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听听声音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1听听声音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24 08:3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听听声音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描述。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并能用科学词汇准确地描述听到的声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科学词汇描述声音的特点,并能根据声音的特点进行分类。
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能发声的物体(如乐器、瓶子、豆子等)、音叉、水槽、气球、橡皮筋等。
准备一些关于声音的视频和音频资料。
学生准备
每人准备一本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大自然的声音音频,如鸟鸣声、流水声、风声等,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声音的美妙。音频中,鸟鸣声清脆悦耳,仿佛在耳边欢快地歌唱;流水声潺潺流淌,如同大自然的轻柔低语;风声呼呼作响,像是在讲述着远方的故事。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会回答:“我觉得这些声音很美妙,让人心情愉悦。”“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等等。
接着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来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听听声音。
(二)认识声音
提问:“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你能说说你都听到过哪些声音吗?”学生纷纷回答,教师板书记录学生提到的声音,如汽车喇叭声、说话声、音乐声、雨声等。
播放一些声音的音频,包括动物的叫声、交通工具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等,让学生辨别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你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它们吗?”学生可能会说:“有些声音很大,有些声音很小。”“有些声音很尖锐,有些声音很低沉。”“有些声音很动听,有些声音很嘈杂。”等等。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更准确的词语来描述声音,如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
(三)描述声音
教师讲解描述声音的科学词汇,如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解释这些词汇的含义,例如,高声音是指音调较高的声音,低声音则是音调较低的声音;强声音是指音量较大的声音,弱声音则是音量较小的声音;悦耳的声音让人听起来舒服,刺耳的声音则让人感到不舒服。
播放一段声音,让学生用科学词汇来描述听到的声音。可以播放一段包含多种声音的音频,如集市上的喧闹声,让学生仔细倾听并描述。
小组讨论:“如何用科学词汇准确地描述声音?”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讨论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词汇来描述声音。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代表们可以举例说明如何用科学词汇描述声音,如“我们听到的鸟叫声很高,而且很悦耳。”“汽车喇叭声很强,很刺耳。”等等。
(四)声音分类
展示“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让学生回顾之前听到的声音。
提问:“你能给这些声音分分类吗?可以按照什么标准分类?”学生思考并回答,可能会提出按照声音的来源、声音的特点等标准进行分类。
小组讨论分类标准,并将声音进行分类。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确定分类标准,并根据标准将声音记录在表格中进行分类。
各小组展示分类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分类结果,其他小组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补充和完善。
教师总结:“声音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动物发出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人类活动产生的声音等。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
(五)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一:观察音叉发声
介绍音叉:“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可以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展示音叉的实物,让学生观察音叉的形状和结构。
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让学生仔细观察音叉的振动和发声情况。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音叉的尖端是否在振动,以及听到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提问:“音叉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看到音叉在振动,听到了清脆的声音。”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音叉被敲击时,它会振动起来,从而产生声音。”
实验二:探究其他物体发声
提供一些物体,如气球、橡皮筋、瓶子、豆子等,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这些物体是如何发声的。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验提示,如怎样让气球发声、怎样让橡皮筋发声等。
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物体的变化,并记录下实验结果,包括物体发声的方式和声音的特点。
小组汇报:分享实验过程和发现。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他们的实验过程和发现,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补充。
总结:“不同的物体发声的方式不同,但都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比如,气球是通过吹气后空气的振动发声的,橡皮筋是通过拉伸后弹回的振动发声的,瓶子是通过敲击瓶身引起瓶内空气的振动发声的,豆子是通过在瓶子里晃动碰撞瓶壁发声的。”
拓展实验:水与声音
将音叉放入水槽中,敲击音叉,观察水面的变化。可以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水面的变化,看是否能看到波纹或水滴溅起的现象。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看到水面产生波纹,说明音叉发声时引起了水的振动。”
结论:“声音可以通过介质(如水)传播。当音叉在水中发声时,它的振动会传递给水,使水面产生波纹。”
(六)感受声音的变化
演奏乐器:让学生演奏一些简单的乐器,如钢琴、吉他、小提琴等,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可以请会演奏乐器的学生上台演示,或者播放一些乐器演奏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演奏者是如何改变声音的高低、强弱的。
提问:“你是如何演奏出高低、强弱不同的声音的?”学生回答:“通过改变弹奏的力度、弦的松紧等方式来改变声音的高低、强弱。”
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用手势比划音符的高低,感受音乐中声音的变化。可以选择一段旋律起伏明显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手势比划音符的高低,增强学生对声音变化的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能体现声音的变化?”学生可能会回答:“唱歌时声音的高低变化。”“说话时声音的强弱变化。”等等。
(七)了解声音的应用
提问:“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回答:“如通信、音乐、医疗、警报等。”
展示一些声音应用的图片或视频,如电话通话、音乐演奏会、超声波检查、火灾警报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声音的重要性。
详细介绍声音在这些领域的具体应用,如通信中声音是如何传递信息的,音乐中声音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医疗中超声波是如何诊断疾病的,警报中声音是如何起到警示作用的。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声音,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让学生意识到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
(八)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声音的描述、分类、产生以及声音的变化和应用。
强调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善于倾听声音,感受声音的美妙。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和探索声音的奥秘,如尝试用不同的物体制造出不同的声音,或者研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九)布置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声,它们是如何发声的,并记录下来。
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声音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设计一个与声音有关的小实验,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板书设计
听听声音
一、认识声音
- 听到的声音:鸟鸣声、流水声、风声等
- 声音的来源:各种物体
二、描述声音
- 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
- 描述示例:鸟鸣声清脆悦耳,风声呼呼作响
三、声音分类
- 分类标准:动物发出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人类活动产生的声音等
- 分类结果:(展示学生的分类结果)
四、探究声音的产生
- 实验一:音叉发声与振动
- 实验二:其他物体发声的方式
-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感受声音的变化
- 乐器演奏:高低、强弱的变化
- 音乐欣赏:用手势比划音符高低
六、声音的应用
- 通信、音乐、医疗、警报等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对声音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更直观地理解了声音的产生原因。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描述声音时,部分学生对科学词汇的运用还不够准确;在实验操作中,有些学生的合作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强对学生科学词汇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对声音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更直观地理解了声音的产生原因。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描述声音时,部分学生对科学词汇的运用还不够准确;在实验操作中,有些学生的合作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强对学生科学词汇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