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课件(21张PPT)—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课件(21张PPT)—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4 17:5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课程标准: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革命志士在武昌起义前发动的起义概况;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和结果;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历史事件。
家国情怀:搜集整理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的图片文字史料,讲述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感受革命志士为振兴中华勇于献身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导入新课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五色旗取代了黄龙旗,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华丽转身。中华民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颁布的法律文件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呢?
概念解读
民主:是指人民是一个国家(社会)的主人,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共同管理这个国家。
共和:共和制或称共和民主制、民主国或民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政治体制,君主不是国家的最高首脑。
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体形式,在民主共和制下,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背景
(1)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2)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相关史事:武昌起义发生时,孙中山正在美国向华侨募款,得到这一消息后,他立即绕道英、法,争取外交支持。12月29日经17省都督府代表以16(孙中山):1(黄兴)投票通过,选举孙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赴南京,长江江面军舰鸣礼炮21鸣(最大的战舰上只有21个礼炮,礼炮全鸣,以视尊重)。孙中山在总统府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1912年为国民元年,改用阳历,五色旗为国旗
皇权至上
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
国家和民族至上
公元纪年=1911+民国纪年
(2)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3)颁布一系列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法令
剪发辫
禁缠足
这些政策在当时虽然没能全部贯彻执行,但对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进行了许多意义重大的改革,主要有:政治方面,保障人权,不准刑讯、体罚,禁止买卖人口、贩卖童工,保护华侨,保护人民财产;经济方面,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平等观念,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废止跪拜,剪除男子发辫,劝禁女子缠足,严禁鸦片,禁止赌博;教育方面,提倡男女同校,废止小学读经等。
(4)、外交
材料2:凡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凡革命以前……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摘编自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1:临时政府成立之后,……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对内:积极发展摆脱屈辱;对外:友好和平交往提高国际地位
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暴露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以和平外交换取帝国主义国家支持
4、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5、意义: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宣告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诞生。
为了避免更多的流血,应当说服袁以一举手之劳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民国;如果袁愿意接受这个条件,革命军应当推举他为临时总统以酬功。——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武夫当国》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1895年,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掌握北洋新军领导权,在军队中有重要的影响力,辛亥革命时期出任清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掌握清政府的政治军事大权。既是清政府倚重的对象,也是帝国主义列强扶植的对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北方满清控制区实际军政大权已被袁世凯夺取。国内旧官僚、立宪派都对其寄予莫大希望,极力主张实现南北和谈。时局紧张,孙中山等人表示愿意有条件支持其逼迫清帝退位,实现共和。
1、人物简介:
2、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 多年的统治结束。
清帝退位诏书
宣统帝:爱新觉罗 溥仪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3、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在袁世凯通电声明拥护共和后,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剪辫子以示反清,“支持革命”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等条件。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不肯南下,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
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宣统帝退位后,南京临时政府派蔡元培、宋教仁等为迎袁专使,赴京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袁世凯不肯离开他的北京老巢,表面上表示“极愿早日南行”,暗地里却指使亲信部队在北京制造“兵变”,纵火抢劫,造成混乱。接着,保定、天津等地也发生类似事件。帝国主义列强紧密配合,日、英、俄、德等国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调兵开往北京。在这种形势下,南京参议院只得作出让步,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材料1:英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利益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它担心公开站在清政府方面与革命军为敌,势必有丧失它的巨大利益的危险。……帝国主义国家都决定采取在“中立”的幌子下加紧扶植袁世凯,胁迫革命方面向袁世凯妥协的办法,利用袁世凯取代清王朝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近代史》
材料2: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财政困难使南京临时政府硬气不起来,帝国主义干涉的阴霾更令革命党人气短(各国军舰在长江示威)……大多数革命党人终于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屈服。南北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中国近代史》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
①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②袁世凯掌握清政府政治大权
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清政府
帝国主义列强
革命党人 立宪派旧官僚
军事进攻
政治讹诈
任命
施压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
军事威胁
支持
依靠
打击
孙中山不得不让位给袁世凯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
时间:
目的:
概况:
1912年3月11日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
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了《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表现了革命派在交出名器之前企图用约法限制袁世凯的努力。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内容:
关键词 约法具体内容
主权在民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平等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自由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三权分立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防止独裁
三权分立
行政权(总统、国务员)
立法权(参议院)
司法权(法院)
分权与制衡
有效地防止专制独裁
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实行责任内阁制,防止专制独裁。
3、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
4、意义:
①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②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③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约束效力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蔡元培为孙中山所写挽联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
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
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竞之功。
合作探究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提示:评价一个改革或革命是否成功的标准在于它的任务是否完成,目标是否达成。
失败
成功
①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①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须努力 !
课堂小结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中华民国的建立
背景:中国分裂,革命发展要求统一的中央政府
标志:1912 1 1孙中山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举措:①②③
性质:资产阶级政权
意义: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间:1912 3 11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巩固民主共和制度
内容:①主权在民②平等自由③三权分立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
意义:①②
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原因:①②③
宣统帝退位:1912 2 12 宣统帝下诏书退位(标志清王朝统治结束)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 3 10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中考链接
1.(2024·贵州黔南·中考真题)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辛亥革命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A.油画《武昌起义》 B.国家博物馆馆藏《清帝退位诏书》
C.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 D.茅家琦等人所著《孙中山评传》
2.(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到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如“中华革命党”“中华银行”等。这一现象( )
A.否定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有利于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C.体现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D.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B
C
3.(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清帝溥仪退位时,仍保留皇帝尊号,每年坐收四百万元巨款,养尊处优于北京皇宫。这表明( )
A.君主专制仍存在 B.革命果实被窃取 C.辛亥革命不彻底 D.民主共和难实现
4.(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1912年1月1日,在一片“共和万岁”的欢呼声中,举行了隆重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这一事件宣告了( )
A.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失败 D.五四运动直接目标实现
5.(2024·湖北随州·中考真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 )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B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