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08 讲 内能 热传递
模块一 思维导图串知识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模块二 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模块三 教材习题学解题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热传递。
模块四 核心考点精准练(7 大考点) 4.了解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
模块五 小试牛刀过关测 生活中的应用。
1、内能的概念
(1)分子有质量,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具有动能;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
子之间还具有势能;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单位:内能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用字母 J表示。
(3)内能的特点:
①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②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即不可能准确地知道一个物体具有多少内能。
③内能是可以变化的。
④对单个分子或少量分子谈内能是无意义的。
2、热传递的概念与方式
(1)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的现象,叫做热传递。没有做
功而使内能改变的物理过程叫做热传递。
(2)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①传导——热量通过接触物体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②对流——通过液体或气体(流体)自身的流动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③辐射——热量不通过物体媒介,直接由高温物体发射到低温物体的传递。
(3)热传递的实质:热传递实质上传递的是能量,结果是改变了系统的内能。传递能量的多少用热量来量
度。
(4)热传递具有方向性,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不会自
发的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或从物体的低温部分传递到高温部分。
3、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1)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的现象,叫做热传递;没有做
功而使内能改变的物理过程叫做热传递。
(2)热传递使物体内能发生改变的实质是:同一种形式的能量(内能)发生了转移.其转移的规则是内能
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
4、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1)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①物体内能的变化,不一定引起温度的变化,这是由于物体内能变化的同时,有可能发生物态变化; 如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还有液体沸腾过程,内能变化,温度保持不变。
②温度的高低,标志着物体内部分子运动速度的快慢, 因此,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
的速度增大,分子的动能增大,因此内能也增大,反之,温度降低,物体内能减小,因此,物体温度的变
化,一定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2)内能与热量的关系
① 物体的内能改变了,物体却不一定吸收或放出了热量,这是因为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
热传递,即物体的内能改变了,可能是由于物体吸收(或放出)了热量也可能是对物体做了功(或物体对
外做了功);
②热量是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变化的量度,当物体与外界不做功时,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
放出热量,内能减少,因此物体吸热或放热,一定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3)热量与温度的关系
①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不一定变化,这是因为物体在吸热或放热的同时,如果物体本身发生了物态
变化(如冰的熔化或水的凝固),这时,物体虽然吸收(或放出)了热量,但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物体温度改变了,物体不一定要吸收或放出热量,也可能是由于对物体做功(或物体对外做功)使物体
的内能变化了,温度改变了。
③内能和温度是物体本身就具有的,而热量是伴随着热传递存在的,内能和温度都是状态物理量,而热量
则是过程物理量;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三个
物理量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易错提醒
①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但不一定吸收热量,因为做功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大;
②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也不一定吸收热量,因为内能增大有可能是因为状态改变造成的,做
功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大;
③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大,但温度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变,因为吸收热量有可能改变物体的状态。
※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一般说传递热量;内能是一个状态量一般说具有内能;
温度是一个状态量,一般说升高或者降低温度)。
※注意热量、温度和内能:“热量不能含、温度不能传、内能不能算”。
教材习题 01 解题方法
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
A.0℃的物体没有内能 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
B.物体具有内能,也可以同时具有机械能 越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C.具有机械能的物体不一定具有内能
D.物体内能大小与温度无关
【答案】
教材习题 02 解题方法
比较如图所示的三杯水的内能大小,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
的内能和质量、温度、状态有关;采用控
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答案】
教材习题 03 解题方法
有同学说,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 ①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热
