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原子》说课课件(24张ppt含音频和实验视频)+说课稿共9份(襄阳说课比赛团陂中学陈细华)(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原子》说课课件(24张ppt含音频和实验视频)+说课稿共9份(襄阳说课比赛团陂中学陈细华)(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1-16 21:24:56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黄冈市浠水县团陂中学 陈细华分子和原子说课流程教材
分析教材地位及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质量守恒定律
启 下
承 上1、教材地位及作用2、教学目标3.教学重难点二、学情分析三、教法分析教学方法四、学法分析...........................................................................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 设疑激趣引入设计意图:
这些生动的情境及有趣的
问题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
巧妙、自然的引入了课题,同
时也为分子性质的学习埋下了
伏笔。
老师蘸花露水写字设计意图:
这样的设计,加深了
学生对分子、原子真实
性的理解和认识,增强
了教学直观性、提高了
课堂效率。2、观看图片 感知微粒存在3、扮演分子 体会分子之小设计意图:
这样的设计,使学
生活灵活现地领会了
分子的“小”,同时做
到了寓教于乐,培养
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
分析能力。探究实验一 : 神奇化学小魔术
——“铁树开花”4、实验探究 感知分子运动探究活动二:往浓氨水中滴加酚酞溶液4、实验探究 感知分子运动分子的运动探究实验三 : 冷热水中的品红扩散4、实验探究 感知分子运动冷水中的品红
热水中的品红4、实验探究 感知分子运动想一想,说一说
1.路过花店门口为什么能
闻到花香?
2、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
为什么比放在阴凉的地方
更容易晾干?
设计理念:
这样的设计,真正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
化学,从化学走向
社会的教育理念。
探究实验一 : 往细长的玻璃管中加一半染色水,一半酒精。 5、实验探究 感知分子间隔 5、实验探究 感知分子间隔探究实验二:探究气体分子与固、液体分子间间隔的大小。
分子之歌
分子呀真神奇,
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知,
主要特点“小”“动”“隔”,无
数事实都已证明。分子质量很
小,分子体积也很小,分子不停
动,分子间有间隙,看那花香四溢,藏
着分子奥秘。看那热胀冷缩,藏着分子奥
秘,微观概念分子你真是太神奇,分子真是太奇。6、歌曲小结 回顾总结新知 分子和原子
一、原子和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
二、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着的。
三、分子的特点:
1.小(质量小,体积小.)
2.动(分子不断地运动.)
3.隔(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7、板书设计 梳理巩固新知简明扼要8、作业设计 掌握运用新知巧妙改进课本
中的实验,增强教学直观性。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使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自然紧凑。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变“要
我学”为“我要学”。六、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说课稿
团陂中学 陈细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我是 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子和原子》,我将从以下六个步骤来述说本课。
一、教 材 分 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该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探究原子的结构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要求,以及我对本课教材的理解,我设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原子真实的存在着。
②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分子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分析归纳、想象类比、推理判断等方法认识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②通过对实验现象表述和分析,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分析生活现象实验探究及游戏等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通过对微观粒子的探究,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本课载教材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分子的性质。
(2.)难点:①认识分子、原子等粒子是客观存在的。
②从分子的角度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学情分析
为了更灵活地组织教学,更全全面地掌控教材,我对本班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如下分析:1、知识水平分析:在物理课中已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它们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2、能力水平分析: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为辅。而分子性质是一个抽象的知识,故不容易理解。3、学习兴趣:学生探究欲望异常强烈,但动手能力却有待培养。
三、教法分析 为了落实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问题情景引导法。2、创新实验探究法。3、多媒体辅助法
四.学法分析
依照以上教学学方法,及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指导我的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实验探究法。2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完成已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八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引入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老师蘸花露水在黑板上写字。
2、根据情境提问设疑引入课题《分子原子》。
3. 师板书课题,生读题、质题。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因此在开课之初,我通过蘸花露水在黑板上写字这一情境来营造气氛,激活课堂 。再根据此情景设疑引入。利用这些生动的情境及有趣的问题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巧妙、自然地引入课题,同时也为分子性质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观看图片,感知微粒存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师激情过渡,引出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课件出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和移动硅原子的图片。
为了让学明白物质的确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设置了两个活动。活动一:展示用扫描遂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及移动的硅原子的图片。活动二: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刚才我们明明闻到花露水的气味,却看不见,摸不着呢?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真实性的理解,增强了教学直观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扮演分子,体会分子之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生上台绘声绘色地扮演小小水分子。
2.老师提问:听了分子的介绍,你知道有关分子的什么知识?
