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咸宁市通山县黄沙中学 孟慧课题2 氧气 说课内容123教材分析教学法设计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一部分 说教材 教材分析
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第二单元课题2,以作为学习具体的物质和走进化学微观世界的起始点, 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反应三部分。这三部分以氧气化学性质为中心,我的教学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领略到探究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由于在课题1中已经学习了氧气的用途,有必要进一步再学习氧气的其他知识.所以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起着一个承上起下的作用。
结合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生活经验,制定如下三维目标:3第一部分 说教材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第一部分 说教材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氧气性质的探究性实验,获得基本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能够自己动手操作简单的实验。第一部分 说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感受“化学美”,进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对氧气性质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一部分 说教材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出氧气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第二部分 说教、学法
4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235第二环节: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 ,掌握化学性质 第四环节:质疑释疑,探索新知 第三部分 说教学过程5第五环节:当堂小结, 升华学习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神奇的魔术鉴别氧气和空气氧气 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真神奇!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氧气的溶解性实验结论:氧气不易溶于水第二环节: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问题1:我们都知道
生物生活大都离不
开氧气,鱼儿却能
在水中悠然的生活,
说明了什么?
问题2:既然氧气
能溶于水,那么
我们地球上的水
为什么没有把空
气中的氧气全部
溶完?
氧气密度的探究甲瓶中的木条燃烧的更旺,更久.结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第二环节: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第三环节:实验探究 掌握化学性质木炭的燃烧实验CEO第四部分 说教学过程2第三环节:实验探究 掌握化学性质 4、小组合作,填写表格.3. 师生交流得出文字表达式.
1.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2. 学生尝试描述并比较实验现象.探究过程步步深入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并完成下表:?第四部分 说教学过程第三环节:实验探究 掌握化学性质硫的燃烧实验水的吸收效果不好该装置存在的缺陷生成的气体从瓶口溢出问题:你能找到其中存在的缺陷吗?改进后的装置把玻璃片换成带单孔的橡皮塞把水换成氢氧化钠溶液把橡皮塞换成硬纸板第三环节:实验探究 掌握化学性质问题:
(1)细铁丝下端的火柴有什么作用?
(2)将细铁丝弯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
(3)在集气瓶底部放一些水或者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什么?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探究蜡烛分别在空气和氧气的燃烧情况做实验交流1、上述实验说明氧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2 、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为什么?
3 、氧气的性质与氧气的用途有关吗?
结论:
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
氧气能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
性质决定用途。
第三部分 说教学过程第四环节:质疑释疑,探索新知:第四环节:质疑释疑,探索新知:大家仔细观察上述下列四个文字表达试,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化合反应: 我们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叫氧化反应.碳+氧气 二氧化碳
硫+氧气 二氧化硫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点燃点燃点燃点燃第五环节 当堂小结 升华学习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老师,我觉得做人要做一个氧气般的人,性格要像氧气一样活泼,对待他人要像氧气一样乐于助人(助燃性).
2.通过这堂课,你还有疑惑吗?
疑惑1:老师,到底在一个什么样的含量界限,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回答:含量肯定要在21%以上,老师课后可以和你们一起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疑惑2:老师,为什么我在超市中从来没看到卖气体的?你能教我们如何得到氧气好吗?
回答:我们一般情况下在市场中是买不到气体的,要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得到的,且听下回分解!
板书设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文字表达式第四部分 说板书设计重点第五部分 说教学反思 这个课题我在两个班都进行了教学,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内容完成的还比较顺利.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准备尝试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去参与实验的探究. 还有就是本节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部分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深这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只有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才能满足他们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更注重的是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Thank You !谢谢指导课题2 氧气
通山县黄沙中学 孟慧
说课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法设计,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第二单元课题2,以作为学习具体的物质和走进化学微观世界的起始点, 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我的教学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领略到探究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为以后探步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由于在课题1中已经学习了氧气的用途,有必要进一步再学习氧气的其他知识.所以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起着一个承上起下的作用.
