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 教案 导学案 习题)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 教案 导学案 习题)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4 14:39: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导学案)
【学习目标】
历史解释:知道我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识记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特征,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唯物史观:了解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情况,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重点难点】
1.重点: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知道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了解仰韶文化和大文化文化。
2.难点: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了解贫富分化的出现。
【自主学习】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主要成就:距今约 年,我国的南北方同时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世界上最早的栽培 、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2.标志:人类开始了 ,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3.意义: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1.概况:长江中下游和 流域是我国史前 经济兴盛的区域。
2.河姆渡人
(1)距今年代、发现地点:距今约 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位于 地区。
生产生活状况
(2)建筑:住 房屋;遗址中发现了迄今年代最早的 。
(3)农业:有大量 遗存;农业工具以 最为典型。
(4)畜牧业:家畜以 、狗为主,狩猎野猪、鹿等。
(5)手工业: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会雕刻技术;懂得使用 ;运用雕刻等技术,出土了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仰韶文化
(1)距今年代、分布区域、命名原因;距今约 年,主要分布在 地区。因在河南绳池仰韶村遗址发现而被命名。
(2)生产生活:从事 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陶器表面绘出鱼、鸟、花等图案的 。
(3)社会变化: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氏族成员之间 ,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
2.半坡人
(1)距今年代、发现地点:距今约 年, 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
(2)居住:住 房屋里,屋内有灶炕。
(3)农业: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种植 、黍。
(4)畜牧业:饲养 、狗等家畜;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
(5)手工业: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使用装饰品,并制作乐器 ;遗址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 ,可见半坡人已会织、制衣。
3.大汶口文化
(1)分布区域: 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2)生活年代:距今约 年。
(3)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制作出较为精致的 。
(4)社会变化:墓葬中随葬品有差异,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 ,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
【合作探究】
1.比较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有何共同点?
2.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区别。
【当堂达标】
1.(绍兴中考)一万多年前金华浦江上山的一粒稻米,连同和它一起出土的彩陶共同印证了该地(  )
A.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C.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2.(邵阳中考)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 )
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栗粒 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海南中考)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可以佐证半坡人掌握简单纺织、制衣技术的是( )
A.石铲 B.骨耜 C.骨针、骨锥、纺轮 D.渔叉、渔钩、渔网
4.(连云港中考)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5.考古学家将类似于黄河中游地区仰韶遗址的遗址类型统称为仰韶文化,其在农业上以种粟为主,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良渚遗址 D.大汶口遗址
6.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兴起 B.贫富分化出现
C.早期国家产生 D.聚落形成发展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某考古队伍在陕西发现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文化遗存,在遗址的许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都发现大量的粟粒。墨西哥和欧洲虽有粟的发现,但年代均较中国晚。还出土了大量农具、陶器、白菜种子等。
材料二 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某聚落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文物,普遍发现了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堆积物,厚度从一二十厘米到三四十厘米,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比号称世界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塔克遗址出土的稻谷还要早数百年。同时还出土了用水牛等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遗址
(2)从材料一中“粟粒、陶器、白菜种子”这些实物出土,说明这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是什么
(3)从材料二中“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堆积物”这些实物,证明这一原始居民在世界上的贡献是什么
【我的收获】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1.1万 水稻 2.定居生活3.原始农业
二、1.淮河 稻作农业
2.(1)7000 长江中下游(2)干栏式 木结构水井 (3)水稻 骨耜 (4)猪(5)天然漆
三、1.(1)7000—5000 黄河中游 (2)粟作 彩陶 (3)地位平等
2.(1)6000 黄河 (2)半地穴式 (3)粟 (4)猪 (5)陶埙 纺轮
3.(1)黄河下游(2)6300—4500(3)陶器(4)贫富分化
【合作探究】
1.都处于大河流域;都是农耕文明的代表;都处于氏族社会时期;都过着定居生活;都会制作陶器(半坡的彩陶,河姆渡的黑陶);都使用磨制石器(处于新石器时代)。
2.
