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张涛
单位
邹城市第二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的主题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 现。在美苏对峙之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整个世界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形势,区域合作组织发展起来,发展中国家逐步成为一支重要的政 治力量。走向复兴的西欧,联合自强,建立欧洲共同体;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产生;第三世界开始兴起。到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走向。本课在整个单元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前一课是它的大背景,后一课是它的延续。本课的核心问题是两极格局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通过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走向,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培养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和掌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关注时事,但对核心问题缺乏深刻认识。2,课文头绪多,学生知识一体化能力弱,要整合教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3, 根据年龄特点,在课件中,充分利用地图,图片,材料来说明历史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理解法德关系的改善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初步掌握从国际政治格局、国家利益、大国关系等方面分析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方法。
(2)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技术层面主要是从网络上寻找搜集与本课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用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形势变化和各国力量的对比。制作数据表格,探索数据背后的历史信息等等。使用这些技术手段,应该能够使得学生更易于理解课程内容,加深学生的课堂印象。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一边展示图片一边导入
?
历史图片
讲授
讲解重要概念——多极化
思考
?
探究
提供资料
探究
组织学生结合资料探究问题
建构
课堂小结
尝试整理知识结构
?
?
?
?
?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利用材料设疑,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同时激发学生探寻新知识的兴趣。
2,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和掌握欧洲联合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锻炼学生自主归纳知识的能力。
3,掌握和理解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从日本的发展中探寻中国发展的可借鉴的措施。
4,了解中国发展历程,加深对国情的了解,树立起为祖国振兴努力学习的责任感。
5,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总体上的认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课件35张PPT。“杜鲁门主义”出台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形成。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1967年,欧共体成立。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61年,不结盟运动形成,第三世界崛起。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步振兴。异军突起——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三维目标什么是多极化? 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所谓“化”,是指一种发展趋势。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世界各国GDP总值排名前六(来源:联合国数据库数据;单位:亿美元)一、走向联合的欧洲1,欧共体的建立过程
(1)1950年,法国外长提出“舒曼计划”。
(2)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巴黎合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同时促使法德矛盾化解。
(3)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4)1967年,根据《布鲁塞尔条约》,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2,欧共体的性质欧共体的宗旨:
①取消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②建立一个单一的对非成员国的商业政策;
③最终协调成员国之间的运输系统、农业政策和一般经济政策;
④取消私人和政府所采取的限制自由竞争的措施;
⑤保证成员国之间劳动力、资本和工商企业家的流动性。欧共体的性质
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经济一体化组织
3,欧共体成立的原因二战后满目疮痍的欧洲战后初期西方主要国家GDP占世界GDP的比重材料一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对经济凋谢、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等诸多困难,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过程。1,西欧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材料二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2,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3,西欧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发展。材料三 欧洲是世界上最早谋求区域联合的地区之一,寻求欧洲统一几乎贯穿整个欧洲历史。欧洲人普遍认为,欧洲原本是一个统一整体,各国文明皆发端于古希腊罗马文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统一的欧洲才分崩离析,兵连祸结。他们一直都在谋求重建一个欧洲大帝国,实现宗教、文化、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全面统一。“统一”是大多数欧洲人的共同信念和愿望,他们称之为“欧洲梦”,并确信夙愿能偿。
材料四 西欧各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3,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4,西欧各国相近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材料五
1792年普鲁士大举入侵法国。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1914年一战爆发,法德交战。
1939年二战爆发,1940年法国被德国占领。
1949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发表谈话,强调法德“世纪夙怨”已不合时宜。
1950年,“舒曼计划”建议将两国的煤和钢这两个关键部门实现融合,从而使法德之间的战争“不仅在思想上是不可想像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的”。阿登纳表示同意。
1958年9月,法国总理戴高乐与阿登纳首次会面,以两国首脑会晤的形式正式确认法德历史性和解。这不仅促进了两国关系的改善,还为西欧的联合铺平了道路。
5,法德和解为欧洲联合铺平了道路。
①西欧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③西欧只有联合起来, 才能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发展。④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⑤西欧各国相近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3,欧共体成立的原因⑥法德的和解;根本原因现实原因必要性思想因素可能性:关键因素1962年7月,西德总理阿登纳对法国进行首次正式访问。2012年7月,参加纪念法德和解50周年活动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
