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襄阳市优质课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讲课课件(13张ppt)+教学设计+学案+实验视频共7份(宜城市李当中学孔德保)(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襄阳市优质课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讲课课件(13张ppt)+教学设计+学案+实验视频共7份(宜城市李当中学孔德保)(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1-16 18:15:30

文档简介

课题2 水的净化 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
2.了解自来水生产流程及沉淀、过滤、吸附等净水的方法。
3.初步学会用过滤的方法对固液混合物进行分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3.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过滤的操作,体验化学的“实验美”,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各种水的了解,增强学生饮用水卫生的意识。
学习重点
自来水厂水的净化原理。
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习过程
【情景引入】
观看取用浑浊的水的视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探究活动一】沉淀
(一)观察老师手中的两瓶水(浑浊的河水与纯水),思考:它们有何不同?浑浊的水中可能含有哪些杂质?
纯水
无色
无味
清澈透明
无有害物
浑浊的水




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浑浊的水变得澄清呢?
思考:水壶中有杂质的水倒入水杯以后,你是当时就喝,还是放一会儿后再喝?如何让浑浊的水澄清的更快一些呢?
(二)学生实验1:桌面上有2个盛有浑浊的河水的烧杯,向其中1个烧杯中加入2药匙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分置于2个烧杯中,静置。
(三)观看视频,完成下表。
现象
加入明矾的水
未加入明矾的水
结论
【探究活动二】过滤
(一)学生实验2
1.取一张圆形的滤纸,如下图所示,折好并放入漏斗,使之紧贴漏斗壁,并使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不要有气泡。