不同点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制作工艺 只需将石块打制成所需的形状 需要将石块磨光,多数磨制石器还被磨出了锋利的刃部
功能 与渔猎生活相适应,效率低 与农耕生活相适应,劳动效率要高得多,生产工具的进步,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使用时间 打制石器用于旧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则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当堂达标】
1.B 2.B 3.C 4.D 5.B 6.B
7.(1)半坡人遗址和河姆渡人遗址。
(2)会制作陶器,种植粟和蔬菜,世界上最早的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3)种植水稻,已经学会人工栽培水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
教学目标 历史解释:知道我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识记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特征,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唯物史观:了解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情况,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家国情怀: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知道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了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难点: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了解贫富分化的出现。
教法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米饭、水稻、小米粥、粟等四幅图片(见课件)。教师:如果让你来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原始居民》,可以包含哪些内容 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体验祖先们的农耕生活吧。 教师随笔
二、新课讲授板块一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观看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我国先民对原始农业的探索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答案:探索: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约2万年,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产生: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2.观看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我国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的重要标志以及意义。答案:重要标志: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过渡语: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使我国进入原始农耕文明时代。让我们走进新石器时代,窥探原始人类的农耕生活。首先走进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的生活,了解稻作农业的繁荣。板块二 稻作农业的繁荣1.观看视频《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河姆渡遗址》和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根据下面的内容分解完成表格的填充。背景距今年代生活地区房屋建筑原始农业农作物生产工具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答案:背景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距今年代约7 000年生活地区浙江余姚河姆渡,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原始农业农作物水稻生产工具骨耜得到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原始畜牧业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狩猎野猪、鹿等原始手工业懂得使用天然漆,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运用雕刻等技术制作艺术品2.观看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原因:南方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温热。作用:通风防潮;防虫蛇猛兽;下层可饲养家畜。过渡语:刚才我们学习了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现在让我们转换视角,来到北方黄河流域,一起去探寻那里的原始居民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板块三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观看《仰韶文化》(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距今时间、重要特征。答案:分布区域:黄河中游地区。距今时间:约7 000—5 000年。重要特征: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制作的陶器表面绘有鱼、鸟、花等图案。2.观看视频《半坡遗址》和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根据下面的内容分解完成表格的填充。生活年代生活地点历史地位建筑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答案:生活年代距今约6 000年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历史地位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建筑半地穴式房屋,屋内有灶炕原始农业种植粟、黍;采集野果原始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家畜,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原始手工业能制作磨制石器;使用装饰品,制作乐器陶埙;已会纺织、制衣3.观看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思考半坡人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它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屋内为什么设有灶炕 答案:原因:黄河流域冬季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作用:防风;防寒保暖;抵御野兽侵袭。原因:用来烧煮食物、取暖和照明。4.观看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仰韶文化时期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及考古发现的证据。答案:关系:距今6 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早期,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距今5 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出现了明显的差别。证据:距今6 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距今5 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差别。5.观看视频《大汶口文化》和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区域、距今年代、制陶技术和社会变化。答案:分布区域: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年代:约6 300—4 500年。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制出较为精致的陶器。社会变化:墓葬中随葬品有差异,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6.观看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用列表形式探究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居住房屋样式的不同。答案:河姆渡人半坡人房屋名称干栏式建筑半地穴式房屋房屋特点通风防潮保暖(冬暖夏凉)当地气候特点湿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原因南北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不同结束语:我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距今约1万年,生活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为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畜牧业和手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可能。可以说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开始出现贫富分化。
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的标志 2.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二、稻作农业的繁荣1.主要区域2.河姆渡人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仰韶文化早期遗址——半坡遗址2.大汶口文化
教学反思   本课学习围绕“农业的起源、定居生活、贫富分化开始出现”等知识为授课重点进行。结合所学知识,通过讨论的形式,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作出合理的历史结论,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历史解释:知道我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识记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特征,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唯物史观:了解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情况,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学习目标
重点
重点
难点
米饭
水稻
小米粥

如果让你来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原始居民》,可以包含哪些内容?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观看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我国先民对原始农业的探索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狗尾草
野水稻
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约2万年,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
管理
更好生长?
