22.小华用各种工具与器材进行测量,测量情况如图所示。甲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乙图中机
械秒表的读数为 s;
【答案】 1.15 337.5
【详解】[1]甲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物体的左边缘对准 1.00cm,右边缘对准 2.15cm,所以甲图中
物体的长度为
2.15cm-1.00cm=1.15cm
[2]乙图中机械秒表小表盘的分针指在 5min 和 6min 之间,读作 5min,指针在靠近 6min,表示大表盘读数大
于 30s;大表盘分度值为 0.1s,秒针指在 37s 和 38s 中间,读作 37.5s,所以秒表的读数
5×60s+37.5s = 337.5s
三、作图题(本题共 1 小题,共 6 分)
23.(1)如图,请作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 MN 中所成的像 A'B′。
【答案】
【详解】分别作出物体 AB 端点 A、B 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 A′、B′,用虚线连接 A′、B′,即为 AB 在平面镜
中的像,如图:
(2)如图所示,光从水中射向空气。请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答案】
【详解】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据此作出反射光线;
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作出折射光线,
故作图如下:
四.实验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24.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甲,组装器材时,调整铁圈 A 的高度是为了用酒精灯的 焰加热;
(2)表中第 分钟数据错误,在乙图中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
时间/min 0 l 2 3 4 5 6 …
水温/℃ 92 94 90 98 100 100 100 …
(3)换用纸杯装水,水也能沸腾,对水沸腾时纸杯不燃烧原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
A.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B.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
C.酒精灯火力小
(4)水沸腾过程吸放热及温度变化特点与 体熔化时相同。
【答案】 外 2 C 晶
【详解】(1)[1]酒精灯外焰的温度高,调整铁圈 A 的高度是为了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2)[2]表中第 2 分钟数据错误,因为持续不断的加热,水的温度只会越来越高,最后沸腾时保持不变,不
会出现后面时间比前面时间温度低的情况。
[3]根据表中数据,分别描出水在相应时段内的温度,最后线将各点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3)[4]水沸腾时,虽然持续不断的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只要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纸杯就不
会燃烧,故 AB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故选 C。
(4)[5]水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这与晶体熔化时的特点相同。
25.图甲是戈壁上的银色“向日葵”——中国首个百兆瓦级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1.2 万多面追日镜同时将
阳光反射到中心熔盐塔顶端的接收器,年发电量达 3.9 亿千瓦时,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 35 万吨。
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追日镜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以下实验:
(1)如图乙所示,表面粗糙的纸板 EF 应 立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 M 上。
(2)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束,是因为发生了 。
(3)将纸板右半部分绕 ON 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和法线 。
(4)如图丙所示是上午某个追日镜的反射情况,那么太阳下山前该追日镜应该逐渐向 (选填“顺
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
【答案】 竖直 漫反射 在同一平面内 逆时针
【详解】(1)[1]实验前,应将纸板竖直放置于平面镜上,这样反射光线才可以在硬纸板上呈现。
(2)[2]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束,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3)[3]将纸板右半部分绕 ON 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左右两边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而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
是在同一平面上的,所以偏折后,在 ON 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此现象说明了: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4]随着太阳西斜,则入射角减小,追日镜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变大,即追日镜应向逆时针方向适当转
动才能继续照射接收器。
26.小吴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
(1)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除以上措施外,为了使试管内的冰块各
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2)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
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由此图像发现熔化时间过短,不易观察熔化过程,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
