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中学
张淑莲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它是在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 本节课不仅能带领学生走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事物,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还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以及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教材分析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2.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教学重点难点: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对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二、教法分析三、学法分析交
流
讨
论
法分
析
归
纳
法实
验
探
究
法 咏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为什么诗人能闻到梅花的暗香?四、教学过程
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扫描隧道显微镜下
苯分子的图像 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手段,通过用探针拔出硅晶体表面的硅原子的方法,在硅晶体表面形成的图形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当时这两个字是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展示图片㈡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分子的基本性质 水分子的自述 :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聚集在一起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间隔呢?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魔术大揭秘拿一张用酚酞画有笑脸的滤纸,先用水润湿,然后放在盛有浓氨水的烧杯上,让学生观察现象。?
AB用所学知识解释图中现象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50ml水探究活动2:分子间是否有间隔50ml酒精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50ml100ml探究活动2:分子间是否有间隔
一名徒弟跟随师傅学习多年,自以为学会了师傅的所有本领,他提出要下山。师傅说:“行,你最后替师傅办一件事。”徒弟高兴的答应了师傅的要求,师傅给了他一个桶说:“你到山上用石头把它装满了。”徒弟很快就用石头把桶装满了,提到师傅的面前,师傅问他:“桶装满了吗”
“满了师傅。”师傅顺手抓起一把沙子撒了进去,沙子进入没有漏出来,师傅问:“桶装满了吗?”徒弟提起桶出去,他把沙子装了进去,一会儿回来,师傅又问:“真的满了吗?”“满了”。师傅又把一瓢水撒了进去,一滴水都没有漏出来,这时,徒弟意识到师傅的用意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这个故事从化学的角度说明了什么?从哲学思想的角度又说明了什么?探究活动3: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实验:在两支注射器内分别装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堵住小孔,往内推活塞,比较两者被压缩的难易程度。思考:气体容易被压缩,液体固体不易被压缩,说明什么?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
固体、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固态液态气态㈢练习反馈,归纳小结 按图所示装置,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当抽去中间玻璃片后,预测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若此现象能发生,说明什么问题? 安排同桌学生进行交流,各自说出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有哪些收获?本节课小结㈣分层作业,巩固新知⒈课堂作业
⑴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是否正确?
①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②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⑵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①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②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⒉课后作业
溶解前溶解后小强将一块方糖放到杯子里的水中,溶解后他发现杯子内的液面下降了,他认为是同桌的小明偷喝了。小明碰都没碰过他的杯子,怎么会偷喝呢?你能帮小明解释吗?小强小明 一、本课题较抽象,所以设计的实验应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尽量从生活中创设情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观察现象,启发学生如何去分析现象,这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这是教学过程中的意外收获。
三、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愁眉苦脸,都必须为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五、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说课
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中学 张淑莲
一、教材分析
⒈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的内容。它是在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之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本节课不仅能带领学生走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事物,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还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以及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
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
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教法分析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境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对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学法分析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四、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用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咏梅》引出本课题,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暗香?分析并讲解: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展示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中国”。
㈡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⒈分子的概念
⑴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②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学生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学生按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
学生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各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得出: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的运动。
继续创设分子运动的问题情景: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讨论:湿衣服如何干得快?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学生探究活动二: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间隔?
问题思考:50 mL水+50mL酒精=100 mL液体正确吗?
实验探究:(播放学生实验视频)提问: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体积会变小?
展示一则哲学小故事,思考:这个故事从化学角度说明了什么?从哲学思想角度又说明了什么?得出结论: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继续创设新的问题情景: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实验探究:由两位同学各拿两支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压,然后交换做。
得出结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㈢练习反馈,归纳小结
按图4所示装置,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
氮气体。当抽去中间玻璃片后,预测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若此现象能发生,说明什么问题?当学生回答出两瓶气体均匀混合后(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完全一致),启发学生讨论,分子运动是否停止?
本节课的小结:安排同桌学生进行交流,各自说出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有哪些收获?
㈣分层作业,巩固新知
⒈课堂作业
⑴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是否正确?
①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②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⑵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①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②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⒉课后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简答下列问题:
小强 溶解前 溶解后 小明
小强将一块方糖放到杯子里的水中,溶解后他发现杯子内的液面下降了,他认为是同桌的小明偷喝了。小明碰都没碰过他的杯子,怎么会偷喝呢?你能帮小明解释吗?
五、教学反思
本课题较抽象,所以设计的实验应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尽量从生活中创设情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观察现象,启发学生如何去分析现象,这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突出了教
学重点,突破了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这是这次教学过程中的意外收获。
三、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愁眉苦脸,都必须为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请各位评委和老师多加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