体向内能小的物体转移,直到两物体的内能相等为止, 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转移……
【答案】
考点一 分子间的作用力
1.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歌颂母爱的伟大,“三春”是春季中的三个
月,即孟春、仲春、季春。下列与春相关的物理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
A.孟春,万物复苏冰消雪融,冰雪熔化时会对外放热
B.仲春,雨后山林中云雾袅袅,雾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仲春,四处花香袭人是因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D.暮春,柳絮纷飞是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春天,漫步在沙苑牡丹观光园,阵阵花香扑鼻,这是 现象。夏天,蜜蜂在花丛中飞舞,以蜜蜂
为参照物,花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湖中荷叶上水珠缩成球形,这是因为水分子间
存在 。
考点二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如图所示是验证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中倒入适量水,迅速盖好瓶盖,
摇动瓶身,观察到瓶子会变瘪,从微现角度分析此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
A.瓶中气体分子的种类减少
B.瓶中气体分子体积变小
C.瓶中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小
D.瓶中气体分子数目减少
4.小明用酒精和水进行如图实验,他应先向玻璃管中倒入一半体积的 ,接着注满另一种液体,将
管口密封后反复翻转,发现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变 ,这一现象说明了 。
5.在“走进分子世界”探究选择一种分子模型的活动中,张老师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
然后再注入染成红色的酒精直至充满,可以观察到分层现象(图 a)。用食指堵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
转,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发现刚开始时管内出现大量小“气泡”逐渐聚集成一个大“气泡”,“气泡”
上升时会越来越大(图 b)。最后张老师松开手,发现玻璃管被“吸”挂在食指上(图 c)。
(1)将酒精染成红色,目的是为了 ;
(2)“气泡”越来越大,说明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 (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混合前酒精和水的总体积;此实验 (选填“能”、“不能”)说明分子在不断的无规则运动。
(3)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分子模型,张老师分别用细颗粒小米和大颗粒鹰嘴豆分别装满两个杯子(图 d),
接着将小米和鹰嘴豆混合后再分装,发现装不满两杯(图 e),该实验 (选填“模拟”或“证
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这里张老师运用了 (选填“控制变量”或“转换”或“类比”)的方法。
考点三 内能的概念
6.茶文化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茶叶在冲泡前的内能为零
B.水沸腾时气泡由大变小
C.加热过程中水的内能增大
D.茶杯上方冒出的“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考点四 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7.长沙的臭豆腐是有名的美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咬开豆腐冒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B.锅内油沸腾前,温度升高,内能不变
C.锅内臭豆腐温度升高过程中,含有的热量越来越多
D.豆腐臭气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8.惠州梅菜扣肉深受人们喜欢,在制作过程中很远就闻到了香味,这是一种 现象,加热升温,这
种现象将更加 (选填“明显”或“不明显”),此时梅菜扣肉的内能将 (选填“变大”
“不变”或“变小”)。
考点五 热传递的概念与方式
9.甲、乙、丙为同种物质,已知甲的温度为 10℃,乙的温度为 0℃,丙的温度为﹣10℃。以下说法中正确
的是( )
A.乙的内能为零
B.丙的内能有可能大于甲的内能
C.甲的内能最大
D.若甲和乙的内能相同,则它们之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10.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铁球和铝球(c 铝>c 铁),放在同一热源上加热,吸收相同的热量,将两球相互
接触,热量从 (“铁球传给铝球”或“铝球传给铁球”)。要升高相同的温
度, 吸收的热量多。(选填“铁球”或“铝球”)
考点六 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11.寒冷的冬天,一碗热气腾腾的双流白家肥肠粉端上桌子,香气四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煮肥肠粉时通过做功改变了它的内能
B.肥肠粉烫嘴是因为它含有的热量多
C.香气四溢是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煮肥肠粉时锅内的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升高
12.热熔胶枪是一种常用的粘接工具,用于很多手工制作项目。如图是一款热熔胶枪,通电一段时间后,
高温的发热体给胶棒加热,是利用 的方式改变胶棒的内能。扣动扳机把熔化后的胶水挤出
涂在要连接的物体间,过一段时间物体被粘接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 。
考点七 物体内能的改变
13.用如图所示装置制造“雾”:在一只大烧杯里铺一层饱含水分的湿沙,杯口盖一只盘子,在盘子里放些
冰。给烧杯加热,发现烧杯中出现了朦胧的“白雾”,盘子中的冰逐渐减少。“白雾”的形成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冰逐渐减少的过程中,忽略总质量的变化,那么盘中混合物的内能 。
一.选择题(共 9 小题)
1.叶子姐姐帮助妈妈做饭是发现很多现象包含物理知识,其中错误的是( )
A.将锅放在炉火上,锅一会儿就热了,这是热传递现象
B.刀把是圆形的,利用了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大的物理知识
C.将热汤里放一勺盐,汤很快就有咸味了,利用了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的原理
D.使用完的刀具挂在吸盘挂钩上掉下来,利用了大气压强的作用
2.如图所示是小明在家做的色香味美的蛋炒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炒鸡蛋时能看见白色油烟,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炒饭时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饭的内能
C.刚炒熟的蛋炒饭冒“白气”是因为它含有的热量多
D.蛋炒饭放凉后,蛋炒饭内部的分子热运动停止
3.下列实例中属于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图甲:古代,人们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