3.师小结并板书: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为了让学生掌握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特点,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扮演“小小水分子”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听水分子的介绍及分析对比一些数据,活灵活现地领会了分子的“小”,同时做到了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实验探究 ,感知分子运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师演示小小魔术,学生观看并动手做一做。
2.学生分组完玩“铁树开花”的小魔术。
3.学生通过往浓氨水中滴加酚酞溶液的实验解密小魔术。
4.学生分组完成冷、热水中品红的实验,探究出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
5.出示生活中事例,让学生从分子的角度解释。
为了让学生掌握分子在不停运动这一特点,在本环节的教学中, 我演示了“铁树开花”的小魔术,紧接着让学生分组去做这个小魔术。在做魔术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疑问:“铁树上的花为什么红了呢?”此时,我并不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做酚酞与浓氨水反应的实验来解密。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得出了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论。在上面的活动中,课本中首先安排了浓氨水与酚酞的实验,然后做浓氨水扩散的实验,我认为这里有延引学生实验现象的悬疑,因此,在我教学设计时,我先让学生做魔术实验,然后让学生亲自解密,这属于发现式教学,学生在做魔术中产生了疑惑,并通过实验探究解密,这让学生对分子在运动的客观事实认识得更加深刻了。
接着,为了让学生弄明白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我又将课本中的的品红扩散实验略加改动地移至于此。学生通过往等量冷水和热水中放等量的品红的实验,一目了然地明白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
最后,设置了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加以解释,真正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五)实验探究,感知分子间隔。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师激情过渡提问:“一加一永远等于二吗?”
2.学生分组完成探究分子之间的间隔实验。( 往细长的玻璃管中分别注入染色的水与酒精的实验。)
3.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4.师小结并板书: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5学生分组实验:利用压缩注射器中空气和水探究气体分子与固体分子、液体之间的间隔大小。
6、解释用分子的观点“热胀冷缩”的现象。
为了让学生弄懂分子间有间隔这一特点,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演示了,往细长的玻璃管中加一半染色水和一半酒精的实验。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得出分子间有间隔这一结论。紧接着,我又进一步地提出:一烧杯的细沙与一烧杯的石块混合后总体积会发生什么改变呢?让学生解释原因,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子间有间隔这一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接着,为了比较气体分与固液体分子间间隔的大小,我让学进行分组实验,压缩注射器中等体积空气与水,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明显的现象、轻松地明白了气体分子比固液体分子间间隔大这一知识。
最后,让学生从分子的角度来解释热胀冷缩的现象,并例举出生活中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事例。这样样的设计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获得知识,在感受生活中升华知识。
(六)歌曲小结 回顾总结新知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师生配乐学唱分子之歌总结全文。
本环节中,我在课前先将本课的知识点写成了歌词,并配上了学生熟习的《白龙马》旋律,此处,通过师生一起配乐演唱来小结本课。这种独特的小结方法,大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开开心心地掌握知识。
(七)板书设计 梳理巩固新知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3.分子具有三个特点:
(1) 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2) 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
(3) 分子间有间隔。
这样简明、扼要的板书设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八)作业设计 用掌握新知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出示巩固练习的题目。
学生思考作答。
这种精选精编的个性化作业设计,及时地巩固和深化了知识。
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我巧妙改进了课本中的实验,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我灵活地安排了教学内容,使知识点之间悬接自然紧凑;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全面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这一教育理念.

分子的自我介绍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x 10 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 x 10 个。我这么小,所以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如果把一个水分比作成一个乒乓球,那么乒乓球就有地球那么大了。哈哈,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了吧!我的体积和质量够小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