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说课课件(53张ppt含实验和活动视频)+说课稿共7份(襄阳说课比赛襄阳市20中罗克强)(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说课课件(53张ppt含实验和活动视频)+说课稿共7份(襄阳说课比赛襄阳市20中罗克强)(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1-16 21:21:36

文档简介

课件53张PPT。天下隆中对传奇襄阳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襄阳20中 罗克强说课程序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教法与学法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子与原子说课程序分子与原子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教法与学法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
象能力至关重要。该课题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
角度更加深刻地理解前面所学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
混合物、纯净物等化学概念;而且是他们继续探索物质结构
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因此,本节知识在教材安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
内容
的地
位和
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以及混合物、
纯净物等宏观概念的基础上,由形象转向抽象,由宏观转
向微观的开端。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会接触到分子、原
子等微观概念,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认识. 分子

原子物质
构成
的奥秘物质

变化
性质承上启下教材的地
位和作用说课程序分子与原子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教法与学法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说课程序分子与原子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教法与学法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
一些常见化学基本操作,并且学习了一
些常见化学物质,对于宏观具体的物质
有了基本成型的研究方法。 学生通过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
结构有了一定认识,但是他们刚刚开始学
习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建立起物质是
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从化学角度形成
微观粒子的研究方法比较困难。说课程序分子与原子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教法与学法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说课程序分子与原子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教法与学法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说课程序分子与原子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教法与学法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说课程序分子与原子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教法与学法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说课程序分子与原子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教法与学法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说课程序分子与原子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教法与学法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2交流讨论 迁移应用4 2交流讨论 迁移应用4喷洒花露水思考:为什么能闻到花露水的香味?思考:品红为什么能在水中扩散?如果换成热水,扩散速度会怎么变化?为什么??? 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将构成物质的粒子放大后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扫描隧道显微镜分 子原 子 全球有70亿人,如果一个人是一个水分子,那
么这70亿个水分子的体积有多大呢?才仅仅是一滴
水体积的二十亿分之一。一个水分子的质量:3×10-26Kg
一滴水中有1.61×1021个水分子2分子
很小聚沙成塔 积少成多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实验B 实验A 酚酞学生实验探究 50+50 = 100想一想?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为什么分子间有间隔呢?你还能用什么实验证明?设疑
玻璃珠和细沙混合的实验,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到分子之间有间隔。教师演示自主探究:比一比,谁是大力士! 在通常情况下:>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例子? 本节课,你学到了关于分子和原子
的哪些知识?交流
讨论说课程序分子与原子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教法与学法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说课程序分子与原子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教法与学法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一、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等粒子构成
二、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3、分子间有间隔
(热胀冷缩、三态变化就是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化学——走进生活石油气在加压钢瓶中缉毒犬缉毒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化学——走进生活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在窗外闻到菜的香味湿衣服在阳光下干的快设疑延伸 为什么蔗糖放入水中时,蔗糖不见了,
水却变甜了?混合后总体积怎么变化?
课后探究问题说课程序分子与原子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教法与学法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说课程序分子与原子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教法与学法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2、优化课本实验过程,构建探究课堂。
3、学生享受发现之趣,提高学习能力。
关注全体不够,个别学生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探究。谢谢大家!《分子和原子 》说课稿
襄阳市20中 罗克强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以及混合物、纯净物等宏观概念的基础上,由形象转向抽象,由宏观转向微观的开端。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会接触到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该课题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更加深刻地理解前面所学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等化学概念,而且是他们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因此,本节知识在教材安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个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常见化学基本操作,并且学习了一些常见化学物质,对于宏观具体的物质有了基本成型的研究方法。学生通过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认识。但是他们刚刚开始学习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建立起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从化学角度形成微观粒子的研究方法还比较困难。
(2)智力水平:九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化学,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比较高。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依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A 、知识与技能
① 知道分子、原子的存在。
② 认识分子的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本节知识是学生从微观角度深刻理解教材前后所学化学概念的基础,非常重要,我把它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B 、过程与方法
