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草原》 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草原》 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4 10:53:3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2张PPT)
草 原
老舍
目 录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
2
3
词语Y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其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剧本《茶馆》等。很多年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第一次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访问陈巴尔虎旗,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参观访问记——《草原》。
词语Y
这篇文章出自老舍的游记《内蒙风光》,全文收在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的《小花朵集》。1961年夏,老舍与一批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二十来人,应乌兰夫邀请,由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组织,到内蒙古东部、西部参观访问八周,看了林区、牧区、农区、渔场、风景区、工业基地和一些古迹、学校、展览馆。游记分七节对上述内容依次作了介绍,牧区的一节小标题为《草原》,即这篇文章。
勾勒 境界 洒脱
鞭子 疾驰 彩虹
马蹄 豆腐 拘束
羞涩 摔跤
gōu lè
jìng jiè
sǎ tuō
biān zi
jí chí
cǎi hóng
mǎ tí
dòu fu
jū shù
xiū sè
shuāi jiāo
先写“毛”,再写“炎”。竖弯钩要舒展,能托住“炎”字。


“广”字的撇包住“付”和“肉”。
书写指导
读准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借助字典,用这些字的其他读音组词。
蒙古包 好客 同行 似乎
·
hào
xínɡ

měnɡ
·
·
·
蒙蒙细雨 美好 银行 似的
蒙骗
hǎo
hánɡ
shì
ménɡ
mēnɡ
词语Y
一碧千里:
渲 染:
勾 勒:
翠色欲流:
指一片碧绿的颜色,十分宽广。
中国画技法的一种。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以烘染物像,增强艺术效果。
用线条慢慢描画出轮廓。
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一、初读感知
1、听范读,标注字音,思考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2.朗读课文,说一说本文围绕草原描写了哪些画面?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小标题概括画面。
草原风光图
喜迎远客图
主客联欢图
风光美
人情美
3.文章题目为《草原》,但全文又不仅仅写草原。
如果让你给文章另拟个标题你会拟什么?为什么?
草原
4.梳理结构
初入草原
接近公社
蒙古包外
蒙古包里
告别草原
事件先后及地点转换顺序
5.这是一个怎样的草原?请结合具体语句回答。
草原太美了!作家是如何妙笔生花把所见所感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让我们继续品析鉴赏。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二、品析鉴赏草原风光图
1.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用“ ”画出直接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用“ ”画出抒情句。
写景融情
2.这一段主要抓住草原上哪些景物来描写的?
是按照怎样的观察和描写顺序写的?
天空
明朗
空气
清新
草地
一碧千里
不茫茫
小丘
翠色欲流
流入云迹
羊群
白色的
大花
骏马大牛
静立不动
天空
地面
清鲜的空气
明朗的天空
四面的小丘
移动的羊群
欲流的翠色
静立的骏马和大牛
观察顺序
草原美景
2.这一段主要抓住草原上哪些景物来描写的?
是按照怎样的观察和描写顺序写的?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3.连用两个“那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那么
那么
作者初见草原的惊喜、赞叹之情。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那么
那么
能否换成“清新”
不能。“清鲜”突出“鲜”,表明草原的空气非常好。
能否换成“晴朗”
不能。“明朗”除了“晴朗”之意,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
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要读出对草原的赞美,读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5.为什么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因为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因为“四面都有小丘”。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羊群
——白色的大花
草原
——绿毯

感受羊群给草原带来的生机,感受草原的动态美。
1.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哪一个字用得最妙?


三、品析鉴赏: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
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2.“翠”是什么颜色?
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
3.作者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美丽的景色常常引发特别的感受,作者在描绘草原美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可以使读者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喜欢上草原。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1
2
3
一、“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自由、无拘无束……
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二、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品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
热情好客
迎宾人之多
节日盛装
迎宾心之切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远道迎客
2.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情谊热烈、深厚。
亲切相见
2.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热情款待
奶茶__上了,奶豆腐__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____,谁都又那么____,一点儿______。不大一会儿,____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礼貌
亲热
不拘束
好客


热情好客
早有准备
2.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
联欢话别
套马
摔跤
舞蹈
2.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热情好客
热情款待
亲切相见
远道迎客
联欢话别
2.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热情
激情
盛情
深情
尽情
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
3.在下面词语前加上用“情”字组成的词语,
更深切地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4.如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小结
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