B.图乙:向瓶内打气,几次之后,瓶塞跳起
C.图丙:用热水袋来取暖,人们会感到温暖
D.图丁:迅速下压活塞,脱脂棉会燃烧起来
4.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温度越低,内能越小,所以 0℃的物体没有内能
B.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C.两物体相互接触时,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转移到内能小的物体
D.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很多,但本质上只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5.新冠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疫情防控需要我们戴口置、测体温、配制酒精消毒液进行消毒。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肉眼可见的飞沫传播属于分子运动
B.测体温时,体温计内水银的质量变大,密度变大
C.我们能闻到酒精的气味,是因为酒精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配制酒糌时发现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6.如图所示,《天工开物》中记录了铸造铜钟的过程,大致分为“制模一熔炼—浇铸—脱模—打磨”的过
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熔炼过程中,金属温度不断升高,直到全部变为液态
B.浇铸过程中,金属向外放热,内能不断降低
C.整个铸造过程中,金属经历了熔化和凝固两种物态变化
D.打磨过程中,铜钟的质量不断减小
7.下列对光的反射应用实例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图 1 中,夜间自行车尾灯可看作光源
B.图 2 中,人看到脸谱上不同颜色,是因为脸谱反射了不同色光造成的
C.图 3 中,利用太阳灶烧水,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D.图 4 中,公路拐弯处设置的凸面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能够扩大视野
8.将质量和初温相同的铜块和铝块(已知 c 铜<c 铝)同时放在沸水中加热相当长的时间,再迅速让它们相
互接触,则( )
A.热量将从铝块传递到铜块
B.铝块具有的热量大于铜块
C.两金属块吸收的热量相同
D.它们之间不发生能量转移
9.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机械能越大,它的内能就越大
B.物体的温度不变,它的内能可能变小
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一定吸收热量
D.物体吸收热量,它的温度一定会升高
二.填空题(共 5 小题)
10.小明在上学路上闻到阵阵花香,这是 现象;他在做实验中发现,两滴水银相互靠近时,能
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说明了水银分子之间存在 。
11.有一款新型水杯其内部结构如图甲所示,杯壁夹层中有在常温下处于固态的传热材料,对其加热时温
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在 t2 到 t3 时间内传热材料的内能 ,这种传热材料是 (选
填“晶体”或“非晶体”)。
12.如图﹣1,向两张纸中间吹气,纸会靠拢,说明气体流速 的地方压强小;如图﹣2,持续加热的
纸锅不会烧起来是因为水的沸点 (选填“大于”或“小于”)纸的着火点;如图﹣3,将两沓纸交
叉叠放在一起后很难拉开,是因为拉纸时会产生较大的 力。
13.在“天宫课堂”上,航天员桂海潮和朱杨柱为大家带来一场有趣的“乒乓球赛”,如图所示。航天员们
用疏水材料特制的乒乓球拍,击打水球时,水球像乒乓球一样反弹了出去,呈现“拍水不破”的效果。
据此回答问题。
(1)水能形成球状而不会散开,说明分子之间有 。带上空间站的乒乓球拍,与在地面相比,
其质量 。
(2)球拍击打水球,水球反弹回去,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水球离开球拍后继续
运动,是因为水球具有 。
14.端午节煮粽子、划龙舟是我国的传统风俗习惯。煮粽子是利用 的方式增大粽子的内能的,
粽香四溢,这属于 现象;运动员划龙舟时,一手握紧船桨上端,另一手握住船桨向后划水使船前
进,此时船桨相当一个 (选填“省力”或“费力”)杠杆。使龙舟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选
填“队员”“桨”或“水”)。
三.实验探究题(共 1 小题)
15.小明为了研究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进行了几个实验:
(1)图(1)实验是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实验现象,主要说明了 ,为了使现象更明
显,应选用更 (细/粗)的试管进行实验,实验中先注入水的目的是 ;
(2)图(2)实验中,图 a 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地系着一根棉线,图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圈,图
c 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 d 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
了 。
(3)做图(3)实验时,先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再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刚开始,水和硫酸铜溶
液之间出现明显的分界线。静放 30 天后,分界线消失,这属于 现象,想要缩短实验时间,可
(选填“提高”或“降低”)液体的温度。第 08 讲 内能 热传递
模块一 思维导图串知识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模块二 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模块三 教材习题学解题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热传递。
模块四 核心考点精准练(7 大考点) 4.了解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
模块五 小试牛刀过关测 生活中的应用。
1、内能的概念
(1)分子有质量,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具有动能;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
子之间还具有势能;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单位:内能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用字母 J表示。
(3)内能的特点:
①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②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即不可能准确地知道一个物体具有多少内能。
③内能是可以变化的。
④对单个分子或少量分子谈内能是无意义的。
2、热传递的概念与方式
(1)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的现象,叫做热传递。没有做
功而使内能改变的物理过程叫做热传递。