①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结论,更要重视得到结论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而九年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通过观察获取信息的能力还很欠缺,获得结论的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对他们来说是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手段予以了重点突破。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化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不愁化学学不好。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本节课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即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以及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方法,力求让学生学得生动主动,引导学生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勤于动手和乐于探究,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一系列生活化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 的教学理念,促使学生自觉地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萌发应用意识。我以问题观念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发现问题进课堂”,到为了“解决问题去探究”,最后“延伸问题出课堂”,以疑激思,以思激趣,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去学习。
学法分析:因此,本节课,我引导学生运用了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目的是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究之乐,学习之乐。
五、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设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情境,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2.活动探究 探索新知,3.想象类比 构建观念, 4.交流讨论 迁移应用。
下面具体予以说明:
1、创设情景,设疑激思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课前,我通过喷洒花露水,让学生闻到花露水的香味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露水的香味?谁能解释这种现象?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做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这个实验很简单,现象也很明显。关键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思考:品红为什么能在水中扩散?如果把冷水换成热水,扩散速度会怎么变化?为什么?
?????这样通过提问将学生引入一个问题情景当中,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学习热情。(看,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多么专注和热情啊!)
然后我告诉学生,他们思考的问题,在很早以前,很多学者也观察并且探究过。这样给学生创设自己是知识发现者的身份,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和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让学生感受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最终构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理念。
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分子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来引导学生对分子的三个特点进行探究。
2.活动探究 探索新知
分子到底有多小呢?如果只是给出两组数据,学生并不能真切感受到分子的大小。我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展示图片进行宏观对比,学生就能真切感受到分子很小了。
3.想象类比 构建理念
微观粒子到底是怎样构成宏观物质的?这个问题很抽象,学生一般很难理解。我通过展示图片,以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的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通过宏观想象类比,构建物质是由许多不连续的微观粒子聚集在一起构成的理念,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对于分子在不断运动这点性质,考虑到教材中安排的演示实验操作复杂,污染较大,不利于学生动手操作,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改为药品用量少,操作简便,污染少的微型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帮助他们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知识,在亲身体验中理解知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再引导学生分析品红在水中扩散以及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的现象,学生就很容易分析出原因。这样从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于分子间有间隔的性质,我设计了以下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我首先创设问题情景: 50+50在什么情况下都都等于100吗 ?学生感到奇怪。我通过演示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以及把沙子加到装满玻璃珠的烧杯中的实验,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到分子之间有间隔,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物质混合时相互渗透的微观动画 ,将微观看不见的知识具体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就容易理解分子间有间隔这点性质了。
我继续将问题深化:分子之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吗?学生又感到好奇。我让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上来演示用注射器改变气体和液体体积的实验,比一比谁是大力士,现象直观明显,效果很好。
我再设疑:为什么气体体积容易改变,而固体和液体体积不易改变呢?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展示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图,帮助学生理解其中原因。我再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铁轨、公路、桥梁留有间隔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解释热胀冷缩等现象并自己举出一些分子间有间隔的生活实例,学以致用,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在生活体验中深化知识。
4.交流讨论 迁移应用:
学生在紧张有序的探究中学完了本节知识,可能并不清楚本节的重点是什么,我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学到的重点知识。我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板书。这样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既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突出本节的重点,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意识,提高了学习能力。
下面是本节内容的板书设计
六 .板书设计
我再挑选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现象让学生运用分子的观点加以解释,还设置了一个课后探究问题。这个问题贴近生活,便于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课后探究问题的兴趣,也为第二课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课后反思
(一)课后心得
本节课,按照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及既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的方法论教学思想,我经过精心设计,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助,帮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认识水平,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个别学生参与意识弱,动手能力差,在小组活动中成为旁观者,少数学生不动脑,成为优生指挥的对象。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组织好学生分工协作 ,以优帮困,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谢谢大家!
20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