探索
产生
内蒙古赤峰兴隆洼
遗址
北京门头沟东胡
林遗址
浙江浦江江上山遗址
江西万年仙人洞—吊
桶环遗址
北方:发现栽培粟和黍的遗存
南方:发现早期载培水稻的遗存
玉蟾岩遗址
距今约1万年,我国的南北方同时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观看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我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以及意义。
家畜饲养
聚落
农作物种植
磨制石器
固定的
食物来源
定居生活
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重要标志: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1.观看视频《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河姆渡遗址》、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根据下面的内容分解请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充。
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背景
距今年代
生活地区
房屋建筑
原始 农业 农作物
生产工具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约7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
干栏式建筑
木结构水井
,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水稻
骨耜得到广泛使用;磨制石器
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狩猎野猪、鹿等
懂得使用天然漆,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运用雕刻等技术
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
【浙江省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遗址】
 石器经过磨制,属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河姆渡人
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河姆渡人的-住
干栏式建筑
苗族吊脚楼
原因:南方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温热。
作用:
1、通风防潮;
2、防虫蛇猛兽;
3、下层可饲养家畜。
2.观看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会建造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人的-住
注: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
设施: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
方便:河姆渡人能够喝到干净的地下水,扩大了他们的活动范围。
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河姆渡人的-生产
农耕
猜一猜这是什么工具呢?
缠藤骨耜
骨耜
骨耜为河姆渡人大量使用的农具。河姆渡出土的骨耜主要是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制作而成。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大量水稻遗存,骨耜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广泛使用,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河姆渡人的-生产
畜牧业
河姆渡出土狗骨
河姆渡出土猪下颌骨
河姆渡原始居民饲养(水)牛、猪和狗等家畜。遗址出土陶盆,其上刻有猪纹,反映了养猪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除此之外,采集和渔猎在他们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主要是一种辅助作用。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
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河姆渡人的-生产
手工业
猪纹陶钵
陶灶
陶釜
玉器
骨哨
漆碗
陶埙
双鸟朝阳纹象牙碟形器
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
会运用雕刻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懂得使用天然漆。
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观看视频《仰韶文化》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距今时间,重要特征。
分布区域
黄河中游地区
距今时间
约7000-5000年
重要特征
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制作的陶器表面绘有鱼、鸟、花等图案。
命名原因
在河南绳池仰韶村遗址发现而得名
2.观看视频《半坡遗址》、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根据下面的内容分解请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充。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生活年代
生活地点
历史地位
建筑
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
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
半地穴式房屋,屋内有灶炕
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种植粟、黍;采集野果
饲养猪、狗等家畜,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
能制作磨制石器,乐器陶埙;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使用装饰品,已会纺织、制衣
半坡人
活动时间
约6000年前
活动区域
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
半坡人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半坡人

屋内,中间有一个坑,正对门口,猜猜用来做什么?
用来烧煮食物、取暖和照明
原因: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
作用:防风;防寒保暖;抵御野兽侵袭
3.观看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它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屋内为什么设有灶炕?
半坡人
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石刀
石锄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新时器时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距今2000年左右。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半坡人
半坡遗址出土的菜籽和粟的朽粒
粟(谷子)性喜高温,耐旱。
农业
半坡遗址出土的猪骨
半坡遗址出土的狗下颌骨
弓箭
半坡人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使用弓箭、鱼叉等进行渔猎,有时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补充。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半坡人
手工业
将纤维捻合成纱的过程称为纺
用以下坠转动的重物称为纺轮
半坡人
骨针、骨梭
陶埙 装饰品 纺纶 骨锥
半坡人会大量使用装饰品。
会制作乐器陶勋,
会纺织、制衣,依据是在遗址中突出骨针、骨锥。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半坡人
手工业
半坡人制作的陶器
彩 陶
在制作好的陶坯上用矿物颜料绘上图案,再入窑烧制成带色彩的陶器。
大家知道它们的用途是什么吗?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4.观看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仰韶文化时期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及考古发现的证据。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大房子基址
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出现明显的差别。
关系:
证据:
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
5.观看视频《大汶口文化》、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区域、距今年代、制陶技术和社会变化。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墓葬中随葬品有差异,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随葬品(成套玉器、成套陶器)
