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课文具体呈现了草原美景图、草原迎客图、草原欢聚图三个动人的画面(场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表达了蒙汉情深的主题。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怎样“触摸”呢?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出,“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就是“触摸”的方法。那么,阅读时又怎样“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呢?一是想象,即通过品味描写生动的词句,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画面;二是联想,即由课文所写的场景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类似场景。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为这样的“想开去”提供了很好的阅读素材。
根据课后习题的编写意图,本课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的表达方法。课文第1自然段,作者在描写草原美景时,先后两次直接抒发自己的感受:第一处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第二处是“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既能写出景物的特点,又能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渲、勒”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蒙”,会写“毯、吟”等10个字。(常规性目标要求)
2.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品味生动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草原的美景,展开联想,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3.学习课文写景时融入感受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落实课后习题)
教学重难点
品味生动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草原的美景,展开联想,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课前播放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欣赏草原美景。
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著名作家老舍,去触摸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心跳”。怎样才能“触摸”到大草原的“心跳”呢?
出示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学习任务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画面和场景。
2.检查认读生字词、多音字:
读着这些词语,你有没有想开去呢?选择其中的一个说一说。
3.用小标题概括课文所描写的画面:
草原美景图、草原迎客图、草原欢聚图
4.说说对老舍笔下草原的初感受。
板书:风景优美、热情好客
学习任务二 从生动的词句“想开去”,感受草原美景
1.创设学习情境:草原美景发个朋友圈
出示一位游客赞美草原美景的朋友圈截图:草原太美了!草原真美啊!草原美极了!
“语言大师”老舍是怎么赞美草原美景的呢?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2.有没有感受到“语言大师”的语言魅力?如果摘录这段话中的语句来发朋友圈,你会选择哪一句?细细品读第一自然段,圈画描写生动的词句想开去,随文写写批注,然后与同桌交流分享。
3.全班交流分享,预设如下(交流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动):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哪些词句,让你“想开去”了?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
①引导抓住“那么清鲜”“那么明朗”进行体会,想象画面。
②比较“清鲜”与“新鲜”、“明朗”与“晴朗”的不同。
③带着想象朗读,读出感受和体会。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哪些词句,让你“想开去”了?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
①引导抓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进行体会,想象画面。体会过程中,相机链接《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
②作者在描写小丘美景的时候,也“想开去了”!引导品味“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理解“绿毯”“大花”的喻体,体会动词“绣”的拟人手法。
③带着想象朗读,读出感受和体会。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作者在描写小丘的时候,又是怎样“想开去”的?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
①引导抓住“渲染”“勾勒”“中国画”进行体会,想象画面。
②引导抓住“翠色欲流”进行体会,比较“翠色欲流”与“一碧千里”意思上的异同,理解为什么会产生“翠色欲流”的感觉。
③带着想象朗读,读出感受和体会。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作者是怎样“想开去”的?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
①引导抓住“惊叹”“低吟”“静立不动”“回味”进行体会,想象画面。
②带着想象朗读,读出感受和体会。
4.作者在描写草原美景时,还融入了自己的感受。第1自然段中,哪些语句是写作者感受的?交流,反馈: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师生合作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读写景的语句,学生读写感受的语句。
读后交流体会,引导明确:
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不仅可以突出景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5.草原上不但有草地、小丘和牛羊,甚至还有河流呢!作者是这样写的——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1)朗读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惊喜。
(2)由课文中的语句想开去,补写作者当时的感受。
(3)写后交流分享,相机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练习:听写词语,当堂订正
反馈易写错的字:吟 洒 裳 腐 貌
学习任务三 从热情好客的场景“想开去”,体会蒙汉情深
1.上节课我们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想象画面,欣赏了草原的美景。草原上不但有美丽的风景,更有热情好客的人民。你从课文描写的哪些场景中,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呢?请圈画关键词句想开去,展开想象和联想,写写批注。
2.交流分享,重点体会以下几处: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①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②作者看到这样的画面,产生了怎样的想象和联想?引导抓住“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想开去,交流想象到的画面和场景,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③带着想象朗读,读出感受和体会。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②带着想象朗读,读出感受和体会。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
①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引导抓住“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敬酒,回敬,再举杯,再回敬”等词句想开去。
②带着想象朗读,读出感受和体会。
3.从这些场景中,我们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也感受到了“蒙汉情深”。
出示语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理解“蒙汉情深”的含义:
1961年夏天,老舍等20余位作家、艺术家应邀到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陈巴尔虎旗参观访问,老舍先生记下了这次草原之行的见闻和感受,写下来这篇《草原》的文章,同时还写下了一组诗。呈读其中一首:
内蒙东部纪游
老舍
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色香。
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老翁犹唱当年曲,少女新添时代装。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学习任务四 联系生活经验,写写相聚或惜别的场景
生活中,你有过与人相聚、惜别的经历吗?回忆当时的情景和画面,写一写。
写后交流分享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