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与妻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2《与妻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4 11:2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与妻书》教案
课题《与妻书》
课型 新授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针对本课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人文主题为:抱负与使命。
教材分析
《哦,香雪》是作家铁凝的成名作,也是较能代表她早期风格的一篇。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小说借台儿沟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是抒情小说的典范。
学情分析
本课的受众是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知识文化积累。而且在初中时曾学习过以欣赏人物形象和品味小说语言为重点的文本,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分析能力。但学生现在的物质条件较好,对课文中人物的举动和心理乃至小说的主题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进行体悟感受。并帮助其树立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使学生能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规律,并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以进一步培养其阅读分析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言语言、情感的魅力。
2. 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3.学习革命前辈 “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评价任务
1.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角度欣赏人物形象。(对应目标1)
2.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进而了解作者的意图,并从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对小说主题进行分析。(对应目标2)
3.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以及人们渴望摆脱贫穷走向文明的迫切心愿。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对应目标3)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题目是《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珍视和追求。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
2、写作背景
1911年4月27日(阴历辛亥年3月29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虽经精心准备,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后收敛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起义震动全国,不久爆发了武昌起义。
3、作者介绍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1902年考入福州全闽大学堂文科;
1907年毕业,考入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后参加同盟会;
1911年,参加同盟会广州起义,受伤被捕,从容就义。遗体后被安葬在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在参加起义之前,给新婚妻子留下一封著名的与妻诀别书,被选入中国高中语文课本及台湾国中中文课本。
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林长民是林觉民堂兄,林觉民也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的堂叔。
4、题目解说
本文是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表现了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深情。
林觉民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摧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给他的婁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2-4):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三部分(5-7):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6、全文分析
1、作者在给妻子的信中说“吾至爱汝”,从信的称呼上能否看出作者的“至爱”之情?
明确:
“意映卿卿如晤”将对妻子的缱绻深情寄寓其中,爱意深情跃然纸上,在爱妻芳名“意映”后加上“卿卿”二字足现二人之间的浓情蜜意。“如晤”,在即将血洒疆场前,足见作者渴望与妻子面对面交谈的强烈愿望。
2、“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一句点明文章主旨,全文说理,由此展开。“爱汝”与“勇于就死”,表面上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
3、林觉民为什么“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明确:
林觉民极其疼爱自己的妻子,正是这种感情的升华,才使他“敢先汝而死”。他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所以愿“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在作者看来,个人的幸福与天下人的幸福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作者在这里把家庭幸福与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的爱与对国家的爱统一起来,爱妻,更爱国。
4、文中对婚后甜蜜生活的回忆运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①“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此句以景衬情,以美景表现夫妻生活的幸福。
②“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以细节表现夫妻之间的恩爱。
③“何事不语?何情不诉”,以整齐简短的问句回忆往事,似与妻子当面谈心,表现了作者对妻子的深爱之情。
5、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为什么在文中会有“望其真有”的想法?
明确:
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爱之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不仅反映了作者写书信时悲痛欲绝的心情,也反映了作者为了革命事业抛妻别子、蹈死不顾的高尚情操。
6、在《与妻书》里,作者抒情的思路是怎么样?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明确:
书信开篇,便开门见山,直接抒情:“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生离死别之情迎面而来。
接着用了“汝忆否?”,一个“忆”字,引出了下文对夫妻恩爱往事的追忆:一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本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二是对“双栖”甜蜜生活的回忆,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三是追述最后分别之前,未将赴义之事告诉爱妻的原因及当时的心情。三件往事,都是抒情的铺垫。只有真爱夫妻,才敢于谈“谁先死”,只有真爱夫妻,才能将痛苦留给自己,替爱人分忧解愁。这是一对怎样相爱的夫妻!愈写夫妻恩爱之深,愈见夫妻生死离别之伤痛,哀婉悲痛之切,让人不忍承受。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了读者眼前。
“吾今与汝无言矣”一句似乎要收住话头,实则满腔眷恋之情无从说起,感情激烈,欲止而未止,只能寄希望于死后,“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林觉民是个革命者,本来不相信有“鬼”和“心电感应”之说,现在却希望“真有”“鬼”,希望“心电感应”之说是真的,这是怎样的眷恋,以至于要用幻想来慰藉和填补自己的哀痛。
书信结尾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信将了,情未断,万千言语无处叙说,内心汹涌而出的感情无处寄托,真是“巾短情长”,只得托于“梦”中了,这是哀痛欲绝时才有的真情实感。
书信自始至终,披肝沥胆,直抒胸臆。情感真挚,笔调委婉,感人至深。
教学反思
在设计教学时找准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但《哦,香雪》作为铁凝的成名作,最吸引读者的却是其淡雅的风格,悠远的意境和清新的语言,它给人留下的第一感觉往往就是一种纯净的美,正如孙犁先生所说的“从头到尾都是诗”。所以本课教学设计时就从这一“美感”入手着重去体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和语言,因为这里倾注了作者的柔情。把这些分析清楚了,作者的意图也就不言而喻了,而主题的揭示,情节构思的把握也自然就水到渠成。同时,由于这篇小说是抒情小说的典范,所以也可以由此来概括抒情小说的一般特征。并通过同样是抒情小说典范之作的《荷花淀》来加以强化巩固,能取到举一反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