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张PPT)
名都与空城:姜夔的历史记忆与现实意识
——《扬州慢》
深圳科学高中 李晓林
导入:历史记忆中的扬州
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南朝梁殷芸《小说》卷六
导入:历史记忆中的扬州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杜牧之有“春风十里”“珠帘”之句,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王建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徐凝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其盛可知矣。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九
姜夔记忆中的扬州
现实中的扬州
名都: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赋笔)
空城:尽荠麦青青/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冷月无声/寂寞红药
以景衬情、反衬
“无限哀情尽在虚处”
初读,回答:
为什么写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黍离之悲
初读,回答:
回归小序:时间、人物、地点、写作动机等等。(与词文本内容相关)
姜夔词前小序是南宋词坛的一大特色,可作小品文观。
从名都到空城之因
真相如何
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度洗劫扬州。
自毕师铎、孙儒之乱,荡为丘墟。杨行密复葺之,稍成壮藩,又毁于显德。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能及唐之什一,今日真可酸鼻也!(《容斋随笔》)
再读,思考:
立足于南宋来表达“黍离之悲”。
三读,思考:
如何看待姜夔的有意忽略?
忧世伤时,感于国是,对南宋王朝的现实处境和历史遭遇的慨叹。
民族情怀:胡汉对立。
与杜牧“对话”。将杜牧从历史中拉到现场。所引并非为了强调扬州昔日之繁盛,而是为强调“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多余的话
如何看待姜夔对杜牧诗的明引暗用?
个人情感经验得到“非个人化”处理,成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的经验。