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赤壁赋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5 07:1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赤壁赋
本课话题 ——换个角度看问题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认为,看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而不应把问题绝对化,使自己陷入困境。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一群兴致勃勃的人在登山的路上,遇到了从山上下来的满身疲惫的人。于是,登山的人问下山的人说,怎么样?山上有什么好玩的吗?下山的人有些满脸失望地说,没有,什么也没有,只是一座破庙……,也有些说山上的风景很不错,登高望远,远处风景无限!如果你是登山的,听到这些话,你是停滞不前,满心失望呢还是继续攀登?这个时候,你只有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每个人对同样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要给自己一个微笑,给自己一次机会,自己爬上去看个究竟。其实,你看到的风景跟别人看到的风景虽然是一样的,但感觉并不一样。
阅读——文学中的典故罗素的中国行。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思想家罗素,在1924年来到中国的四川。罗素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两人抬的竹轿子上峨眉山。山路陡峭险峻,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此情此景,使罗素没有了心情观景,而是思考起几位轿夫的心情来。他想,轿夫们一定痛恨他们几位坐轿的人,这么热的天,还要他们抬着上山。
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罗素下了竹轿,认真地观察轿夫的表情。他看到轿夫们坐成一行,拿出烟斗,又说又笑,丝毫没有抱怨天气和坐轿人的意思。罗素得出这么一个结论: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
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嘉岉年间进士。因反对新法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京,等哲宗亲政,再贬到惠州、琼州。徽宗即位,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思想主张 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
主要作品 《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后,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壬戌(xū)     窈窕(yǎo)(tiǎo) 
横槊(shuò) 冯虚御风(píng)
扣舷(xián) 袅袅(niǎo)
酾酒(shī) 山川相缪(liáo)
匏樽(páo)嫠妇(lí) 愀然(qiǎo)
相与枕藉(jiè)舳舻(zhú)(lú) 蜉蝣(fú)(yóu)
幽壑(hè) 举酒属客(zhǔ)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2.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3.杯盘狼籍(籍,通“藉”,零乱)
4.扣舷而歌之(扣,通“叩”,敲打)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歌
2.如
3.而
4.乎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舞幽壑之潜蛟(使动用法,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哭泣)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4.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5.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6.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攻占,向东进军)
7.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气。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内心所思慕的人。
今义:美貌的女子。
4.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这里指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译文:本是一位盖世英雄。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4.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译文: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5.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译文: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译文: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译文: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8.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译文: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9.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10.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译文:我心里想得很远啊。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本文以文赋的形式,记叙自己夜游赤壁的情景,描写了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透露出自己思想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所追求理想的执着,及身处逆境却依然豁达开朗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描绘“七月既望”之夜赤壁景色的一项是(  )
[对应考点:筛选文中重要信息]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④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解析】 ①是游赤壁这一事件,③是诗人在游赤壁时的活动。
【答案】 D
2.对这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对应考点:文章中材料的详略]
A.本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
B.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而行,毫无阻碍,简直就是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话在全文中非常重要。一是在结构上它引出了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二是为下文定下了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D.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彩是喜悲交融。
【解析】 D项,“本段的感彩是喜悲交融”错,是以喜悦为主。
【答案】 B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下面句子中侧面表现箫声悲凉的一句是(  )
[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A.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B.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解析】 A、B两项属于正面描写,D项,是诗人的歌声。
【答案】 C
4.对本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对应考点:文章中材料的详略]
A.本段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 写诗人的箫声。
B.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C.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D.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解析】 A项,“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诗人的箫声”错,应是“第一层,写诗人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答案】 A
三、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客悲”的原因的一组是(  )
[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④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
【解析】 ②是写曹操英雄表现,不是“客悲”的原因;③⑤“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小与大、短暂与永恒的对比,说明人的渺小,这是人生苦短之悲;⑥是把无可奈何的心情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是壮志难酬之悲。
【答案】 D
6.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对应考点:文章中材料的详略]
A.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愀然”,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这里借主人之问,引出悲之所在。
B.“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呢?
