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媒,走向“深”处——15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以“读”为媒,走向“深”处——15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4 12:4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以“读”为媒,走向“深”处——<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初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之意;
2.核心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朗读与展示,理解作者如何“礼赞”白杨,进一步体悟作者对白杨及其象征之物的“礼赞”之情;
3.拓展目标:通过朗读体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课外阅读托物言志类散文,进一步理解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基础目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初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之意;
2.核心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朗读与展示,理解作者如何“礼赞”白杨,进一步体悟作者对白杨及其象征之物的“礼赞”之情;
3.拓展目标:通过朗读体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课外阅读托物言志类散文,进一步理解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礼赞”之意。
【教师活动】出示浙江卫视第二届“月光朗读”活动邀请函,决定选用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参赛。请同学们从三首乐曲中选择一首作为朗诵配乐,并说一说理由。
【学生活动】学生听配乐,做选择,谈理由。
设计意图:首先真实情境的创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另外,让学生选配乐,说理由,这为理解题目“礼赞”含义,感知白杨形象,感受作者情感,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梳理结构,解读“礼赞”之语。
【学生活动】浏览课文,说说作者“礼赞_______的白杨树”。
【预设】作者礼赞了(生长在广袤的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长得高大挺拔、有着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参天耸立、不折不挠、正直、朴质、力争上游、极强生命力……)的白杨树。
【教师活动】小结归纳:文章主要从三个侧面(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内在精神)礼赞白杨树(2、3段生长环境,5段外在形态,7段内在精神)。
补充提问:还有直接表达崇敬赞美的句子吗?
【学生活动】快速跳读圈划直接抒情句,并齐读。(第1、4、6段、第8段两句、第9段最后一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同桌交流朗读方案,然后进行朗读展示。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朗读交流,我们发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观察从远到近,语气越来越强烈,感情越来越丰厚。文章通过这几句似而不同的抒情议论句串联起这条层层递进的感情线,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作者表达礼赞的方法之一是(板书:似而不同的抒情)让我们怀着赞美和敬意齐读这些句子,注意重音、停顿、语气、语调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浏览课文,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首先完成了对文章抒情线索的整体感知。接着通过同桌合作完成朗读设计方案,完成了对重音、停连、语气、语调等朗读技巧回顾和运用。最后经过教师的点拨归纳,学生同时在内容和结构层面,对“如何礼赞”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演绎“礼赞”之情。
【教师活动】经过大家的梳理,我们已经初步领会了作者是如何热情满怀地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接下来我们分小组合作,进行朗读方案设计,用声音来演绎作者的礼赞,体会这份昂扬的激情。
【学生活动】文章剩余的三个部分——2、3段(生长环境),第5段(外在形态),第7段(内在精神)。每组领取一个朗读设计任务单,进行朗读设计,完成后,小组排练。
【教师活动】各小组巡视,如小组设计过程中有疑问,加以解答。
【学生活动】小组进行朗读展示,然后由组长阐述设计的理由,其他小组学生进行评价。
【预设点拨】2、3段朗读要点:第二段前面部分主要写高原之广袤无边,以舒缓的语气朗读。第2段末“单调!”二字应重读,“单调,有一点吧”语速缓慢,读出心情之抑。第3段“然而刹那间”“惊奇地叫了一声”读出见到白杨树的激动兴奋。总之,要读出两段之间情感的突转,由抑到扬的变化。正是这种突转,有力地烘托出作者见到傲然耸立在这样的高原之上的白杨而惊喜,为下文细致描写白杨作铺垫。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这部分的朗读设计和演绎,体会广袤单调环境对白杨树形象的烘托,理解作者表达“礼赞”的方法之二:环境烘托赞白杨。
