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了解宋词相关的知识。
了解柳永及其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体会诗歌的感情,并把握其意境。
品味诗歌的语言。
词的有关知识: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词的分类
按长短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0字以上
按段落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按风格
豪放派
婉约派
风格比较
豪放派
婉约派
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柳永 (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名落孙山,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外 。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他精通音律,能自制新曲,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
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解 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
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
翻制而成。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
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
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雨 霖 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找意象)
意象:
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
柳、风、月
感情基调:
凄切悲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间
地点
景物
交代了哪些内容?
具有什么作用?
渲染气氛,为全诗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矛盾
恋人在都门外的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是“相对无言,惟有泪
千行”。
缠绵眷恋之情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试作分析。
凄迷暗淡 迷茫空旷
这两句是词人的内心独白。“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象的景物,是虚写。
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离别。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名句赏析——景
两句话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处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酒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感慨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惜别时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孤独时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思念时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哀伤时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醒
愁来
杨柳岸晓风残月
2、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用几个名词连缀而成,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很有韵味。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1、 柳——留
婉约派的代表名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此去经年,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情
词人这里为什么说是“虚设”?
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就算有千种情,万般爱,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词人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写景)
请划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细细体味。
全词中作者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将凄凉哀
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
直接抒情的句子
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神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
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注: 1, 灞陵桥:长安东郊,亲友来迎去送,皆至此为离别之地,并折柳枝相赠。2, 兰桡:代指船。
(1)你认为本词的词眼是什么?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2)结合作品内容,简析本词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