分布区域:
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年代:
距今约6300—4500年。
制陶技术:
有较大发展,制作出较为精致的陶器。
社会变化:
半坡人的半地穴式
房屋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人 半坡人
房屋名称
房屋特点
当地气候特点
原因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房屋
6.观看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用列表形式探究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居住房屋样式的不同。
通风防潮
保暖(冬暖夏凉)
湿热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南北方气候和自然环境不同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的标志
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稻作农业的繁荣
主要区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
河姆渡人
仰韶文化早期遗址——半坡人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
课堂小结
距今年代,分布区域,重要特征,氏族关系
1.一万多年前金华浦江上山的一粒稻米,连同和它一起出土的彩陶共同印证了该地(  )
A.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C.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2.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
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 )
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栗粒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B
当堂达标
3.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可以佐证半坡人掌握简单纺织、制衣技术的是( )
A.石铲 B.骨耜 C.骨针、骨锥、纺轮
D.渔叉、渔钩、渔网
当堂达标
C
4.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5.考古学家将类似于黄河中游地区仰韶遗址的遗址类型统称为仰韶文化,其在农业上以种粟为主,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良渚遗址 D.大汶口遗址
D
B
6.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兴起 B.贫富分化出现
C.早期国家产生 D.聚落形成发展
B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某考古队伍在陕西发现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文化遗存,在遗址的许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都发现大量的粟粒。墨西哥和欧洲虽有粟的发现,但年代均较中国晚。还出土了大量农具、陶器、白菜种子等。
材料二 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某聚落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文物,普遍发现了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堆积物,厚度从一二十厘米到三四十厘米,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比号称世界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塔克遗址出土的稻谷还要早数百年。同时还出土了用水牛等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遗址
(2)从材料一中“粟粒、陶器、白菜种子”这些实物出土,说明这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是什么
(3)从材料二中“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堆积物”这些实物,证明这一原始居民在世界上的贡献是什么
(1)半坡人遗址和河姆渡人遗址。
(2)会制作陶器,种植粟和蔬菜,世界上最早的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3)种植水稻,已经学会人工栽培水稻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习题)
1.如图中的文物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工具“耒耜”。其“入土曰耜,耜柄曰耒”。据此推测,“耒耜”可用于( )
A.取火 B.耕地 C.纺织 D.制陶
2.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一处距今5 300多年的都邑遗址内,发现了由野猪牙雕刻而成的、外形酷似正在吐丝状态的家蚕以及大量的农作物。这反映了当时( )
A.农桑文明的出现
B.山顶洞人的存在
C.纺织技术的成熟
D.城市功能的完备
3.位于黔东南的西江千户苗寨,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其在半山腰建造的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该建筑与我国哪一原始农耕居民的建筑结构类似( )
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蓝田人 D.丁村人
4.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人( )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主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
5.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在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址中,我们通常能发现一种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大房子。其中不太可能发生在大房子里的事情是( )
A.讨论集体狩猎 B.分配粮食和肉食
C.任命管理国家的官员 D.安排陶器的生产和分配
6.研究大汶口文化的墓葬,我们发现当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能够证实这一观点的证据是( )
A.花厅遗址北区大墓中有8座墓葬存在人殉现象
B.有的大墓中有成套陶器和精美玉器,有的小墓几乎一无所有
C.大墓的棺椁外一般都放置有整猪、猪头或猪下颌骨
D.墓主生前的礼服和仪仗大都作为随葬品入葬
7.[定居生活] 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考古学者在长江和黄河流域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如浙江余姚的   遗址和陕西西安东部的   遗址。
8.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材料说明( )
A.农业和畜牧业分离使人类走向定居B.定居生活限制了人类的活动距离
C.人类在采集和狩猎中学会储存食物D.农业兴起是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9.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房屋结构样式 B.农作物的种类C.使用火的水平 D.石器制作技术
10.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我国远古农耕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地图找遗址]
图一 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1)指出图一中A、B分别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观察分布图,指出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有何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比较看进步]
(2)河姆渡人比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读图识史实]
(3)观察上面陶器,你可以从中了解到哪些原始居民的生活信息
答案:
1.B
2.A
3.A
4.A
5.C
6.B
7.河姆渡 半坡
8.D
9.D
10.(1)答案: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原因: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利于生存。
(2)答案:河姆渡人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干栏式建筑,过上了定居的生活;饲养家畜,会制作陶器;等等。
(3)答案:半坡人和河姆渡人都会制作陶器,且水平较高;半坡人会捕鱼,河姆渡人会打猎和饲养家畜,以补食用。(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