(2)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①传导——热量通过接触物体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②对流——通过液体或气体(流体)自身的流动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③辐射——热量不通过物体媒介,直接由高温物体发射到低温物体的传递。
(3)热传递的实质:热传递实质上传递的是能量,结果是改变了系统的内能。传递能量的多少用热量来量
度。
(4)热传递具有方向性,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不会自
发的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或从物体的低温部分传递到高温部分。
3、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1)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的现象,叫做热传递;没有做
功而使内能改变的物理过程叫做热传递。
(2)热传递使物体内能发生改变的实质是:同一种形式的能量(内能)发生了转移.其转移的规则是内能
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
4、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1)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①物体内能的变化,不一定引起温度的变化,这是由于物体内能变化的同时,有可能发生物态变化; 如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还有液体沸腾过程,内能变化,温度保持不变。
②温度的高低,标志着物体内部分子运动速度的快慢, 因此,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
的速度增大,分子的动能增大,因此内能也增大,反之,温度降低,物体内能减小,因此,物体温度的变
化,一定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2)内能与热量的关系
① 物体的内能改变了,物体却不一定吸收或放出了热量,这是因为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
热传递,即物体的内能改变了,可能是由于物体吸收(或放出)了热量也可能是对物体做了功(或物体对
外做了功);
②热量是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变化的量度,当物体与外界不做功时,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
放出热量,内能减少,因此物体吸热或放热,一定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3)热量与温度的关系
①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不一定变化,这是因为物体在吸热或放热的同时,如果物体本身发生了物态
变化(如冰的熔化或水的凝固),这时,物体虽然吸收(或放出)了热量,但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物体温度改变了,物体不一定要吸收或放出热量,也可能是由于对物体做功(或物体对外做功)使物体
的内能变化了,温度改变了。
③内能和温度是物体本身就具有的,而热量是伴随着热传递存在的,内能和温度都是状态物理量,而热量
则是过程物理量;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三个
物理量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易错提醒
①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但不一定吸收热量,因为做功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大;
②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也不一定吸收热量,因为内能增大有可能是因为状态改变造成的,做
功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大;
③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大,但温度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变,因为吸收热量有可能改变物体的状态。
※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一般说传递热量;内能是一个状态量一般说具有内能;
温度是一个状态量,一般说升高或者降低温度)。
※注意热量、温度和内能:“热量不能含、温度不能传、内能不能算”。
教材习题 01 解题方法
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
A.0℃的物体没有内能 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
B.物体具有内能,也可以同时具有机械能 越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C.具有机械能的物体不一定具有内能
D.物体内能大小与温度无关
【答案】解:A、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即一切物体都有内能,故 A 错误;
B、一切物体具有内能,物体可以发生机械运动,则可以同时具有机械能,故 B 正确。
C、运动的物体有机械能,也有内能,故 C 错误;
D、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故 D 错误。
故选:B。
教材习题 02 解题方法
比较如图所示的三杯水的内能大小,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
的内能和质量、温度、状态有关;采用控
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答案】解:内能与温度和质量有关,b 杯中水的质量比 a 杯中大,温度相同,因此 b 杯水内
能比 a 杯水内能大;b、c 杯中的水量与 b 杯相同,但是 c 杯中水的温度高,因此 c 杯水内能比
b 中水的内能大;综上,c 杯水的内能最大,a 杯水的内能最小。
教材习题 03 解题方法
有同学说,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 ①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热
体向内能小的物体转移,直到两物体的内能相等为止, 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转移……
【答案】答: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内能小的物体温度可能比内能大的物体温度高,因
此热量也可能由内能小的物体传给内能大的物体,所以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
物体转移,故这种说法不正确。
考点一 分子间的作用力
1.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歌颂母爱的伟大,“三春”是春季中的三个
月,即孟春、仲春、季春。下列与春相关的物理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
A.孟春,万物复苏冰消雪融,冰雪熔化时会对外放热
B.仲春,雨后山林中云雾袅袅,雾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仲春,四处花香袭人是因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D.暮春,柳絮纷飞是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B
【解答】解:
