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4 21:1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李达梅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掌握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家作品;理解散文中景与情的关系,分析准确生动的描摹及联想的作用;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学习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2.情感态度与世界观: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3.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整体解读、自由讨论、教师点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的作风”。现在请同学们谈谈你所认识的朱自清。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二、初步感知课文
(一)检查预习
1.字音辨识
煤屑(xiè)   蓊蓊郁郁(wěnɡ)  踱着(duó)
弥望(mí) 袅娜(niǎo) 羞涩(sè)
酣眠(hān) 倩影(qiàn) 梵婀玲(fàn)
鹢首徐回(yì) 敛裾(jū) 霎时(shà)
2.词语辨析
(1)斑驳·斑斓
二者都有“色彩多样”的意思。
“斑驳”也作“班驳”,指的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斑斓”指灿烂多彩。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走在皮革厂宿舍的小巷里,斑驳(斑驳/斑斓)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墙壁随处可见,石灰剥落的地方,露着红色的方砖。但小路两边30多万盆形态各异、色彩斑斓(斑驳/斑斓)的鲜花点缀其中,却让人觉得温情四溢。
(2)风流·风韵
二者都有“独具风味”的意思。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
“风韵”指优美的姿态;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每一组写真都好似在讲述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故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像在述说一种情怀,褪去当年令狐冲的锋芒锐气,今天的吕颂贤依旧风流(风流/风韵)倜傥、气度不凡。
②他笔下的仕女既有古代仕女画的遗风,又有着时代气息,姿态风韵(风流/风韵)颇有个性。比起自己的山水和花卉,张大千的仕女画显得更加生动真实。
(3)受用·消受
二者都有“享用”之意。二者的使用习惯有所不同。
“受用”指享用,得益。肯定、否定句式都可使用。
“消受”指享受,受用。多用于否定式。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俄罗斯“撑竿跳女皇”伊辛巴耶娃接受央视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者采访时说道,得一块奥运金牌能使人一生受用(受用/消受),可那超常的训练是一般人消受(受用/消受)不起的。
3.熟语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小河的南岸绿草如茵,北岸是蓊蓊郁郁的杨树林,还有那清澈透明的河水,都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请说明理由:“蓊蓊郁郁”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用在此处合乎要求。
(2)拍摄时众香港小姐均在烈日下待了两个多小时,所以大部分佳丽都没精打采。(√)
请说明理由:“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用在此处合乎要求。
(3)人年纪大了,视线也变得迷迷糊糊起来,外面的花红柳绿难以清晰入眼。(×)
请说明理由:“迷迷糊糊”指人混乱烦躁,迷惑不清。一般指神志不清。句中是说老年人看得不清楚,应改为“模模糊糊”。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1927年。
2.师生共同回顾历史: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3.提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让我们从他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
三、整体感知
1.梳理作者游踪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
(圆形结构)
2.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 ( http: / / www.21cnjy.com )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齐读4~6段写景部分。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 ( http: / / www.21cnjy.com )、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写得详细。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四、熟读,品味4~6段(组织学生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五、鉴赏与探究
1.提问: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师生共同活动)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诵读,讨论后回答)
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 ( http: / / www.21cnjy.com )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六、小结全文
提问:从课文结构看,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试联系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可以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回答)
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