冤冤相报何时了
化敌为友看法德
相逢一笑泯恩仇
合作共赢收获多
17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4,欧共体带来的历史影响
1,西欧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美国实力相对下降。2,推动了西欧政治上的联合。
(从经济一体化扩大到政治、经济一体化)。
3,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
的外交政策。
4,使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材料一: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共体开始在政治和外交领域进行合作,提出西欧“用一个声音说话”的口号,建立了欧洲议会和首脑会议的制度化机构——欧洲理事会以及欧洲法院。
材料二:课本123页历史纵横。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非常激烈。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5,资本主义世界开始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第一位的,甚至没有人向我们挑战,因为我们垄断着原子武器。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远远处于第一位……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尼克松1971年的讲话6,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⑵对资本主义阵营:⑶对世界格局:⑴对欧洲:经济上促使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政治上推动了欧洲政治上的联合(政治一体化)。
外交上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3,欧共体带来的历史影响二战使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一组数据
(1)1960-1970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
(2)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1419亿美元,超过西德,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3)1986年,日本黄金储备达42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
(4)1988年,日本国民人均收入达1.9万美元,超过同期美国的1.8万美元。 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为什么能够在战争废墟上迅速重新崛起并成为经济超人?1.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①进行民主改革,铲除了封建残余。 ②有利的国际条件(朝鲜战争的军需刺激)③重视科技与教育。②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⑤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发展外向型经济)④实施“贸易立国”“出口第一”。①美国的大力扶植(推动改革;免除赔偿;提供
资金和物资;军事订货)2,探究:二战后美国调整对日政策的表现和原因
二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麦克阿瑟表示占领日本的终极目标是“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然而,随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和国际形势的骤变,美国对日政策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遏制转为扶植,培植强有力的日本政府,重新武装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反共战略的急先锋和亚洲的盟友。 调整:从遏制变为扶植
原因:冷战形势下美国反苏反共的需要3,探究: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的启示
(1)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3)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
(5)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抓住机遇。
4,日本经济重新崛起的影响①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在两极格局形势下,日本选择了一条务实的“吉田路线”,即与美国结盟,向美国一边倒,在外交方面唯美国是从,以致于被称为“政治侏儒”。但到了七八十年代,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开始有条件地改变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
2005年8月:日本“捆绑战术”谋求入常 四国草案终成成废标
2006年3月:日本放弃今年入常努力 可能全面游说再推新计划
2007年2月:日本将再冲击“入常” 准备重返“四国集团”
2007年2月:日本将再冲击“入常” 准备重返“四国集团”
2009年2月:日本将在联合国新一轮谈判中提出入常要求
2010年9月:日本公关14国为“入常”拉票
2014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处处透露出日本“入常”愿望。
②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③冲击了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朝多极化格局发展。4,日本经济重新崛起的影响①随着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的标志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相继独立。②新独立的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举行南斯拉夫
总统铁托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3、宗旨和纲领:4、不结盟运动是否真的不结盟?
不结盟国家会议的5个条件: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的五个条件
① 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
②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③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
④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
⑤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只是不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不结盟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5,不结盟运动的影响①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四、中国的振兴1,了解概况。
2,明确中国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 20世纪60~70年代,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刚果、坦桑尼亚、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约50个国家赢得了独立。拉丁美洲的巴巴多斯、圭亚那、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大洋洲和太平洋的斐济、瑙鲁、巴布亚新几内亚、汤加、西萨摩亚等,也先后成立了独立国家。到1981年底已有93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陷于崩溃。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中国的振兴强大的美国强大的苏联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小结: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本原因
在于
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习感悟
如何看待多极化趋势下的世界?
如何应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