A、冰雪熔化时会吸收热量,故 A 错误;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漂浮在空气中形成的,故 B 正确;
C、花香气袭人属于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 C 错误;
D、柳絮不是分子,柳絮纷飞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 D 错误。
故选:B。
2.春天,漫步在沙苑牡丹观光园,阵阵花香扑鼻,这是 扩散 现象。夏天,蜜蜂在花丛中飞舞,以蜜
蜂为参照物,花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湖中荷叶上水珠缩成球形,这是因为水分
子间存在 引力 。
【答案】扩散;运动;引力。
【解答】解:(1)春天,漫步在沙苑牡丹观光园,阵阵花香扑鼻,这是扩散现象,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
地做无规则运动;
(2)以蜜蜂为参照物,花相当于蜜蜂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花是运动的;
(3)湖中荷叶上水珠缩成球形,这是因为水分子间存在引力。
故答案为:扩散;运动;引力。
考点二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如图所示是验证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中倒入适量水,迅速盖好瓶盖,
摇动瓶身,观察到瓶子会变瘪,从微现角度分析此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
A.瓶中气体分子的种类减少
B.瓶中气体分子体积变小
C.瓶中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小
D.瓶中气体分子数目减少
【答案】D
【解答】解: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发生反应,导致瓶内气体分子数目减小,压强减小,故在
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软塑料瓶变瘪。
故选:D。
4.小明用酒精和水进行如图实验,他应先向玻璃管中倒入一半体积的 水 ,接着注满另一种液体,将
管口密封后反复翻转,发现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变 小 ,这一现象说明了 分子间有间隙 。
【答案】水;小;分子间有间隙。
【解答】解:(1)因为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为了减小重力对实验的影响,所以应先向玻璃管中倒
入一半体积的水;
将管口密封后反复翻转,发现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变小,这一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隙。
故答案为:水;小;分子间有间隙。
5.在“走进分子世界”探究选择一种分子模型的活动中,张老师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
然后再注入染成红色的酒精直至充满,可以观察到分层现象(图 a)。用食指堵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
转,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发现刚开始时管内出现大量小“气泡”逐渐聚集成一个大“气泡”,“气泡”
上升时会越来越大(图 b)。最后张老师松开手,发现玻璃管被“吸”挂在食指上(图 c)。
(1)将酒精染成红色,目的是为了 便于观察实验 ;
(2)“气泡”越来越大,说明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 小于 (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混合前酒精和水的总体积;此实验 能 (选填“能”、“不能”)说明分子在不断的无规则运动。
(3)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分子模型,张老师分别用细颗粒小米和大颗粒鹰嘴豆分别装满两个杯子(图 d),
接着将小米和鹰嘴豆混合后再分装,发现装不满两杯(图 e),该实验 模拟 (选填“模拟”或“证
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这里张老师运用了 类比 (选填“控制变量”或“转换”或“类比”)的方
法。
【答案】(1)便于观察实验;(2)小于;能;(3)模拟;类比。
【解答】解:(1)将酒精染成红色,变化明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2)分子间有间隙,“气泡”的出现说明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酒精和水的总体积;
混合过程中,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进入了彼此的空隙之中,能说明分子在不断的无规则运动;
(3)分子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张老师分别用细颗粒小米和大颗粒鹰嘴豆分别装满两个杯子(图 d),接
着将小米和鹰嘴豆混合后再分装,发现装不满两杯(图 e),该实验模拟了分子之间有空隙,运用了类比
的实验方法,用小米和鹰嘴豆模拟两种分子,两个满杯混合后再分装,发现装不满两个满杯,说明分子
之间有间隙。
故答案为:(1)便于观察实验;(2)小于;能;(3)模拟;类比。
考点三 内能的概念
6.茶文化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茶叶在冲泡前的内能为零
B.水沸腾时气泡由大变小
C.加热过程中水的内能增大
D.茶杯上方冒出的“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答案】C
【解答】解:
A、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茶叶在冲泡前也具有内能,故 A 错误;
B、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到液面涨裂炸开,故 B 错误;
C、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故 C 正确;
D、茶杯上方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变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 D 错误。
故选:C。
考点四 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7.长沙的臭豆腐是有名的美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咬开豆腐冒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B.锅内油沸腾前,温度升高,内能不变
C.锅内臭豆腐温度升高过程中,含有的热量越来越多
D.豆腐臭气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D
【解答】解:A、咬开豆腐冒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 A 错误;
B、锅内油沸腾前,温度升高,内能变大,故 B 错误;
C、锅内臭豆腐温度升高过程中,含有的内能增多,不能说含有热量,故 C 错误;
D、豆腐臭气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 D 正确。
故选:D。
8.惠州梅菜扣肉深受人们喜欢,在制作过程中很远就闻到了香味,这是一种 扩散 现象,加热升温,
这种现象将更加 明显 (选填“明显”或“不明显”),此时梅菜扣肉的内能将 变大 (选填“变
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扩散;明显;变大。