C.本段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战争的场面,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D.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彩甚为悲伤。虽然作者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体“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解析】 A项,“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错,应是 “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危”在这里就是“正”的意思,解释为“端正地”。
【答案】 A
7.对文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对应考点:文章中材料的详略]
A.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 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B.本段的议论抒情都与江上风景和赤壁之战的故事有关。
C.这一段,作者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由遥想昔日英雄转入对自身境遇的悲叹。
D.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与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解析】 A项,“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是“客”的描绘,绘曹操盛时气魄,欲抑先扬,为下文写“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做反面铺垫。
【答案】 A
巧用抒情,文脉流动
《赤壁赋》这篇文章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再为乐。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础,整篇文章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定义: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
作用:记叙中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
写法指点:
1.抒情要自然。用自己的笔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要说自己内心想说的话,心中怎样想就怎样写,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受,让感情在文中自然流露出来。这样,文章才能没有矫揉造作之感,读后使人感到清新自然。
2.必须抒发真情实感。如果感情虚假,无病呻吟,那么即使文章运用再多的优美词语,那也只是表面华丽,没有感人的力量。至于矫揉造作地堆砌一些所谓抒情性的话语,就不但不能引起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人感到厌烦。
3.“直接抒情”。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音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4.“间接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以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效果;通过状物抒情。这是叙写风物、描摹事物类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
请以“思念”为话题,写两段抒情文字,表达自己对“思念”的深层感悟,不少于1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思念是歌曲中一个个跳荡的音符,错落跌宕,弹奏着人世间的月圆月缺,悲欢离合;思念是窗台上那株永不凋谢的百合,越开越水灵耀眼,越开越鲜活诱人;思念是江上不灭的灯盏,光芒四射,指引我们正确的方向;思念是伊人如丝如缕的诉说,回肠荡气,让生活溢满甜蜜的温馨和豪迈的激情……
思念是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是一句依依惜别的殷殷祝福。父母对子女的思念,就像一片云,随着和煦的清风四处飘荡,穿越千山万水,萦绕在子女心头。兄弟姐妹间的思念,有如山间小溪,清澈透明,只要青山不老,它就会淙淙流淌不息,唱一路欢歌,激一路浪花。朋友之间的牵挂不含血缘关系,不掺杂私心杂念的牵挂,常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问题 苏轼在文中表达了“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的观点,看上去是洒脱旷达的,但也有人认为他是消极的。那么,结合全文,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呢?
苏轼这番话听起来很超脱,但他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这都是不切实际的,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奈。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我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不利时,苏轼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不幻想、顺乎自然,积极地去适应现实。在现代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来生嫁给苏轼
梁 衡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样卷帙浩繁的历史长卷中,文人有如宇宙的尘埃,你明明知道他们是存在的,可你想捕捉他们时,他们却又从你的身边倏忽而逝。
只有才子,才能倾一生之能量在浩瀚历史中燃烧瞬间,留下一道耀眼的星光;而大才子是可以比恒星的,始终光照天宇,明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然而,在这些才子乃至大才子中,人品、才气堪与苏轼比肩者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苏轼的真性情彰显于对弟弟苏辙的兄弟之情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无眠的思念,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殷殷关切之祷告,无不流溢着手足深情,在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后,一个阴错阳差的误会使苏轼误以为皇帝要杀他,在心惊胆战中他首先想到的是弟弟,给苏辙留下了两首诀别诗,愿与子由“世世为兄弟”;自海南返乡途中,苏轼病重,念念不忘的是:归来之后始终不见子由。兄弟情深,以至于此,有兄如此,夫复何求?