结合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生活经验,制定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氧气性质的探究性实验,获得基本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逐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感受“化学美”,进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氧气性质的探究性学习,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出氧气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对于学生来说,主要引导他们用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我设置了五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3)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性质;
(4)质疑释疑,探索新知;
(5)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一段火箭升天的视频,引导学生知道氧气在其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由此揭开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演示一个魔术,向学生展示两瓶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让他们猜测哪一瓶是空气,哪一瓶是氧气,当他们猜不出的时候,就向其中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发现其中一瓶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样设计可以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一,再次激发学习的兴趣;二,知道了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知识;三,此方法以后可以用来区分氧气和空气。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对于氧气的物理性质,课本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没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学生甚至认为物理性质不重要.因此我自己着重设计了两个简单的实验,一个是氧气的溶解性:向一瓶氧气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再向瓶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发现木条照样复燃,学生自然就知道了氧气不易溶于水,如果氧气容易溶于水,木条就不可能复燃了。另一个就是氧气的密度: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种方式插入瓶中(一个瓶口正放,另一个瓶口倒放),发现正方瓶子中的木条燃烧得更旺更久,从而得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而对于氧气的色、味、态这些物理性质,在实验过程学生已经领略到了。最后让学生把氧气的物理性质进行总结。
第三环节 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为此我主要用探究实验的模式进行教学。
(1)木炭的燃烧实验
这是我设计的木炭燃烧的探究过程.
1. 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现象;
2. 学生尝试描述并比较试验现象;
3. 师生交流得出文字表达式.
4、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反应物
反应条件
反应现象
生成物
文字表达式
空气中
氧气中
木炭燃烧
?
?
?
?
?
铁燃烧
?
?
?
?
?
硫燃烧
?
?
?
?
?
2.硫的燃烧实验
基于以前的教学经验,在做硫的燃烧的实验的时候,教室总是充满着二氧化硫的气味,于是我用视频代替了演示实验.
接着我就重点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硫的燃烧产物是一种有害气体,对于课本提供的装置,我们能找到其中的缺陷,然后对其进行大胆的改装吗?经过小组的讨论和交流,学生一共出了以下几种方案:
这是利用改进后的装置做的实验,教室几乎没有气味.
铁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
在完成上述实验之后,我发现学生此刻有着强烈的欲望想去自己完成一个实验,于是我就引导他们自己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铁丝就来自他们用过的圆珠笔的的弹簧.并且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了在实验过程中一些注意要点.
(1)细铁丝下端的火柴有什么作用?
(2)将细铁丝弯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
(3)在集气瓶底部放一些水或者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什么?
附加实验
另外在这些实验完成的基础上,我提示大家利用前面探究过的蜡烛的的燃烧实验,让学生猜想蜡烛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的燃烧情况,要求学生在课后去完成该实验,并且写出实验步骤、现象、结论以及文字表达式.然后在下一堂课中进行汇报和交流.
实验 交流
第四环节 质疑释疑,探索新知:
在完成第三个环节的任务后,我们老师应该趁胜追击, 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与交流,探索新知.于是我一共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上述四个实验说明氧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为什么?氧气的性质与氧气的用途有关吗?
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很快总结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特别的当学生总结出氧气的助燃性和氧化性之后,我马上又引出了大家在上一节学的氧气的用途,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质决定的.
接着我又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上述三个文字表达试 (还包括红磷的燃烧的文字表达式),让他们找出这些文字表达是的共同特点
当学生把这些文字表达式中的共同点找出来之后,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就像水到渠成一样,学生自然就掌握了.
第五环节 当堂小结 升华学习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老师,我觉得做人要做一个氧气般的人,性格要像氧气一样活泼,对待他人要像氧气一样乐于助人(助燃性),在这里我觉得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通过这堂课,你还有疑惑吗?
疑惑1:老师,到底在一个什么样的含量界限,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回答:含量肯定要在21%以上,老师课后可以和你们一起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疑惑2:老师,为什么我在超市中从来没看到卖气体的?你能教我们如何得到氧气好吗?
回答:我们一般情况下在市场中是买不到气体的,要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得到的,且听下回分解!
四、说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表格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五、 教学反思
这个课题我在两个班都进行了教学,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内容完成的还比较顺利.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准备尝试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去参与试验的探究. 还有就是本节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部分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深这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只有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才能满足他们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更注重的是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