【解答】解:惠州梅菜扣肉在制作的过程中,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香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
不停做无规则运动,气温升高,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此时梅菜扣肉的内能将变大。
故答案为:扩散;明显;变大。
考点五 热传递的概念与方式
9.甲、乙、丙为同种物质,已知甲的温度为 10℃,乙的温度为 0℃,丙的温度为﹣10℃。以下说法中正确
的是( )
A.乙的内能为零
B.丙的内能有可能大于甲的内能
C.甲的内能最大
D.若甲和乙的内能相同,则它们之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答案】B
【解答】解:A、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所以乙的内能不为零,故 A 错误;
BC、因为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和温度,温度低的内能也有可能大,因此丙的内能有可能大于
甲的内能,甲的内能不一定最大,故 B 正确,C 错误;
D、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有温度差,只有两个物体存在温度差就可以发生热传递,因此即使甲
和乙的内能相同,它们之间也会发生热传递,故 D 错误。
故选:B。
10.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铁球和铝球(c 铝>c 铁),放在同一热源上加热,吸收相同的热量,将两球相互
接触,热量从 铁球传给铝球 (“铁球传给铝球”或“铝球传给铁球”)。要升高相同的温度, 铝球
吸收的热量多。(选填“铁球”或“铝球”)
【答案】铁球传给铝球;铝球。
【解答】解:(1)由 Q 吸=cmΔt 可知,物体升高的温度Δt= ,因铁球和铝球的质量以及吸收的热量
相同,铁的比热容小于铝的比热容,所以铁球的升高的温度大于铝的升高的温度,又由于初温相同,所
以铁的末温大于铝的末温;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热量会从铁球传给铝球。
(2)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铁球和铝球,升高相同的温度,由于铁的比热容小于铝的比热容,根据 Q 吸=
cmΔt 可知,铝球吸收的热量大于铁球吸收的热量。
故答案为:铁球传给铝球;铝球。
考点六 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11.寒冷的冬天,一碗热气腾腾的双流白家肥肠粉端上桌子,香气四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煮肥肠粉时通过做功改变了它的内能
B.肥肠粉烫嘴是因为它含有的热量多
C.香气四溢是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煮肥肠粉时锅内的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升高
【答案】C
【解答】解:A、煮肥肠粉,肥肠粉吸收热量,内能增大,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 A 错
误;
B、“热量”是过程量,不能用“含有”表示,故 B 错误;
C、香气四溢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 C 正确;
D、煮肥肠粉时锅内的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故 D 错误。
故选:C。
12.热熔胶枪是一种常用的粘接工具,用于很多手工制作项目。如图是一款热熔胶枪,通电一段时间后,
高温的发热体给胶棒加热,是利用 热传递 的方式改变胶棒的内能。扣动扳机把熔化后的胶水挤出涂
在要连接的物体间,过一段时间物体被粘接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 引力 。
【答案】热传递;引力。
【解答】解:扣动扳机通电后,枪中的发热体给胶条加热,胶条吸收热量,内能增大,通过热传递的方
式改变内能;热熔胶被胶枪挤出,并“粘”在物体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故答案为:热传递;引力。
考点七 物体内能的改变
13.用如图所示装置制造“雾”:在一只大烧杯里铺一层饱含水分的湿沙,杯口盖一只盘子,在盘子里放些
冰。给烧杯加热,发现烧杯中出现了朦胧的“白雾”,盘子中的冰逐渐减少。“白雾”的形成是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冰逐渐减少的过程中,忽略总质量的变化,那么盘中混合物的内能 增加 。
【答案】液化;增加。
【解答】解:(1)“白雾”的形成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2)冰逐渐减少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总质量不变,内能增加。
故答案为:液化;增加。
一.选择题(共 9 小题)
1.叶子姐姐帮助妈妈做饭是发现很多现象包含物理知识,其中错误的是( )
A.将锅放在炉火上,锅一会儿就热了,这是热传递现象
B.刀把是圆形的,利用了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大的物理知识
C.将热汤里放一勺盐,汤很快就有咸味了,利用了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的原理
D.使用完的刀具挂在吸盘挂钩上掉下来,利用了大气压强的作用
【答案】B
【解答】解:A、将锅放在炉火上,锅一会儿就热了,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故 A 正确;
B、刀把是圆形的,则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故 B 错误;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所以汤很快就有咸味了,故 C 正确;
D、吸盘挂钩是利用了大气压强将吸盘压在墙面上;故 D 正确。
故选:B。
2.如图所示是小明在家做的色香味美的蛋炒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炒鸡蛋时能看见白色油烟,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炒饭时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饭的内能
C.刚炒熟的蛋炒饭冒“白气”是因为它含有的热量多
D.蛋炒饭放凉后,蛋炒饭内部的分子热运动停止
【答案】B
【解答】解:
A、油烟不是分子,炒鸡蛋时会产生油烟,这是油烟的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 A
错误;
B、蛋炒饭吸收热量,主要是通过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 B 正确;
C、刚炒熟的蛋炒饭冒“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热量,故 C 错误;
D、蛋炒饭放凉后,温度降低,分子热运动速度变慢,但分子热运动不会停止,故 D 错误。
故选:B。
3.下列实例中属于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图甲:古代,人们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
B.图乙:向瓶内打气,几次之后,瓶塞跳起
C.图丙:用热水袋来取暖,人们会感到温暖
D.图丁:迅速下压活塞,脱脂棉会燃烧起来
【答案】C
【解答】解:A、钻木取火时钻与木头相互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木头的内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