是: 。
(3)用你所学的知识判断: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答案】 较小 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搅拌试管中的碎冰块 1 见解析 晶体
【详解】(1)[1][2]利用水浴法加热,不但能使试管中的碎冰块受热均匀,而且碎冰块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
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实验中宜选用等质量的较小的碎冰块,均匀受热,可以减小误差;为了使
试管内冰各部分受热均匀,在实验时应用搅拌棒不断搅拌,使冰块均匀受热。
(2)[3]由图知,冰从第 4 到第 5 分钟温度保持 0℃不变,所以冰是晶体,其熔点为 0℃,熔化过程持续了
5min-4min=1min
[4]熔化时间过短,可能是冰的质量比较小,可能是水的初温比较高,可能是酒精灯的火焰太大等。
(3)[5]由图象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是晶体。
27.在测量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已有的器材:带刻度的长木板、支撑木块、小
车。
(1)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某次实验如图所示,要减小斜面的坡度,
应该 ;
(3)已知小车的长度为 10cm,小车从图中位置由静止下滑,到达底端(虚线处)时所用时间为 3.6s,则小
车运动的距离为 m,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m/s;
(4)某次实验时,小车越过底端(虚线处)后才停止计时,这会导致测量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
大”或“偏小”)。
【答案】 秒表 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把支撑木块向右适当移动 0.90 0.25 偏小
【详解】(1)[1]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测量时间的秒表。
(2)[2]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减慢小车运动的速度,增大小车运动的时间,减小
测量时间的误差。
[3]某次实验如图所示,要减小斜面的坡度,可以把支撑木块向右适当移动。
(3)[4]由图得,小车运动的距离为
s = 9.00dm-0.00dm=9.00dm=0.900m
[5]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v s 0.900m= = = 0.25 m / s
t 3.6 s
(4)[6]某次实验时,小车越过底端(虚线处)后才停止计时,这会导致测得的时间排偏大,而量程测量准
s
确,由 v = 得,测量的平均速度偏小。
t
四.计算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30 分)
28.龙号在探测海洋时,从水面开始沿竖直方向匀速下潜,第 20s 时潜至 300m 的深度并悬停在此处。这时
蛟龙号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经过 3.8s 后收到信息。(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 1500m/s)求:
(1)蛟龙号下潜的速度;
(2)悬停处距离海底的深度;
(3)若蛟龙号在 300m 深度处水平前进一段距离后,又以原来下潜速度匀速下潜并同时发射超声波,经过
3.6s 接到回声信号,那么请计算该海域的深度是多少?
【答案】(1)15m/s;(2)2850m;(3)3027m
【详解】解:(1)蛟龙号下潜的速度
v s 300m= = =15m/s
t 20s
(2)蛟龙号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到达海底的时间
t 1= 3.8s =1.9s
2
悬停处距离海底的深度
s′=v 声 t′=1500m/s×1.9s=2850m
(3)该海域的深度
s1 + s2 v t
'' + vt ''
h = s + = s 声 300m 1500m/s 3.6s +15m/s 3.6s+ = + = 3027m
2 2 2
答:(1)蛟龙号下潜的速度是 15m/s;
(2)悬停处距离海底的深度是 2850m;
(3)若蛟龙号在 300m 深度处水平前进一段距离后,又以原来下潜速度匀速下潜并同时发射超声波,经过
3.6s 接到回声信号,该海域的深度是 3027m。
29.一轿车在福厦高速公路上行驶,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
(1)标志牌中的“120”表示什么意思?
(2)如果这辆轿车以 108km/h 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则从标志牌处开到厦门需多少时间?
【答案】(1)见解析;(2)0.5
【详解】解:(1)标志牌中,“120”表示此路段,允许的车最快速度为 120km/h。
(2)由标志牌知,此处到厦门的路程为 54km,所以从标志牌处到厦门需要的时间
t s 54km= = = 0.5h
v 108km/h
答:(1)略;
(2)从标志牌处开到厦门需 0.5h。
30.从上海到南京的 D412 次动车组运行时刻表如表所示。
项目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9:51 10:32 12:05
发车时间 09:05 09:53 10:34
里程/km 0 84 165 300
根据时刻表求:
(1)D412 次动车组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km/h;
(2)若该动车长 200m,以 20m/s 的速度驶过一座 1800m 长的大桥,动车全部驶过大桥所需要时间为多少
秒。
【答案】(1)100km/h;(2)100s
【详解】解:(1)D412 次动车组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路成为 300km,时间为
t =12h5min- 9h5min = 3h 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 s 300km= = =100km / h
t 3h
(2)若该动车以 20m/s 的速度驶过一座 1800m 长的大桥,则走过的路程为
s =1800m + 200m = 2000m 动车全部驶过大桥所需要时间为
t s 2000m= = =100s
v 20m / s
答:(1)D412 次动车组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100km/h;
(2)动车全部驶过大桥所需要时间为 1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