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男人,这样一个兄长和丈夫,普天之下,能有几人?怎不令无情的“豪杰”仰倒,怎不令游戏爱情的男人汗颜!应该说柳永和杜牧都是很有女人缘的,可到头来,不也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既是青楼,又是薄幸。
苏轼的率真也可以理解为正直。在新旧两党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拼杀得如火如荼时,苏轼没有为了一己之私随风而倒,王安石的新法中有推行榷盐——食盐官卖的法规,盐价高得百姓买不起,“岂是闻《韶》不知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基于对芸芸众生的关爱,苏轼不完全赞成这个新法;
当司马光要全部废除新法时,他又坚持说新法中有利于国富民强的部分,应有所保留,官场中挣扎了大半辈子的苏轼,始终没有学会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并且一有不快意的事,便“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此等坦荡胸怀,玻璃人生,才可以说是真正读过圣贤书的文人,才可谓书生本色。难怪他入狱后,无论政见上相容还是相悖者,都多方营救(这其中包括王安石和司马光),不是人格魅力,何能如此?
想嫁给苏轼的理由当然还包括他的潇洒和旷达。苏轼是一个“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人。在他的一生中,无论得意与失意,他都不愁眉苦脸,他总能从困苦中找到乐趣。贬黄州、没有官俸、只好开荒于团练营的东坡以糊口时,还自称“东坡居士”,大有“审容膝之易安”的乐趣。一次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独东坡仗藜徐步,引以为乐。“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此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谁能做到?
“也无风雨也无晴”,如此的举重若轻,大无大有,哪个能行?我知道,屈原做不到,李白也做不到。苏轼不是,在几度浮沉的宦海中,他顶多感叹“人生如梦”,便去“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去了,连个牢骚也没有。即使在病中,也是一片笑容:“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消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苏轼能引起女人注意的还有他的才气。散文上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比肩;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为豪放派鼻祖,千百年来堪与伯仲的只有辛弃疾;书法是“苏、黄、米、蔡”的“宋四家”之一;绘画以墨竹开南画派文人画之先河;能监修工程——苏堤;能烹饪出“东坡肉”“东坡汤”等一系列食品;能采药配药、给百姓治病……我甚至找不出作为那个时代的人的苏轼,还有什么是不能的。可以说在其中任何领域能做出这样一个成就的,就堪称大才子,苏轼却集天地灵秀于一身,揽人间才华于掌股,我遍览古今中外(也许我不够博闻)也未再得一人如此。他是上帝塑造在人间的一个绝版!
苏轼从宋代丰神秀逸地走来,衣袂飘飘,屐痕蜿蜒。他长须白面,细眼含笑地走在无数敬佩他、欣赏他、爱慕他的才女的香闺里、心窝中。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从苏轼乘风归去的公元一一零一年算起,已有九百多年,当我也乘风归去并转世投生时,应该有一千年了吧,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轼,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
【佳作赏析】
全文前半部分围绕苏轼的种种经历入手,只有点题时才凸显下嫁给苏轼的主题。其实作者并不是想要嫁给苏轼,而是作者用苏轼这个历史人物来诉说今天社会的种种,作者分别用苏轼采药救人和对爱妻的信任来叙说现在社会的婚姻问题和医疗问题,更对于现在人们的社会观表现了失望的情绪,作者说苏轼是全能的,但是作者是对于现在的社会择业专精的一个抨击,作者写苏轼,实则用苏轼写了现在社会的种种,文笔委婉,用词大气。
1.悟开头
作者思路开阔,由历史长河中的文人雅士写起,最终引出“人品、才气”为人称道的大才子苏轼,别具一格,匠心独运。
2.悟思路
文章引出苏轼后,直接写其真性情,从兄弟之情、重情重义的男人两个方面写其率真,从新旧两党之争写其正直,从被贬黄州写其潇洒与旷达,然后再谈起才气,最后抒发自己的感慨和仰慕之情。
3.悟引用
第⑤段写其潇洒和旷达时,对于苏轼的诗文随手拈来,引李白,引王羲之,这些如珠玉般的文字化为文章的一部分,显得非常自然,毫无雕琢的痕迹。
4.悟排比
作者写苏轼的才气,“散文……诗歌……词……书法……绘画……”一气呵成,将苏轼“集天地灵秀于一身,揽人间才华于掌股”的才学描绘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5.悟结尾
作者抒写自己对“丰神秀逸”的苏轼的渴慕之情,用语几尽妙绝,“来生让我嫁给苏轼,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既是点题,同时也为这篇激情洋溢的美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 1 页 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