变物体的内能,故 A 错误;
B、当瓶塞跳起来时瓶内的空气对瓶塞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这是通过做功方式来改变物体的内
能,故 B 错误;
C、使用热水袋取暖,手从热水袋吸热,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 C 正确;
D、向下压活塞时,活塞对筒内的空气做功,机械能转化为空气的内能,使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当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时,筒内棉花燃烧起来,故 D 错误。
故选:C。
4.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温度越低,内能越小,所以 0℃的物体没有内能
B.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C.两物体相互接触时,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转移到内能小的物体
D.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很多,但本质上只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答案】D
【解答】解:A、一切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所以 0℃的物体仍具有内能,故 A 错误;
B、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有关,因此只有温度不变,当物体的质量、状态改变时,物
体的内能可能改变,故 B 错误;
C、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所以内能可自动地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内能大的物体的
温度不一定高,故 C 错误;
D、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很多,但本质上只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它们在改变内能能达到相同的
效果,故 D 正确。
故选:D。
5.新冠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疫情防控需要我们戴口置、测体温、配制酒精消毒液进行消毒。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肉眼可见的飞沫传播属于分子运动
B.测体温时,体温计内水银的质量变大,密度变大
C.我们能闻到酒精的气味,是因为酒精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配制酒糌时发现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答案】C
【解答】解:A、飞沫不是分子,飞沫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 A 错误;
B、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温度计内的水银受热膨胀后,所含水银的多少不变,所以质量不变;
体积变大,由公式 ρ= 可知,密度变小,故 B 错误;
C、我们能闻到酒精的气味,是酒精分子扩散到了空气中,是因为酒精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 C 正确;
D、配制酒糌时发现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 D 错误。
故选:C。
6.如图所示,《天工开物》中记录了铸造铜钟的过程,大致分为“制模一熔炼—浇铸—脱模—打磨”的过
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熔炼过程中,金属温度不断升高,直到全部变为液态
B.浇铸过程中,金属向外放热,内能不断降低
C.整个铸造过程中,金属经历了熔化和凝固两种物态变化
D.打磨过程中,铜钟的质量不断减小
【答案】A
【解答】解:A.铜是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故 A 错误;
B.浇铸过程中,是液态到固态,凝固放热,内能不断降低,故 B 正确;
C.整个铸造过程中,金属经历了先熔化成液态的铜水,再凝固成固态的铜块,故 C 正确;
D.打磨过程中,有质量损失,铜钟的质量不断减小,故 D 正确。
故选:A。
7.下列对光的反射应用实例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图 1 中,夜间自行车尾灯可看作光源
B.图 2 中,人看到脸谱上不同颜色,是因为脸谱反射了不同色光造成的
C.图 3 中,利用太阳灶烧水,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D.图 4 中,公路拐弯处设置的凸面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能够扩大视野
【答案】B
【解答】解:A.夜间自行车尾灯并不是光源,因为它本身并不发光。它的工作原理是当光线照射到尾
灯上时,尾灯内部的特殊结构(多个小反射面)会将光线按原路反射回去,形成强烈的反射光,从而提
醒后方的车辆或行人注意,故 A 错误;
B.人看到脸谱上不同颜色,是因为脸谱反射了不同色光造成的,故 B 正确;
C.利用太阳灶烧水,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故 C 错误;
D.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够扩大视野,通常用来制作汽车观后镜等,故 D 错误。
故选:B。
8.将质量和初温相同的铜块和铝块(已知 c 铜<c 铝)同时放在沸水中加热相当长的时间,再迅速让它们相
互接触,则( )
A.热量将从铝块传递到铜块
B.铝块具有的热量大于铜块
C.两金属块吸收的热量相同
D.它们之间不发生能量转移
【答案】D
【解答】解:铜块和铝块放入沸水中相当长时间,所以可知最后铜块和铝块都和沸水的温度一样。
AD、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当铜块和铝块接触时,温度相同不会发生热传递,故 A
错误、D 正确;
B、热量不能用“具有”“含有”等词语形容,只能使用“传递”等词语,故 B 错误;
C、热量的计算公式:Q 吸=cm(t﹣t0)可知,质量、初温、末温都相同,铝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
故知铝吸收的热量大于铜吸收的热量,故 C 错误。
故选:D。
9.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机械能越大,它的内能就越大
B.物体的温度不变,它的内能可能变小
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一定吸收热量
D.物体吸收热量,它的温度一定会升高
【答案】B
【解答】解:A、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之和,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两者本质上不同,因此物体的机械能越大,内能不一定大,故 A 错误;
B、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内能减小,温度保持不变,故 B 正确;
C、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因为吸收热量,还有可能因为外界对物体做功,故 C 错误;
D、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如冰熔化时,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
