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20张ppt含视频)+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20张ppt含视频)+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15 19:23:20

文档简介

姓名
张耐冬
单位
山东乐陵二中
教学设计
?
教学主题
《经济体制改革》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一年级新教材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的一节重点课,主要介绍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状况。本课主要讲的就是对内改革,对内改革的成功为我们对外开放的开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为中国进入崭新的社会主义 新时期,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打下了良好基础,本课又为下一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提供了前提。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该课地位举足轻 重。
二、学生分析
我 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对身边的人或事比较感兴趣。因此他们对这段历史有浓厚的兴趣。给学生一个较完整、条理的知识结构不难,但是由于我校学生普遍基 础较差,所以本节课的关键是如何讲清这些改革的背景,将这些改革,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会比较难。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本课中通过阅读教材、展示图片、小组探 究、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达到课标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农村改革的两种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建立的意义;国企改革的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并采用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讨论等方法来完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农村改革前后的对比,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情感,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讲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四、教学环境
R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音频、视频插入:在导入和结尾部分播放歌曲音频(《春天的故事》、《走向复兴》),通过优美和激昂的旋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境。最后,《走向复兴》的播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史料展示:本课所用史料有多种,如图片、文字、影像等。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还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
结构图构建:在课堂小结环节,让学生简要画出这节课的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对本课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聆听歌曲,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PPT? 音频
讲授新课:探究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展示材料并提出问题:材料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作出了哪些决策使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
?
学生思考并作答
PPT? 文字材料
讲授新课:探究二:农业改革的背景
展示材料并提出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什么选在农村呢?
学生思考并作答
PPT? 文字史料
讲授新课:探究三:农村改革的内容
展示《小岗村改革30周年》纪念馆;并通过设问导疑的方式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一一分析讲解
学生扮演讲解员,对纪念馆做出讲解;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PPT 图片、表格
讲授新课:探究二:城市国企改革
播放《国企改革》纪录片,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国企改革的背景、中心环节、进程、影响
观看视频,总结知识
PPT? 视频文件
讲授新课:探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展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市场经济确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
阅读教材,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PPT 文字、图片材料
讲授新课:探究四: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
展示“我想总理说改革”的网络征集活动图片,让学生针对当今中国的“深化改革”问题,向总理提提意见或建立
小组合作探究,分组展示讨论结果
PPT? 网络截图
课堂小结
展示本课知识结构图
学生思考自主构建
PPT? 知识结构图
总结升华
播放歌曲《走向复兴》并滚动播放图片,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
学生聆听歌曲,观看图片
PPT? 音频、图片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本课教学资源丰富,充分运用图片、音频、视频、文字史料等多种资源,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开放,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本课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单一灌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讲解农村改革时,让学生来充当讲 解员;“我想总理说改革”环节,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本堂课有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史料能力、团结合作意 识等。
3、本节课还注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本课最后,播放歌曲《走向复兴》和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各方面的变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我向总理说改革”环节,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同时,认识到作为一国公民的责任感。
课件20张PPT。
1992年
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 中国 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1979年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 中国 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经济体制改革【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岳麓版历史必修(Ⅱ) 第19课材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作出了哪些决策使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转移工作重心:经济建设“以阶级斗争为纲” 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什么选在农村呢?材料一 邓小平说过:“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农村条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驴和行走,运输靠小车和背篓,通讯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门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当时,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农村社员出工是:“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后逛” 。
农业地位:农村现状:农业体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生活贫困。人民公社体制:经营方式——分配方式——集体经营平均主义挫伤积极性
二、改革的实施——农村的改革在贫困中挣扎在“大包干”中成长在产业调整中致富
小岗村改革30周年纪念馆改革前小岗村农民居住的茅草屋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凤阳花鼓——1978年之前:
小岗村改革30周年纪念馆在“大包干”中成长小岗村18农户的“秘密协定”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安徽农民积极性提高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丰收的小岗生产队农民小岗村建成大包干纪念馆成长中的困境:“一年跨出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
小岗村改革30周年纪念馆在产业调整中致富
“大包干”——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二、改革的实施——农村的改革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交足国家、留足集体,剩下是自己的。(按劳分配)平均主义土地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分户自主经营 集体经营土地所有制经营方式分配方式调动积极性提高生产力经营自主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农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它也使农村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历史小论文,请你来批阅发展乡镇企业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提 高农民生活水平
二、改革的实施——城市:国企改革
二、改革的实施——城市:国企改革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 :放权让利、利改税两权( 权与 权)分离:推广经营承包制,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探索建立 制度计划经济下
政企不分
缺乏自主权
没有活力调动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中心环节改革进程成果1、局部试点(1978-1984)2、全国推广(1985-1992)3、深化改革(1992-)自主权所有权经营权现代企业
1990年7月5日下午,在中南海勤政殿,江泽民召开经济问题座谈会。
意见一:有人认为改革有方向性错误,应该是计划取向,但是搞了市场取向,所以出了问题。
意见二:吴敬琏等则强调必须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路线,维护市场取向。
1990年——计划还是市场:中南海没有结论
◆包产到户姓“社”姓“资”?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生气勃勃,姓“社”姓“资”?
◆城市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姓“社”姓“资”?

◆市场经济姓“社”姓“资”?
思想界:姓社?姓资?人心惶惶……——这是单干,是倒退,姓“资”——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之源 ,姓“资”——这是削弱党的领导,姓“资”——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姓“资”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
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21世纪初明确提出目标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1993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进一步创新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初步建立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 请依据教材有关内容,归纳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三、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解放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2、确立目标——1992年“十四大”3、写入宪法——1993年全国人大4、理论创新——1997年“十五大”5、初步建立——21世纪初过程意义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整体感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实施农村经营方式产业结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城市:增强企 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对国企改革
让历史照亮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