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学习目标
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了解孔子与《论语》的文学常识,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故事导入
半部《论语》
治天下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孔子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2)30—50岁,欲仕不能。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言弃的强人。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孔子的画像中为何总是露出两颗门牙?
在古代,这种门牙被称作“骈齿”,它的意思是牙齿重叠。
“骈齿”代表的是帝王之像,而如果一个普通人的画像在当时被画骈齿,意味着他在人们心目的地位非常高,对社会影响深远。因此骈齿拥有者不是帝王就是圣德。所以孔子像上的那两颗门牙并不是为了让孔子显得丑,而是为了突出他的不平凡和圣贤之处。
《论(lún)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初读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要停顿、句首表总结性的词语后要停顿、连词后要停顿、句首语气词后要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可/以/为师焉
概括每章大意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和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要坚定志向。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深入探究
理解文意
新知与旧知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知识与实践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与思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学与问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
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
从此句可以看出在修养方面曾子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从此句可以看出在修养方面曾子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说明了什么道理?
同朋友相处应讲究诚信,古已有之,今人更应如此。
第三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这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岁、六十岁是安心知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而这个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
知新
温故
“温故”和“知新”有怎样的关系
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与升华。
“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朱熹
就是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他甚至将其与三军之帅相比。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
“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志”指的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