故 D 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共 5 小题)
10.小明在上学路上闻到阵阵花香,这是 扩散 现象;他在做实验中发现,两滴水银相互靠近时,能合
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说明了水银分子之间存在 引力 。
【答案】扩散;引力
【解答】解:闻到花香,这是花香分子扩散到了空气中,彼此进入对方,所以是一种扩散现象;两滴水
银自动的汇合成一滴,说明了水银分子之间相互吸引,即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故答案为:扩散;引力。
11.有一款新型水杯其内部结构如图甲所示,杯壁夹层中有在常温下处于固态的传热材料,对其加热时温
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在 t2 到 t3 时间内传热材料的内能 增大 ,这种传热材料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答案】增大;晶体。
【解答】解: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 t2 到 t3 时间内不断吸热,所以传热材料的内能增大,图中 BC 段物
质吸热,但温度不变,说明有一定的熔点,是晶体。
故答案为:增大;晶体。
12.如图﹣1,向两张纸中间吹气,纸会靠拢,说明气体流速 大 的地方压强小;如图﹣2,持续加热的
纸锅不会烧起来是因为水的沸点 小于 (选填“大于”或“小于”)纸的着火点;如图﹣3,将两沓纸
交叉叠放在一起后很难拉开,是因为拉纸时会产生较大的 摩擦 力。
【答案】大;小于;摩擦
【解答】解:图﹣1 中,向两张纸中间吹气,中间空气的流速变大,压强变小,而两侧的空气压强不变,
所以纸会收到向中间的压力差使纸向中间靠拢。
如图﹣2,持续加热的纸锅不会烧着是因为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需要吸热,温度不变。
如图﹣3,将两沓纸交叉叠放在一起后很难拉开,纸张之间接触面比较粗糙,会产生很大的摩擦力,这是
很难拉开的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大;小于;摩擦。
13.在“天宫课堂”上,航天员桂海潮和朱杨柱为大家带来一场有趣的“乒乓球赛”,如图所示。航天员们
用疏水材料特制的乒乓球拍,击打水球时,水球像乒乓球一样反弹了出去,呈现“拍水不破”的效果。
据此回答问题。
(1)水能形成球状而不会散开,说明分子之间有 引力 。带上空间站的乒乓球拍,与在地面相比,
其质量 不变 。
(2)球拍击打水球,水球反弹回去,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 。水球离开球拍后继续运动,
是因为水球具有 惯性 。
【答案】(1)引力;不变;(2)运动状态;惯性。
【解答】解:(1)水能形成球状而不会散开,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带上空间站的乒乓球拍,位置改变,
所含物质多少不变,与在地面相比,其质量不变;
(2)球拍击打水球,水球反弹回去,运动方向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水球离开球拍后
继续运动,是因为水球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运动。
故答案为:(1)引力;不变;(2)运动状态;惯性。
14.端午节煮粽子、划龙舟是我国的传统风俗习惯。煮粽子是利用 热传递 的方式增大粽子的内能的,
粽香四溢,这属于 扩散 现象;运动员划龙舟时,一手握紧船桨上端,另一手握住船桨向后划水使船
前进,此时船桨相当一个 费力 (选填“省力”或“费力”)杠杆。使龙舟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水 (选填“队员”“桨”或“水”)。
【答案】热传递;扩散;费力;水。
【解答】解:煮粽子时,粽子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方式增加粽子的内能;
粽香四溢是因为香味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是一种扩散现象;
因为船桨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所以船桨属于费力杠杆;
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划船时,船桨对水施加了一个向后的作用力,水就对桨施加了一个向前
的反作用力,这个力使船前进,
故答案为:热传递;扩散;费力;水。
三.实验探究题(共 1 小题)
15.小明为了研究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进行了几个实验:
(1)图(1)实验是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实验现象,主要说明了 分子间有空隙 ,为了使现象更明显,
应选用更 细 (细/粗)的试管进行实验,实验中先注入水的目的是 便于记录混合前体积 ;
(2)图(2)实验中,图 a 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地系着一根棉线,图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圈,图
c 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 d 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
了 分子间有引力 。
(3)做图(3)实验时,先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再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刚开始,水和硫酸铜溶
液之间出现明显的分界线。静放 30 天后,分界线消失,这属于 扩散 现象,想要缩短实验时间,可
提高 (选填“提高”或“降低”)液体的温度。
【答案】(1)分子间有空隙;细;便于记录混合前体积;(2)分子间有引力;(3)扩散;提高。
【解答】解:(1)图(1)实验中水和酒精混合前总体积较大,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体积变小是由于水和酒精混合后分子进入彼此分子间隙而导致的。
因为分子间存在空隙,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使的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了,在体积变化相同的情
况下,玻璃管越细,玻璃管中液柱高度变化越明显。
因为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因此在玻璃管中先注入水,在晃动前水和酒精没有混合,目的是便于记
录混合前体积。
(2)肥皂膜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棉线被拉向右边,说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由于分子相互吸引
导致分子表面积缩小,将棉线拉向右边。
(3)水的密度较小,硫酸铜溶液的密度较大,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后,水浮在硫酸铜溶液上方,但
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变为均匀的硫酸铜溶液,如甲所示,这是因为硫酸铜分子上升进入水分子之间,水
分子也下降进入了硫酸铜分子之间,说明了分子在不断地无规则运动。
分子运动情况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所以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可提高液体的温度。
故答案为:(1)分子间有空隙;细;便于记录混合前体积;(2)分子间有引力;(3)扩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