【预设点拨】第5段朗读要点:总体舒缓轻快,近距离欣赏白杨的外部形态美。可以从学生的朗读设计中体会本段的内在逻辑关系:先实写外在形态,最后两句后抒情议论的方式写内在气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这部分的朗读设计和演绎,既领略了作者如何抓住“力争上游”的特点细致描绘白杨树的外部形态,来“礼赞”白杨树,又体会本段的内在逻辑关系:先实写外在形态,最后两句后抒情议论的方式写内在气质。
【预设点拨】第7段朗读要点:“不是好女子”,却是“伟丈夫”,情感的抑与扬;四个“难道”感情越来越强烈,突出白杨的精神之不平凡,点明象征意义。“它没有……好女子”节奏慢,语气轻;“但是……伟丈夫”语调上扬;重音落在“伟岸、正直……”等形容词。“就觉得”“就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语气递进增强,情感逐渐达到高潮;4个“难道”紧迫有力;重音落在体现精神品质的形容词。(此段重点品,根据学生评价,教师点拨时穿插学生再次朗读)
设计意图:该段是重点品读的段落。通过演绎,点评,再读,让学生深切感受作者情感步步推进,层层递进,直至达到高潮,白杨树的象征之意呼之而出。与此同时,学生也需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份激情与豪气的:先抑后扬的手法,富有特色的句式(排比、反问)、融合为一的象征(白杨树与其象征之物融为一体)。
【教师活动】感谢各小组的精彩演绎,总结文章的礼赞方法,形成板书。
四、集体诵读,录制“礼赞”之声。
【学生活动】全班起立,配乐朗诵《白杨礼赞》。
【教师活动】拍摄录制学生朗读视频。
设计意图:学生最后齐读,是在前三个环节理解的基础上的完整演绎。整堂课贯彻“以生为本”理念。始终以学生活动贯穿,把发现、体验、感悟与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利用小组合作设计朗读形式并进行朗读展示,说明设计理由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自我朗读、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理解“礼赞”之意,品味“礼赞”之语,体悟“礼赞”之情。
教学思考
深度学习就是触及心灵深处的学习,就是深入知识内核的学习,就是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一句话,深度学习就是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学习。下面以《白杨礼赞》为例,谈谈如何以“读”为媒,走向“深”处。
(一)创设任务情境,培植深度学习的环境。
深度学习一定不是游离于心灵之外的学习,而是触及心灵深处的学习,是触发深层兴趣、情感和思维的学习。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教师出示浙江卫视第二届“月光朗读”活动的邀请函,首先请学生帮忙选择朗诵配乐,其次要求学生设计朗诵方案并进行朗诵展示和拍摄。这一真实情境的创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难怪有学者说:“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当学习不能与他们自身、兴趣和需求产生关联的时候,他们便不会参与到学习中来。”
当然,任务情境的创设应兼顾所学内容的认知维度。换句话说,任务情境不仅要引导学生将学习活动指向兴趣维度,还要指向认知维度。如果仅仅组织有趣又好玩的课堂活动,而忽视了认知维度,也是很难引发认知冲突的,从而不利于促进深度学习。《白杨礼赞》文章感情充沛,是一篇适合朗读的经典美文。而且学生在初一已经学习过重音、停连、节奏、语速、语调等多种朗读技巧。这为本课以“读”为媒,走向“深”处提供了操作的可能。
(二)搭建学习支架,发展学生高阶思维。
深度学习一定不是停留于知识表层的学习,而是深入知识内核的学习,是由浅入深把握事物本质和深层意义的学习。在《白杨礼赞》一文中,怎么读很重要,但为什么要这么读更重要。于是老师借助一份不完善的朗读设计方案,让学生同桌进行讨论、完善、演绎,这就在无形中为学生搭建了促进思维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支架。有了这个支架,后面的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朗读方案就有了参考的蓝本。这为本课以“读”为媒,走向“深”处开辟了道路。
(三)运用小组合作,促进知识深度整合。
深度学习一定不是以知识获得为目的的学习,而最好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展开的学习,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展开情境认知和实践参与的学习。另外,学习不仅仅是吸收知识,它还应该包含将知识转换成对正在加工它的学习者来说有意义的东西。通常老师采取“即时反馈”方式,结果发现不少学生还停留在文本理解的初始阶段,不管是理解的深度还是认知的提升,都不尽如意,这是因为缺少一个巩固、转换和内化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在《白杨礼赞》教学中,教师让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朗读方案,共同设计朗读形式,共同进行朗读表演等形式,就是促进每个孩子反省、研究、评价和创造,使所学内容得以内化,就是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熟读深思”,从而使学习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