2.如右图所示,架好漏斗,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以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
3.取实验1中处理过的一杯液体,沿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注意液面始终要低于滤纸的边缘。(注意:玻璃杯下端轻轻地靠在三层滤纸上)
(二)交流讨论:上面的过滤实验中,有几个操作关键点?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交流讨论:
1.观察比较未经处理的天然水和做了不同程度处理的水,它们的清澈程度有什么区别?
2.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探究活动三】活性炭吸附
(一)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取两只试管,向其中一只试管中加入活性炭。再向两只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被红墨水染红的水,振荡,塞进脱脂棉过滤。
填写出你观察到的现象:
加入活性炭后过滤的水
未加活性炭后过滤的水
(二)活性炭净水器
阅读:入水口如果从上面进入净水器,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会聚集在活性炭的表面,这样长期使用后,会将上层活性炭的表面堵住,影响净水的速率和质量,从下面的口进入净水器,沉淀物会沉降在净水器的下方,不会堵塞活性炭的表面。
【探究活动四】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观看自来水厂净水处理视频。
思考:如图的净水过程中,每一环节各起什么作用,逐步将浑水变清水的?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请你说一说……
【课堂检测】
1.某同学将浑浊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搅拌溶解,静置一会儿后,采取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过滤,请问:
(1)加明矾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图中还缺少了一种仪器是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如果按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其中的错误还有: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现浑浊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我国南方所饮用的水常常是河水,由于河水中一般含有大量的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因此必须要进行净化处理。下列是某居民在饮用水之前对河水的处理步骤:
河水→A(加明矾) →B (沉淀)→C(过滤) →D (加氯气)→净水 (其中加氯气可以杀死细菌)
则,可以除去不溶固体杂质的步骤是:____(填字母);可以吸收悬浮的细小颗粒的步骤是:____(填字母)。
该用户得到的净水是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
课题2 水的净化(第1课时)
宜城市李当中学 孔德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
2.了解自来水生产流程及沉淀、过滤、吸附等净水的方法。
3.初步学会用过滤的方法对固液混合物进行分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3.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过滤的操作,体验化学的“实验美”,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各种水的了解,增强学生饮用水卫生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来水厂水的净化原理。
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
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试管、烧瓶、铁架台、明矾、活性炭、浑浊的污水、红墨水、自来水、河水;
视频资料:《水污染公益广告》、《自来水厂净化的流程》、《明矾的作用》;电教设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播放取用浑浊水的视频。
揭示课题:这么浑浊的水不能饮用,那么必须对水进行净化才能做饭饮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水的净化。
观看、感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揭示课题,明确本课题的学习内容。
【探究活动一】沉淀
(一)教师展示老师手中的两瓶水(浑浊的河水与纯水),提出问题:它们有何不同?这杯浑浊的河水中可能含有哪些杂质呢?
组织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让这河水变得澄清呢?
提问:水壶中有杂质的水倒入水杯后,你是当时就喝,还是放一会儿再喝?
追问:如何让浑浊的河水澄清的更快一些呢?
(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桌面上有2个盛有浑浊的河水的烧杯,向其中1个烧杯中加入2药匙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分置于2个烧杯中,静置。
(三)播放生活中使用明矾使水净化的视频。
解惑:明矾溶于水形成胶状物,吸附杂质沉降。
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水,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反馈。
学生汇报小组成果,其余学生听取汇报。
思考,回答。
动手实验、观察对比。
观看,体会。
让学生参与实验前的准备,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生活经验。
引出“静置沉淀”
设疑,进入下一学习环节。
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
利用多媒体展示,更直观形象,学生理解更透彻。
【探究活动二】过滤
(一)播放过滤操作视频。
组织学生按操作要求进行过滤操作实验。
(二)提出交流讨论问题:上面的过滤实验中,有几个操作关键点?
学生回答关键点同时追问:如果不这样做会怎么样?
(三)展示交流讨论问题:
1.观察:比较未经处理的天然水和做了不同程度处理的水,它们的清澈程度有什么区别?
2.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四)视频展示生活中的过滤。
学生先观看实验操作的规范。
按照实验操作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交流、讨论,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观察、交流。
反馈讨论结果。
观看视频,体会原理。
让学生在阅读、观察实践中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让学生对具体的操作有更清晰的了解,在实验操作中尽量减少错误。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交流习惯,促进团队意识的发展。
辅导学习方法,理清思路,掌握好过滤的操作技能。
【探究活动三】活性炭吸附
(一)演示实验:取两只试管,向其中一只试管中加入活性炭。两只试管加入相同体积的被红墨水染红的水,振荡,塞进脱脂棉过滤。
提出问题:有什么现象?是棉花吸走了颜色吗?
讲解: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收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二)展示活性炭净水器图片。追问:通常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为什么净水器的进水口安放在下方?要求学生阅读说明。
观察、比较。
描述实验现象。
倾听,理解。
观察、思考。
阅读了解净水器的设计原理。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感受活性炭的吸附性。
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发展,新材料的发明,对人类生活、生产的贡献。
【探究活动四】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播放自来水厂净水处理视频。
提出问题:净水过程中,每一环节各起什么作用,逐步将浑水变清水的?
观看视频。
讨论分析。
了解自来水厂水净化过程。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请你说一说……
总结疏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总结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课堂检测】
出示:检测题
练习,反馈纠正。
检测反馈。
板书设计
课题2 水的净化(1)
一、水中杂质 二、净化方法 三、操作要求
静置沉淀
不溶性固体 沉淀 加絮凝剂沉淀 “一贴”
过滤 “二低”
可溶性固体 (部分) 吸附 “三靠”
微生物细菌 消毒杀菌
……
设计亮点
《水的净化》是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第二课题的内容。教学设计上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以探究式实验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为主的“设疑→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运用”的模式,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有同伴的互助,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另外还借助多媒体视频材料形象客观展示自来水厂净化的流程。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历实践与创新的学习过程,从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以污染水对人体的危害开始,引起水的净化的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水的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水的方法,有机的串联起来。通过自制净水器的实验,来突出多种材料的组合过滤的效果,这样将教科书中的家庭小实验,改编为课堂的直观的实验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的对比实验,来促进认知的发展,来实现突出重点,突破抽象思维难点的教学效果。
水的净化是关系到人的饮水健康问题,探究水的净化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基于此,过滤实验操作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课堂设计中采用完全放手,让学生对照书本以及多媒体上的注意事项进行过滤操作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与实践中学会过滤操作。随后,借助经过滤的液体仍然浑浊的分析,让学生查找实验操作中的错误,从而对操作有更清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